分享

一堂未上完的观摩课

 领巾工作室 2016-04-12

■ 本报记者 陈志敏

  4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前往成都一所知名初中学校听课。据说有来自上海、山东和四川本地的名师进行同课异构,上海师范大学某教授将进行专家点评。前来听课的各地老师有机会同名师切磋,向专家讨教。

  上午,上海某特级教师Z用十分轻松的方式上完了一堂语文课,他的课堂没有用到任何多媒体教学设备,仅用一支粉笔和一张嘴。

  文本是一篇美国小说,讲述了诺曼底登陆时的一个小故事:一名美国伞兵误降在德军领地,一个法国乡镇。伞兵躲进一家法国农舍,但立马被德军搜出,农舍的男主人被德军当场枪毙。被临时关押在一间棚屋中的伞兵奋力逃脱,陷入困境,他孤注一掷,选择再次敲开那家法国农舍的门,悲伤的女主人毫不迟疑地再次将他藏进碗橱中。德军再也没搜过这户农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

  上课后,Z老师说话风趣幽默,常常惹得全班大笑。围绕着这篇小说的立意,师生一起探讨了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所具有的非凡勇气。

  课堂接近尾声时,Z老师为学生答疑。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美国伞兵是很不人道的,他明明知道再次回去可能给那户人家带来厄运,可他还是回去了。”

  “那他当时还有其他办法吗?”Z老师问。

  “没有了,但是他不能以别人的性命换自己的性命啊。”学生答。

  两人之间的对话引发了更多学生发问,不少学生认同美国伞兵“不人道”。但Z老师却并没有对此展开深入讨论,而是把话题引向了别处。

  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立马拿这个问题去问Z老师和专家。成都一名老师站起来说:“小说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既然学生有疑问,老师应该有所提及或引发讨论。”

  专家回答说:“对,你质疑了小说作者的价值观,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小说文本该怎么解读,可能有点跑题了。”

  这样的回答显然没有让听课老师们感到满意,接着有好几位老师又站起来发问,专家和一线老师的争辩一时间激烈起来,最后双方各持己见,并没有讨论出结果。

  那么,那些上完课的学生呢?他们在这节课后会不会仍带着这样的疑问?或者就像小说宣扬的那样,肯定了美国伞兵在危机时刻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接纳了他的“不人道”?

  诚然,这篇文章的立意在于法国妇女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鼓出了巨大勇气,也做出了牺牲,美国伞兵也为了战争胜利显示出超凡智慧和勇气。但面对十三四岁、已经会独立思考的初中生,老师要讲的也许不仅仅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品质,听听学生的心声,在他们眼里,也许人道更重要。

  任何一堂课,老师都不会想到学生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当学生提出疑惑时,老师总不能借口这篇文章的作者价值观有问题,或者埋怨教材编写者怎么会糊涂地选了这篇课文来回避。此时此刻,学生才真正走到了需要指引的岔路口。怎样从一篇小说中得到成长需要老师“站出来说话”,目的也许不在于找一个答案,一场争辩和讨论亦可“解惑”。师者,不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