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夏瑞虹 来源:《长沙晚报》 2007年10月,一次偶然机缘,湘籍作家徐志频去到湘阴左宗棠故居柳庄参观,他被故居现场实物强烈震撼,决定回去研究左宗棠。
左宗棠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实干兴邦的内阁宰相,让外国人最怕又敬的中国官员,首富胡雪岩的教父。他习儒通易、明佛悟道,深谙为官进退之术,做人取舍之道,他慎守“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剖析他一生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予人颇多教益。 在陆续研读完800万字的《左宗棠全集》后,徐志频又将与左宗棠相关历史人物做了详实的比对研究。2013年徐志频完成了传记小说《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日前,新书《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在长沙首发,徐志频与读者朋友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他的新作选择用当代眼光解读左宗棠,角度、观点、洞见都十分新颖独特。 “廉”、“干”,衡量官员的“左氏标准” 长沙晚报(以下简称“长晚”):您的这本新著写左宗棠的“霸道与王道”,具体是指什么? 徐志频(以下简称“徐”):简单地说,“霸道”是法家,指左宗棠的治军思想;“王道”是儒家,指左宗棠的安民思想。更个性化地说,左宗棠的“王道”是孟子的“仁政”。法家的特点是刚正,儒家的表现是温情。也就是说,刚与柔,理与情,在左宗棠身上浑然一体,互为正、背两面。 长晚:左宗棠身处晚清社会急剧变革中,他在治吏安民方面,用当代眼光来看,有什么启示? 徐:左宗棠治吏安民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做书呆子,不死搬教条,而是注意提炼传统的精华,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适当创新,以适应时代需要。我们知道,中国从周公起,就喊“以德治国”,两千多年里见效一直不大,关键原因,“德”的概念太大,“道德”也就容易沦为一顶有名无实的漂亮高帽子。 左宗棠眼光独到,他在晚清时就已跳出了“泛道德”。左氏衡量官员的根本标准就两个字:“廉、干”,即廉洁、能干。 左宗棠“廉”、“干”并重,他认为,贪官的问题绝不会仅仅停留在贪钱,道德品质其他方面往往也跟着一塌糊涂;不贪钱的官员,其他方面往往可取;而纯粹的廉官呢?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往往多庸懦,缺乏实际办事能力。 对不会办事的官员,左宗棠一票否决。他说,贪污固然不行,颟顸更要不得。官员必须同时符合“不贪钱,能办事”两条标准,才是“德才兼备”。 左宗棠突破了前人的观念,“小切口,深层次”,用两条具体标准,跳开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缺乏精确思维、无法量化的缺陷。 左宗棠以“廉、干”作为衡量官员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将官德与人格分开,则官员可以做到“官德”与“人性”协调。左宗棠当年按这一观念标准治吏,治下的官场道德生态环境都有所改观,积极作用是看得到的。
倔强、霸蛮,支撑起一种独立精神 长晚:左宗棠最重要的个性特征是什么?您说他奠定了真正的湖南精神?为什么? 徐:左宗棠从八九岁起,最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倔强,及至1860年创办楚军,表现为“刚明耐苦”,特点是霸蛮。 什么叫倔强?刚强不屈,顽强执着。霸蛮,用左宗棠的话说,是“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志向一定,并力赴之,无少夹杂,无稍游移。” 今天湖南人也开始纠结,倔强、霸蛮到底好不好呢?事实上,这是一种优缺点并存一体的性格。性格好坏不在性格本身,而看这种性格的人怎么用它,用在什么地方。 左宗棠出色的地方,在他凭倔强、霸蛮支撑起一种独立精神。 左宗棠内心始终激荡一股气,无论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豪气,还是单方面宣布“罢考”的傲气,或是见林则徐时的“天地正气”。 左宗棠将湖南地域性格中的独立精神、倔强、霸蛮意识张扬到极致,是1880年命士兵抬着一口红棺材杀向哈密。有读者朋友跟我说,湖南精神不是“靖港跳水”,而是“抬棺出征”,我以为总结得十分中肯。 长晚:左宗棠几乎完整经历了19世纪,在全球化的文化竞争中,左宗棠的立身之根是什么?研究左宗棠对当代人有哪些帮助? 徐:左宗棠生于1812年,死于1885年,相对完整地经历了19世纪。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主导国际战争并取得胜利的湖南人。这让湖南的影响随着左宗棠的名字,走进了世界。 美国人类学家奥天柏将人类“人文血型”分为六种:欧洲型、中间型、湖南型、印度满洲型、非洲南亚型、太平洋美洲型。奥天柏所定义的湖南型,包括日本人、华南人、匈牙利人和罗马尼亚系犹太人,人数在3亿以上。 湖南型被当作全球文化人种的一类,主要原因在倔强、霸蛮,有着浓重的独立个体意识。这种意识,与西方尊崇个性、个体、人权的观念,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左宗棠正是凭这种强烈的独立个体意识,在湖南地方养成士人风骨,知行合一,创下盖世事功,并以精气神影响后世。 今天,社会形态正在改变。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受互联网熏陶、在商业化背景下独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独立意识强,个性主见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左宗棠创新儒学践行出来的思想、观念、方法,随着不断深入挖掘,必然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追捧。 风流年代看风流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