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收入的不断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形式,尤其是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因此集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身,集生产、观光、采摘、休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草莓又名凤梨草莓、红莓、洋莓、地莓等,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其花果均为红色。草莓的外观呈心型,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含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被誉为“水果皇后”。草莓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 C,具有帮助消化之功效;与此同时,草莓还可以巩固齿龈,清新口气,润泽喉部。草莓含有大量的果胶及纤维素,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改善便秘,预防痔疮、肠癌,最好在饭后食用。草莓是我国设施园艺中的主要栽培种类,与其他种类相比,其设施栽培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采摘期长、品质好等特点。经过几年的大棚栽培调查,适合农业观光园栽培的草莓品种有唐莓 1 号、甜查理、吐德拉、杜克拉、章姬、童子一号和红颜。这些品种的主要特点是株型直立,观赏性好;开花早、结果早,果型美观,颜色漂亮,口味醇正;抗病性强,易于管理。 1 农业观光园中草莓的栽培模式 1.1 设施地面起垄覆膜栽培 结合深翻园地,施腐熟农家粪肥 75 000 kg/hm2、过磷酸钙1500kg/hm2、氯化钾750kg/hm2。精细整地,做成高 20 cm、宽 50 cm 的垄面,垄沟宽 30 cm。8 月中下旬定植,每垄栽 2 行,行距 27 cm、穴距 20 cm,草莓种植密度 18 万株 /hm2。栽植时同一行植株的花序朝同一方向,使草莓苗弓背朝花序预定生长方向,苗心露出畦面,根系平展埋入疏松土层,及时浇定植水,并使外露的根埋入土层中。缓苗后补齐死苗,覆盖黑色塑料薄膜,以保湿、防草,并且使结果后果品干净,易于管理。草莓产量为 22 500 kg/hm2。 1.2 立柱式栽培 栽培柱由硬泡沫圈串接而成,圈壁厚约 5 cm。其上按螺旋式打孔,孔距 20 cm,并与地平面呈 45°角。用比较轻便的 PVC 管材做成栽培管,插入打好的孔中。整个栽培柱用1个焊有镀锌管的金属盘托起,镀锌管略长于栽培柱且从其内部穿过,栽培柱和栽培管中填入栽培基质。栽培柱上端用滴箭供给营养液,多余的营养液经底端的回液盒进行回收利用。在栽培柱内,苗根部相对集中,可提高肥水利用率,同时各栽培柱间相互独立,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栽培墙体由砖混薄墙和固定在薄墙外的硬泡沫板构成。硬泡沫板上打孔,孔距 200 cm,并与地面呈 45°角,硬泡沫板与薄墙之间隔 1 层毡棉。其他与立柱式栽培相同。 1.4 空中悬挂式栽培 将草莓栽种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中,并将其高矮错落地悬挂起来。栽培基质宜选用轻质的材料,如草炭、蛭石、珍珠岩、小陶粒等等,可以施用普通肥料,也可以直接浇灌营养液。此种栽培方式,器皿各式各样,悬挂错落有致,型美果香,观赏性强,情趣采摘。 1.5.1 “品”字形栽培架 “品”字形栽培架有左右对称的2条和中间1条共3条栽培槽,栽培床为南北走向。左右对称的栽培槽槽面高 90 cm、宽 25 cm,中间槽高度为130cm,呈高低两级状。基质容器采用无纺布加 1 层导水膜构制,栽培床距 60 ~ 70 cm,这样的设计使得每座“品”字型栽培架可种植 6 条,种植密度提高 50%,充分利用了设施空间。 1.5.2 “A”形栽培架 “A”形栽培架主体框架为钢结构,左右两侧栽培架各安装 3 ~ 4 排栽培槽,层间距 40 cm,最下层距地面 45 cm,最高处距地面1.2 ~ 1.3 m,栽培架下宽 1.2m;栽培槽一般加焊支撑条,用无纺布加防水膜制成,槽直径为15~20 cm,槽内装栽培基质,配备供液装置,可确保养分、水分和氧气的均衡供应;立架南北向放置,各排栽培架间距为 60 ~ 70 cm。普通大棚地下须铺塑料布或杂草抑制席。 1.5.3 叠盒式塔型栽培
2 营养液的配制与管理 2.1 营养液池 用于配制和贮存营养液。一般用砖和水泥砌成地下式营养液池,池底可预留1个小坑,放置潜水泵,池底和池壁做防水并且预留供液管口和回液管口,营养液池的容积依供液量而定。 2.2 供液系统 循环供给植物营养液的配套设施。营养液池中安装潜水泵,泵的启动由定时器控制。泵的功率大小、流量大小、扬程等依据需供液面积来确定。供液量和间隔时间根据光照强弱、温度高低及草莓长势而定。在供液主管上必须设 80 ~ 100 目的管道过滤器,以过滤营养液中的杂质。 主要由供液定时控制器和营养液 EC(溶液电导率)、pH 值(溶液酸碱度)、液温的检测和调控装置组成。目前生产上只采用供液定时控制器来控制营养液的循环,而营养液的 EC、pH 值、液温的检测由人工来完成,这样可以降低设施成本。 2.4.1 营养液的配方 根据本地水质,经过多次营养液配方 根据草莓不同生长阶段对元素的不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营养液配比。 2.4.2.1 A 母液。 2.4.2.3 C 母液。 2.4.2.5 营养液酸碱度调整。 2.5 营养液的管理 2.5.1 pH 值(酸碱度)管理 2.5.2 营养液浓度调整 2.5.4 营养液的更换 来源:陈 志1,陈胜萍1 |
|
来自: zhusuhua63tsg > 《无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