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赏析之《灵岩涧一角》

 城南闲客 2016-04-13

     

作品赏析之《灵岩涧一角》

——潘天寿笔下的沉雄、雅致

宋蕊

 

潘天寿(1887-1971年)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 浙江宁海人。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近代中国传统四大家之一,其作品,绘画结构严谨理性但不失灵趣、笔线刚直而不显骄鲁、富于个性则首完美,大观尽开阔、沉雄之势,这些特点也许造就了画家虽师法扬州八怪、海派,又异于雅致的绘画风格。

在画理上,潘天寿一向认为中、西绘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如同两座山峰,并行而立,应彼此保持各自的特点、从传统自身立求革新与发展,才能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在西方思潮与苏联艺术思潮激烈冲击中国艺术传统的二十世纪,他为捍卫传统中国画的独立与发展所作的长期努力,今天看来,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1955年,时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的潘天寿和吴茀之带领学生到雁荡山写生,返回杭州后创作了这幅别有新意的《灵岩涧一角》。

此作将花鸟意趣纳入山水,独具一格。在构图上山水与花鸟相结合,不同于一般的折技花,此外,山花有野趣,并且繁茂,这样的创作方法与写生作画有关。它与古画中多见的孤高清艳的意趣有别,这一特点十分具有时代性,因为新中国时期强调花鸟画要表现“欣欣向荣”的境界,不要表现士大夫文人喜欢的“荒寒”意境。画作用笔工写相济,涂、点、勾并用,用墨大体湿度适中,稀少用焦,不枯涩,不漫漶,清新润朗,很具透明感,在笔线强悍有力(这些是潘画的基本特点)之外,画家在《灵岩涧》中更强调了“积墨”法。主要表现在画山时的点子上,层层积点,显得厚重。潘画积墨不多,因此,这一幅较为特殊。画作右下行书题识:“画事以积墨为难,兹试写之,仍未得雁山厚重之致”,右上钤“强其骨”印。可见画家十分重视笔墨精神,将其视为试验研究的追求目标。

潘天寿曾言:“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历乱,其姿致之天然得势,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想象中得之。”对于画家而言,自然生长在山壑之中的欹斜历乱的野卉乱草,因其清奇纯雅的特质,才是最高品质的代表。也许,此言此感便是绘制《灵岩涧一角》的情感初衷。再观图画中的各势滋长、藏秘于穴涧之间可爱野花,它们朵朵群簇又相对张扬的挣显于墨道之中,难道这不是“高华绝俗”的再现吗?

《灵岩涧一角》潘天寿

《灵岩涧一角》潘天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