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潘天寿(1897年-1971年),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艺术家。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而尤擅指墨。其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他以对传统的全面继承和独特的创造,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在20世纪文化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从中国绘画体系内部发现问题,并明确提出解决方案,真正从学术层面捍卫了民族传统,并以杰出的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潘天寿历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美协主席等职,一生著述丰富,对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画史画论、诗书篆刻等均有精深研究和论述,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响最大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被称为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 美女峰山色 立轴 水墨纸本 1954年作 二十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中国画坛兴起一股以西方绘画改革中国画的思潮。在这种潮流下,潘天寿却一直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中西两种绘画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提出要拉开中西绘画的距离,极力探索在中国画内部进行变革的途径,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潘天寿曾自述其艺术风格云:“强其骨”“一味霸悍”。 强其骨就是以力胜,骨力、骨气是中国书画阳刚美的审美标准,为了这个目的,潘天寿强化了线的表现性——“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 元明清以来,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并占据画坛主流,强调以书入画,多求线条的圆润、和谐、浑厚和秀雅。潘天寿则追求方折、挺拔、生辣和雄劲。他的画几乎以方折觚线构造形象,不仅具有“力能扛鼎”的笔力,而且具有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 此幅《美女峰山色》为潘天寿的代表作,近景作以数株松树和杂树,极富变化;中景以浓墨重点作群山逶迤,远景以淡墨作连绵的群山,具有明显的远近和空间层次。从画中年款可见,此画作于1954年,当时正值建国之初,迫于政治形势,潘天寿不得不对中国画和自己的固有风格做了“改造”,他曾率领学生到浙东各地写生,此画便明显运用了西画的焦点透视之法。但是,此画用笔老辣、铁骨铮铮仍是其典型的风格。 灵岩涧一角 纸本 水墨设色 1954年作 灵岩涧一角 灵岩涧一角 纸本 水墨设色 1955年作 小龙湫下一角 立轴 设色纸本 小龙湫下一角图 1963年作 小龙湫下一角图 1963年作 溪石图 镜片 纸本 小龙湫一截 作品以写生的视野截取小龙湫险峻山势的一段进行表现,作者有意将重心移于画幅左侧,而右侧大部分留白,造成强烈的虚实、疏密对比。左方繁密的岩石树丛间的一挂瀑布,缓和了画面的紧张感;右上方一列参差起伏的款识使左右两边保持了一种节奏上的联系。作者巧妙地把浓烈、圆劲的苔点编织到奇崛的山石中,石青、石绿和浅绛设色也极为老到沉着。 南天秋水阔,一字雁初飞 立轴 1956年作 云台东景 立轴 设色纸本 毛主席诗意 镜心 设色纸本 1959年作 此作为潘天寿先生描绘毛主席词意:浪淘沙景象,全手绘的1959年8月日历的画稿原件。月份数字及印章都为纯手绘。 东海波涛 镜心 设色纸本 1960年作(143万元,2007年6月北京舍得春拍) 此画是当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稿之一。潘天寿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簃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礡,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山水画雄健奔放、严密阔略兼备,注重意境,追求真趣,爱画江海波涛、行云流水。1960年潘天寿应人民大会堂邀请创作东海壮景。他亲率诸弟子作普陀胜境,三易其稿,由孔仲起执笔,潘老补石添景并题记。此作尺幅巨大,场面壮观。画中苍柏迎风起舞,折而不弯风骨凛然;波涛汹涌,气势不凡。 东海波涛 镜片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1960年,潘天寿接到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以东海景色为背景的布置画的任务。于是率弟子门生赴普陀胜境,此图即当时的创作稿之一。此图以普陀山千步沙为取景处,由孔仲起画海,旭东初升,波涛澎湃,大有裂岸之势;而一远一近之景,则是潘天寿亲为,笔凝墨炼,雄浑磅礴。画成之后潘天寿落双款,并配以应景之李白诗,更增此巨制之不凡气势。潘天寿与孔仲起所作,一刚一柔,完美结合,真可谓为山河立传之佳构也。 八山揽胜图 镜心 纸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