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麻泥青”正名

 铁木青 2016-04-13

元代中国人,把神奇的形态类似中国苏麻被榨取油之后的苏麻泥糊状涂画在瓷胎上烧制能发出幽蓝色光彩的钴料混合物形象的称为“苏麻泥”,再按苏麻泥色调更形象的称为“苏麻泥青”,或因为这糊糊烧制后发色为青【注1】就变成了"苏麻泥青",最有可能的还是根据类似苏麻泥形象、色泽直接称为"苏麻泥青"。

这不是文豪们的杰作只是当年景德镇窑工给这新鲜事物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如后来洪武的“猪油白”成化的“米糊底”清代的“豇豆红”“娃娃脸”等,没什么特别只是个通俗的比喻,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民间最纯朴最直接的喻物方法。

 

历来众多比喻中唯独"苏麻泥青"出“问题”了,先来了解苏麻。苏麻又名苏籽,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苏麻既是食品又是药品,这个在中国民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苏麻在某位窑工不经意间的一个形象比喻惹来几百年后的一场大搜索,各种猜测都有,和国外地名挂钩至今未找到个对得上号的地名,古希腊文、拉丁文、叙利亚文都用上了仍未找到合式的对象,还有别出心裁的把国外人名也牵扯进来,结果发音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2月11日颁布实施的汉语拼音用上才能勉强弄出个苏来麻尼。

 

愚要为“苏麻泥青”呐喊一声其实我很中国,硬要把我嫁接到国外实在很不公道,试想硬要把“娃娃脸”和非洲某地联系起来或某部落的娃娃联系起来是不是得到的结果很滑稽!?

不论钴料来于何方"苏麻泥青"某位窑工不经意间的一个形象比喻绝不能再让它在国外攀亲认戚,更不能在让国外文博界耻笑中国部分人多么的无知,“背着娃娃找娃娃”是来形容某些人盲目干蠢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中医将多种不同药效的药材按一定比例配搭起来称为配伍,元代所用青花青料也借鉴了传统中医作法,将配伍的钴料绘制在瓷胎上罩上釉进窑烧制成理想的青花发色,元代青花料从已确定的元瓷来看纯用单一钴料的不多,相当部分是“配伍”的结果。

 

青花早期用钴那么究竟来源何处?作个初探;

元代起码用两种以上国产料,进口国外钴料无据可查,我们先从看看唐代青花料发色可能有所启发。。。。。蓝中泛紫我们是曾相识?
[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

 

特别值得一提是确定为元代的国内馆藏首博元大都窖藏元青花凤首壶应该是没争议的,发色是不是蓝中泛紫?

 

[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

 

英大维德瓶象耳瓶元青花。。。。

[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

日本馆藏元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是我们老朋友?
[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

 

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元青花

[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

 

震惊中外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几乎可或多或少都隐隐约约看到回青身影。
[转载]为“苏麻泥青”正名

 

目前认定的元青发色一种是蓝灰色,是一种国产料的表现,另外云南宣威、宜良、会泽产的珠明料也是典型元代用料,另一种比较特别的青料应该就是回青料了,回青作为嘉靖万历官方用料是大家熟识的,具体产地历来说不清。。。。。但我们在元代、明早期依然看到了回青那不能再熟悉的蓝中泛紫。

 

回青:【注2】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又说:“回青,产自云南,另一说来自西域或新疆【注3】。“回青者,出国外。正德间,大王当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可烧窑器,用之果佳。”这种昂贵的进口青料一直为官窑所垄断,民窑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国产青料,青花色调远不如官窑浓重鲜艳,多数为蓝中偏灰或偏黑。为了获取这些珍贵的青料,民窑窑主有时也不惜花高价从御窑厂的官吏手中私买,因此嘉靖民窑中偶尔也能见到回青烧制的青花瓷。”

 

史料记载“回青料称伪宝.嘉靖时价赔于黄金,特性是艳蓝,晕散,与石青混合使用,9比1为上品,6比4或5比5为普品.......”

 

另有记载【注4】:
等级的回青也称佛头青。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配方或产地有所不同非苏门答腊国所产。作者注),平等青色调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一种原料。多与石子青配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
 
再看我国钴料分布情况;
钴在地壳中含量0.35%(质量),海洋中钴总量约23亿吨,自然界已知含钴矿物近百种,大多伴生于镍、铜、铁、铅、锌等矿床中,含钴量较低。中国已探明钴金属估有储量近数十万吨。分布于全国24个省(区),其中主要有甘肃、山东、云南、湖北、青海、河北和山西。这七个省的合计储量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71%,其中以甘肃储量最多,占全国的28%。此外,安徽、四川、新疆等省(区)也有一定的储量。世界钴产量1986年达到顶峰3万吨,以后不断下降,到1989年只有2.5万吨左右。扎伊尔和赞比亚是最大的钴生产国,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从钴料分布情况来看元代钴料产于西域(甘肃/青海料——西域回回青)、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是有根据的,特别是唐青花的出现更是给钴料产于国内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不排出少数元青花用过当时元代管辖以外的钴料但毕竟不是主流,也缺乏有力的证据,仅从"苏麻泥青"字面上推断元钴出自国外更是大错特错。

 

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轻视,几乎没有一部古籍文献对中国古代景德镇所用钴料的来源作过详细记载,目前有关元代钴料源的历史记载尚未发现,有关永宣青花钴料源的记载有;

 

《大明会典》【注5】卷 105 记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 1405年)。。。。。。,遣使朝贡。五年至宣德六年屡遣使朝贡。。。。。。,十年复封其子为王, 贡物有石青、回回青【注6】。

 

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以前王世懋著《窥天外乘》记有: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以苏麻泥青为饰。。。。

 

这里看出永乐三年( 1405年)郑和从海外带回的“石青、回回青”仍然按景德镇当年的约定俗成被后人称为"苏麻泥青"。

 

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 1591年)高濂著《遵生八笺》也记有: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也,后俱用尽,至成窑时皆平等青矣。“石青、回回青”混合物仍然按景德镇当年的约定俗成被后人称为"苏麻泥青"【注7】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了。

 

青花瓷器的鉴定,除了造型、胎质外,主要看青料和纹样,明清青花瓷画所用青料,除普遍使用石子青外,还有永宣时期浓艳华贵的“苏泥麻青”,成弘时期淡雅秀气的“平等青”,嘉靖至万历前期的“回青”,天启崇祯时期的“浙料”,清代康熙时期的“珠明料”。

 

  一般来说,这五种著名的青料中,“苏泥麻青”和“平等青”容易被区分出来,而“回青”、“浙料”、“珠明料”极易混淆。“珠明料”呈色艳丽明快,“浙料”发色青翠而沉着,“回青料”色泽浓重,蓝中泛紫。

 

综合上述元代“苏麻泥青”以及明代源于苏门答腊国的“石青”和“回回青”上沿袭元代对青花钴料“苏麻泥青”的形象化称呼,后各个产地明了加之对钴料逐步认知明中后期开始对青料称呼采用单一名称,逐步放弃笼统形象化的称谓。

 

永乐、宣德官窑青花钴料的发色特征,一种为深沉的艳蓝色,蓝中含紫,并有黑或褐色结晶斑块下凹釉面,其钴料苏门答腊国或渤泥国的“回回青”,和典型的嘉万时期的“回青”料色调非常相近。另一种为蓝中偏灰,结晶斑块不很明显,其钴料应是“回回青”与“石青”的混合物,永乐、宣德Mn :Fe 含量比例永乐低Mn高Fe,宣德则是高Mn低Fe,虽然永乐宣德发色约有差别,(和青料淘洗和窑温掌握及混料配比有关)但放在一起仍然是“一家人”的感觉。

 

永乐、宣德所用青花钴料历来被称为“苏泥麻青”是“回回青”与“石青”的混合物,从这一点也证明“苏泥麻青”不是某单一钴料,是沿用了元代“苏泥麻青”对青料形象命名的结果。

 

从唐代到元及后来的永宣青料成色似乎有某种关连这里不作深入讨论另外专题深入探讨。

“苏泥麻青”过去被神化了,以至给我们探索青花瓷划分和鉴别都带来了许多方面不便,应该从实际出发还“苏泥麻青”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青(1)颜色:绿色 青草 蓝色 青天 黑色 青布、青线 。
2. 内藤匡,新订古陶瓷の科学,雄山阁株式会社, 1978,172。
3. 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三百零一。
4. 明《事物绀珠》
5. 大明会典,卷一百零五,万有文库版。
6. 有资料记载:回回青又名回青.
7. 转引自,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1997,3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