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那些事】我的语文教学之路

 秀美红河 2016-04-13

徘徊在生命的长河中,用心体会每一天,感受四季的轮回,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我牵着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说着、笑着、成长着,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17个春秋。一路走来,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幸运地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

 

一、在迷茫中启程

 

17年前,怀着美好的梦想,带着初为雨的神圣,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迈进学校大门的一刹那,眼前的景象却令我望而却步:低矮的平房、破旧的桌椅、零乱的施工现场……这一切都不是我所期望的样子。于是,我带着些许失落接受了自己的工作一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并教授两个班的语文课。

 

工作的最初几年,我就是在不断地学习、行动、尝试中度过的。

 

从开始对工作的抗拒到逐步接受并喜爱,这种转变主要是源于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在我看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它们赋予我教学的激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可爱的天使,他们给予我工作的热情,当我从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获得认同与信赖时,便会感到无穷的动力。只要站上讲台,我就会忘却初为人师的羞涩,与孩子们一同尽情地徜徉于书海之中。

 

成为教师以后,在自豪的同时,更希望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我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经典阅读外,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那时,我每周都要到北京师范大学补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来回骑行要花费两个多小时,但我乐此不疲,这样的学习坚持了两年。

 

虽然我任教的这所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很差,但这里有一批勤劳朴实、默默奉献的老教师,无论是对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他们都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

 

当时,给学生出练习题都是先在蜡纸:一字一字地刻出来再印刷的;教室里没有电脑,只有一台投影仪,幻灯片需要教师自己设计、绘图。每次课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准备教具,在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我逐渐驾轻就熟。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多年来都是靠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传道授业的,没有什么花架子,课上得扎实、朴实,他们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也是在那时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我从教以后遇到的第一位校长是一位睿智的老教育工作者,她是我工作上的引路人。起初,我对于自己在条件如此简陋的学校教书心有不甘,但很快我就被这位老校长的魄力和干劲所折服。当时,我们学校经常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老校长便四处奔走,积极筹措,想方设法地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她带领我们外出听课,还聘请教研员每周对我们进行指导。名家名师的课让我增长了见识,倾心于充满艺术感的语文课堂;教研员的定期指导帮助我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引导我有意识地关注教育教学动态。

 

我深知,教学这门精湛的艺术光靠热情和奉献是远远不够的,好学的精神、钻研的态度亦不可少。我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教学现状,每次的教研活动我都倍加珍惜,认真记录,勤于思考,积极发言,虚心求教。后来,我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讲授《美丽的北海公园》一课。我努力钻研教材,不断修改教学设计,由于我们学校只有两个教学班,所以我经常到外校“借”班试讲。

 

为了让学生明确文中白塔的描写顺序,我用Flash制作课件,一笔一笔描画,一层一层填充。文中提到塔基有三层,但并没有说明每层分别在什么位置。为了弄清楚白塔的结构,我背起相机直奔北海公园。在详细询问工作人员之后,我将三层塔基清清楚楚地一一呈现,就连塔身正面盾形小龛中红底黄字的藏文.

 

图案也一点儿一点儿地描摹了出来。虽然课文中没有提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我觉得只要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为了上好这次公开课,我下班后一字一句地在教室里演练,经常思考到深夜。精心的教学设计、生动的语言讲解使这次公开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后来,我进入了区中心组,获得了更多次在区级、市级上研究课的机会。

 

在众多的讲课经历中,令我最难忘的就是王秀云校长的一次课后指导。当得知语文专家要来听课的时候,我感到异常兴奋。我选择了《理想的风筝》一课,这节课上得很顺畅,完全是按照我的设想进行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得到了王校长的肯定。但是,王校长评课时的一番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苏叔阳在回忆老师的时候写了三件事,为什么单挑这三件?而且要这样安排?大作家写小文章,就有选材和组材的问题……”是啊,作家苏叔阳在写刘老师的时候,从课内写到课外,从工作写到生活,选取了典型事例,以细节传神。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是同样的健康、明朗,如同诗一般优美。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我只是带领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那么真正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拓展延伸的部分又在哪儿呢?王校长的点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二、在享受阅读中学习阅读

 

我们学校的学生多为打工子弟或当地农村学生,我每每在课堂上提及一些课外知识时,学生们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接触到外校学生以后,我更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作为教师,我不能只将知识锁定在课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进行课邓外语文学习当作自己分内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再好的理论,离开了实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我想,兴趣是阅读的起点。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才能保证阅读的持久性,从而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大部分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都不太感兴趣,他们喜欢创新,渴望展示自我。我发现孩子们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喜欢自由创作,甚至在包书纸上都要展示自己的杰作。既然如此,何不将枯燥的阅读与富有情趣的绘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呢?

 

为此,我带领学生们创办了《文学采风》杂志,学生们可以大胆创新,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设计杂志封面和内文插画。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读物,杂志上特别设置了一些有意思的栏目,如新闻发布、成语接龙、美文共赏、古典诗词品鉴、心灵驿站等。学生的阅读感悟可以在自己办的刊物上呈现,大家都陶醉其中,期待着新作品带来的惊喜。

 

只注重积累而没有交流的阅读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我死分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每次请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表达时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自如,口语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实践中,我发现单纯、枯燥的阅读是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必须把阅读放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这样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赶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很多学生都钟情于漫画书,但这类书籍缺乏语言的连贯性,仅仅起到娱乐的作用,因此,我每学期都会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在阅读读物的选择上,主要体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单元主题着眼,以一篇带多篇。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也非常关注方法的指导。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我要求学生事先制订阅读计划,每天保证至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每次都要标明阅读日期、阅读范围,并坚持写读书笔记,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意识,提升阅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我也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书籍成为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三、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前行

 

于漪老师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



(全文请移步《中国教师》总第242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