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落的红楼梦:残缺的完美

 东方竹马 2016-04-13


(图)1987年版《红楼梦》,剧照


张爱玲说过:“生平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作为一部流传时间长、文学价值极高的小说,《红楼梦》的成书时期、作者归属、影射人物等历来议论纷纷。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基本认定为曹雪芹,但因遗留下来的背景资料太少,一直都有质疑。红学届泰斗众多,但各持己见,不一定客观,亦很难揣摩到曹雪芹真正的写作意图,故一直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让读者被引导得晕头转向,小编谨以拙见说说自己的看法。


《红楼梦》所影射的时代在清中后期,即康熙至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表面上国家繁荣,歌舞升平,实则为数不少的底层百姓还苦苦挣扎在食不果腹的境况之中,富贵官宦人家穷奢极欲,靠做擦边勾当鱼肉百姓、贪污腐朽,四大家族的发迹和衰落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写照,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群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纯洁烂漫的生活和感情。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史湘云、宝钗、宝琴及一众丫鬟的悲喜总让人魂牵梦萦。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诗词或判词中已隐隐透露出各人物的归宿,但在后四十回的续书中,除了“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还算写得比较摄人心魄之外,其他情节和人物命运大抵都按照一般世俗的套路去延续,让《红楼梦》原本不落俗套的深刻内涵变得庸俗不堪。什么“香菱被扶正”、“宝钗产子”等实在与曹公原本的设定大相径庭。据说曹雪芹本来已完成了后面章节的基本内容,但因传抄、批注等原因,书稿散落四周以致我们再也无法得知后四十回真正的内容。无数作者续写的《红楼梦》不是穿凿附会便是语句肤浅,仅少数一两部能得曹公些许风韵。


所以,小编觉得既然后面的内容无法得知,那保留曹公著作的原貌,从现有的内容中体会艺术之美就是最好的,《红楼梦》给了我们浪漫、感动、诗词歌赋、富贵家庭的靡靡之风,爱而不得的悲剧之美,且广涉建筑、饮食、医学、服饰、礼仪等社会百态的深刻刻画,残缺,对比完美无缺的事物未必不美。很多有根据的论据按照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暗示组织出后面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入情入理,相信跟作者的原意相差不大。何况,《红楼梦》成书距今年代久远,能找到原本书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市面上充斥的红学理论书多如牛毛,实在很难考究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来。


曹雪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性的文学家,出身富贵官宦之家,遭逢巨变潦倒无落,在颠沛贫苦之中呕心沥血创作出了《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流芳百世,光耀千秋。无论过了多少年,这本长篇小说独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高度依然不会减退,不幸的是曹雪芹去世得早,他的人生和这部小说紧紧缠绕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枯皆枯。美好的人和事总有期限,我们只得记住所能领略到的一切美丽,有遗憾的后四十回,放在读者心中有个念想,难道不是另一个方式的圆满吗?我们随着书中的人物哭泣、大笑、哀叹、唏嘘,沉浸在一首首辞藻优美的诗词中,思绪轻歌曼舞,这就是人生一大享受了!


*作者:小k,鱼羊秘史特邀作者,85后文艺女青年,梦想诗和远方,爱一切美好事物,爱好多得数不完,曾立志做考古学家和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