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鸦片战争中的火器较量:并非“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

 梦回林芝 2016-04-13

   

文 | 罗山

一提到鸦片战争,国人总会相信英国人是“洋枪洋炮”,中国人是“大刀长矛”,其实不然。清军装备的火药兵器其实也是洋枪洋炮,只不过是本土生产的老式洋枪洋炮。中英武器的代差并不像后来的战争中那样明显。此战中,中国和英国都使用前膛装填的滑膛枪炮,都使用黑火药,英国的军事工业也还未完全进入机器生产的时代,英军并未像国人刻板印象中那样武装到牙齿,不可战胜。然而两国火器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清朝的火器虽然较之明末有较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欧洲17世纪的水平,但较之欧洲一日千里的军事科技进步,已然被落在了后面。

 


油画,《第一次鸦片战争》,香港历史博物馆藏。清军除了使用大刀长矛,也装备有本土生产的老式洋枪洋炮


1
到底是在造火药还是炖肉?

 

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都使用黑火药器,然而其品质却相差甚远。清朝的岸防大炮比英军舰炮更重,理应射程更远,但实战中却往往被英军火炮在远距离吊打,原因就在于火药质量的低劣。须知,火器的威力,首先是火药决定的。英国火药的品质远远优于中国土产火药。1825年,化学家歇夫列里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了黑火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这一方程式,英国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英国以近代科学指导军械制造,并采用蒸汽机等机械生产,工艺精良,其火药的燃烧速度是中国火药所远不能及的。中国火药源于炼丹道士的偶然发现,制造过程充满了玄学色彩,古人提及火药制造流程,往往称之为“舂造”,实际上的确是舂出来的,火药颗粒大小取决于工人手感,十分写意。鸦片战争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采用的火药配方是硝80%、硫10%、炭10%,硝含量过高,容易吸潮,不宜久藏。英国人缴获中国火药,往往直接就地销毁,投之于海。



牛角嵌铜饰件火药袋,清,通长1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鸦片战争后,国人已经意识到英国火药的优长。1843年,福建提督陈阶平上书请求仿造西洋火药,他“多方购得夷炮火药一小包,用鸟枪试远,实有二百四十弓之数”,枪还是原来的枪,用了西洋火药,射程一下提高不少。福建监生丁拱辰观察更加仔细,称“西洋人用药,极意精细,其力足以击远,其烟多系白色”。但丁拱辰提倡的粤东火药之法,虽号称“其药力与洋药相等,烟亦白色,见火即燃,毫无渣滓”,但其制作方法令人完全无法信服。该制法一本正经地在火药制作过程中加入汾酒、顶好的大梅片、盐、白糖、萝卜、牛油等食材,真不知道是在造枪药还是在炖肉。丁拱辰已经是当时极为了解西洋火器之人了,其所作《演炮图说》一书对鸦片战争中英军火器描绘已经非常具体,仍然相信这种奇怪的火药配方,令人哭笑不得。


2
清军装备166年不曾更换的老枪

 

鸦片战争中,英军装备的主力步枪是伯克式燧发枪,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每分钟,是一种经历了拿破仑战争考验的可靠武器。燧发枪,国人当时称之为“自来火枪”,因为其“推动机关,即可燃放,无需火绳”。燧发枪源于钟表匠的发明,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其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钢片,产生火花,引燃火药。较之传统的火绳枪,燧发枪在有风条件下发挥如常,击发成功率更高。不带明火,在夜晚中不易暴露目标,射手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几米长的火绳,减轻了士兵负担。更重要的是,燧发枪装填更简便,射速更高,而且比火绳枪更安全,射手可以排成非常紧密的阵型,以线列战术对敌。同时,随着刺刀和空心方阵战术的普及,英国步兵靠着手中的燧发枪,已经可以与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骑兵对抗而不落下风。英军的红衫军火枪手纪律之严酷,作风之强悍,在当时西方世界都是有名的。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火器:

1、铜质小型臼炮,长17.5厘米,内径4.5厘米,座长23厘米,炮中部设有两个螺栓,可调节炮口高低角度;

2、铁质炮弹,直径8—23厘米,均为空心;

3、燧发小手枪,清乾隆,长46厘米,内径1.4厘米。铁枪管,带准星,附皮签,隐约可见“乾隆五十五年鸟枪一杆”;

4、琵琶鞘燧发枪,清康熙,长108.5厘米,内径1.4厘米。铁枪管,有准星,机头嵌饰银片。附木牌,墨书:“康熙年间库贮 二等自来火二十出琵琶鞘枪一杆 系昂里哑国枪。”


清朝皇帝对火器是很熟悉的,从故宫藏品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帝都曾使用火器打猎,康熙和乾隆还曾写诗咏火器。道光皇帝在当皇子的时候,面对冲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以鸟枪射击,击毙两人。纵览康熙御用的禽枪、雍正御用的桦木鞘花交枪、乾隆御用的百中枪、威远枪等,形制几乎没有变化,都是长度在三尺五寸左右的小型火绳枪,枪管铁质,但有木质两脚架,乾隆朝也有长度在两米左右的大型火绳枪存世,个别火枪设有肩托,抵肩射击更加稳固,有助于提高火器命中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皇帝的打猎装备中,有几件当时十分稀罕的先进武器,就是早期的钢轮打火燧发枪,如自来火二号枪和素铁莲花口交枪。这种钢轮击发装置和后来的左轮手枪没有任何关系,它形制复杂,是西洋钟表匠的杰作。蒙古霍硕特部曾于乾隆年间进贡燧发枪一支,该枪附一皮签,上书“霍硕特贝勒德勒克悟巴什恭进鸟枪一杆”。该枪的发火装置与当时西方燧发枪一样,较之国内广为装备的鸟枪要先进得多。这个霍硕特部便是1771年随沃巴锡自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东归中国的蒙古部落的一支,对西方的火器技术自然十分熟悉。遗憾的是清朝皇帝亲自体验了这些先进的火器,却并没有将其推广,仅仅作为了犬马之乐的玩物,令人叹息。



油画,《鸦片战争》,2007年,陈树东作,纵120厘米,横180厘米


虽然清军使用的火器已经落后,但使用的广泛程度却在提高。郎世宁所绘传世的《乾隆戎装大阅图》为我们展现了八旗步兵装备火器之盛况。绿营装备火器的比例也不少。就全国而言,绿营兵丁所持鸟枪和冷兵器比例大约5:5,广东等沿海省份绿营装备的鸟枪比例更高。全国除了直隶、山西两省,各省绿营装备鸟枪的比率都超过弓箭的装备率,足以证明火器已逐渐取代冷兵器,成为绿营的主力装备。不过,清朝将鸟枪分梯次配置,御用枪最为优良,其次是京营八旗用枪,再次是驻防八旗,绿营所有鸟枪质量最差,而最先进的技术始终得不到普及。单看御用枪也能发现,许多火枪大同小异,应该是同一批工匠生产的,这些枪有的被命名为“神准”“奇准”,有的是“大准”,有的是“纯正”“准正”,还有的是“连中”“应手”等,有些就不起名了。可见即使是皇帝的御用枪,准不准也难说,每一枝都是手工生产,很难保证标准规格。兵丁鸟枪的精度可想而知。



清廷使用的火药弹匣,故宫博物院藏


火器与冷兵器不同,其身管是一种消耗品,如果过度使用就会炸膛伤人。要命的是,清朝未建立武器定期报废制度,据茅海建教授研究,他所见的材料中竟然有166年不曾更换的陈年老枪。摊上这种活祖宗辈分的武器,不炸膛已是万幸,士兵怎敢安心瞄准呢。此外,清军鸟枪长达两米有余,远高于普通士兵身高,这对前装枪而言装填非常不便,士兵需要把火药和铅子从枪口捶到将近两米深的枪管深处,即使是极为熟练的老手,一分钟也最多只能打出两发。同时,因为使用劣质火药,这种兵丁鸟枪的射程反不及枪管更短的英军伯克式燧发枪。而且清军火枪没有刺刀,士兵也缺乏更严格的训练,遇到英军步兵的刺刀冲锋往往就作鸟兽散。

 

3
士大夫竟认为火器为西洋传入

 

18世纪早期,西方即淘汰了传统的由型芯和外范空心铸件铸造成炮筒的工艺,改铸成实心铸件,由水车驱动的钻孔机械打出炮眼。18世纪末,英国工程师约翰·威尔金森发明了炮筒镗孔机,极大地提高了大炮加工精度,后来也被用于加工蒸汽机的气缸。要知道,蒸汽机气缸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否则就容易泄露蒸汽。这些机械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西洋火炮的加工精度,整体铸造的火炮也避免了传统工艺无法避免的砂眼等问题。同时,得益于加工精度的提高,炮弹和炮膛接合更紧密,提高了火炮的射程。此外,英国火炮所用的铸铁材质也好于清朝火炮。清军铸炮工艺较之英国显得十分落后,为应付战事临时赶工铸造的一批大炮品质更是低劣。火炮铸成后第一次试放就炸膛者有之,火炮砂眼可贮清水数碗者有之。


英国陆军火炮的炮架、炮车较为轻便,便于机动,且易于调整射击角度。中国火炮的炮架以粗大杂木制成,“笨滞艰涩,施转不能如意”,“木性松脆,一经炮发震动,榫缝开裂,既难取准,又不能再行施放”,不仅设计有问题,工艺更是粗劣不堪。从北京宣武门午炮(正午燃放,便于市民对时,有资料称午炮是退役的克虏伯炮,从照片看绝无可能)照片来看,清代火炮炮架粗大,轮子亦笨重,似乎是用了牛车的轮子。



版画,描绘鸦片战争中英交战场景,出自1873年出版的《英国海陆战争》


此外,英国火炮的炮弹种类远比中国丰富。有实心弹,有开花弹,海军还有用于斩断敌船桅杆帆缆的链弹(国人称之为蝴蝶弹,因其出膛裂为两片,中间以铁链相连,弹道轨迹上下翻飞得名)。英国的实心弹不留铸造范线,“浑圆如地球,腰间并不起微线”。英国的开花弹给国人留下了特别的深刻印象。林则徐曾令手下试制“炸炮”,铸造空心炮弹,中间开有一孔,在炮弹中装火药和“尖利铁棱”之类,开炮时,炮弹延时爆炸,其炮弹破片四处飞溅,“横冲直撞,穿肌即透,遇物即钻,一炮可抵十数炮之用”,令林则徐非常惊奇。林则徐仿制的实际上就是英军的开花弹。然而,早在康熙年制的威远大将军炮就可以发射开花弹,一百多年后的这些清朝官员竟然浑然不知。鸦片战争后,许多士大夫谈及火器时,竟然认为火器是宋代从西洋传入的,甚至以蒙古破襄阳城时使用的抛石机——襄阳砲作为火器西源说的例证,足见统治阶层对火器技术的无知到了何等地步。再加上清朝皇帝防范汉臣,将威远将军炮等新锐武器深藏内廷,更加剧了官僚阶层的闭塞。若使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之人都少见多怪若此,普通官员的认识水平可想而知。


另外,乾隆末年工部定了一个省钱的办法,奏明各省,“不准另开耗铅火工”,鸟枪火绳等耗材,令兵丁自备。若想新购军需,“均照京城制造药铅火绳工料办理”。这项倒霉政策令各地督抚完全没有添造火器、操练火器的动力。


此外,国人注意到英国火炮瞄准时使用“千里镜”(即望远镜)观测,根据火炮“引门”来“测视对靶”,并根据射程逐步调整火炮仰角,熟练地计算火炮弹道抛物线。“如击七八十丈及百丈,制宜象限仪,插入炮口”,用一夹角为九十度的扇形象限仪测量火炮角度。这表明英国的炮兵射击熟练运用了弹道学知识,其源头是几何学与物理学。对于英国炮兵而言,瞄准开炮已经成为一道物理、几何应用题,只需要测定距离等参数,对照射表,即可调整方位、角度,实现精确瞄准。中国火炮不少连瞄准装置都不齐备,完全依靠炮手的经验,而承平日久,大多数炮手实际上就没什么经验,打响就行,毫无准头可言。

 

4
英国火器的威力深入国人内心

 

清军在鸦片战争还使用了喷筒、火箭等土产火药兵器。林则徐、奕经等前线大员都曾对这些武器寄予厚望,希望靠它们去焚毁英国舰船。然而,想在19世纪重现小说中赤壁之战的情节已经非常困难了,要想让这些纵火兵器发挥作用,必须接近到英军舰船极近之处,甚至要扔到英军舰上才能生效。以人力划桨的单薄小艇,要接近动辄几十门大炮的英军战舰,实在是太勉为其难。这类纵火兵器基本不具备实用价值,也没取得什么值得称道的战果。


蛤蜊式火药袋,清,长1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由两块天然蛤蜊壳组成,接连处为铜镀金


而英军在攻击城市等目标时,使用了康格里夫火箭(Congreve Rockets),这是一种十分独特而有效的武器。此前,英军与印度南部的迈索尔国作战时,被当地军队使用的火箭炸得焦头烂额。胜利后,英国人将迈索尔火箭当作战利品带回国内,经炮兵军官康格里夫的改进,成为一种强大的兵器。这种武器用薄铁皮卷成筒状,内装大量炸药,射速快,射程远,机动灵活,虽然准头奇差,但大量火箭齐射威力惊人,足以将城市夷为平地。1807年,英国皇家海军向丹麦哥本哈根发射了2500枚火箭,令这座城市陷入一片火海。1812年美英战争中,英军的康格里夫火箭再次发威。1814年9月14日,英军对麦克亨利堡(Fort McHenry)发动强攻,发射无数火箭,火光将夜空照得宛如白昼。一位年轻的美国律师见证了这次战役,写下了“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And the rocket’s red glare, the bombs bursting inair.Gave proof through the night that our flag was still there.)的诗句,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歌词。


皮囊铜花火药袋,清,长18.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两色牛皮制成,正面、管嘴为铜镀金


鸦片战争中,英军在广州城外施放火箭,“连日城外之火箭炮弹,与四方台上之炮声,如电如雷,昼夜不息。”1842年,清军反攻宁波,守城的英国士兵“踞街楼屋甍之上,火箭火炮,两面雨下”,清军损失惨重。期间,广东名儒陈澧作《炮子谣》宣传禁烟,歌谣云:“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歌谣唱道“请君莫畏”之,则证明大炮、火箭必为众人所畏。将其与鸦片这等社会公害相提并论,并坦言“炮打肢体裂,火箭破产业”,足以证明英国火器的威力已经深入国人内心。

参考文献:魏源:《海国图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故宫博物院编:《清宫武备》


好 文 推 荐


在秦朝这样的“法治国家”遇到流氓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想想这样的情况:A.你是一名秦朝女性,这天准备住店,没招谁没惹谁,突然就有歹徒跳出来要把你拖走劫色,你怎么办?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探秘十三陵: 祖孙三代帝王陵

这些帝王陵寝展露在世人面前的形态大致相似,背后的故事却各不相同。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天安门居然重建过!这事儿据说连老北京也不知道

在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 场,在无数人的眼皮底下,天安门不为人知地涅槃重生。 直到今天,天安门的这次重建工程仍鲜为人知。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国家人文历史 ID:gjrwl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