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医疗】浮针连载7:浮针疗法的中医传统阐释

 H珠Q 2016-04-13

    浮针疗法的中医传统阐释


    皮肤的中医学说:皮肤是六淫侵犯人体的主要渠道,百病大多从皮肤进入的,同理人体内的病邪也都可以从皮肤祛除。浮针疗法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操作,与皮肤的关系很密切。“肺合皮毛”,说明皮毛与肺脏有着紧密的联系,皮肤的功能与肺脏的功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肺气通过宣发功能把卫气和津液输布到全身的体表,以起到滋养温煦皮毛和调理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调节呼吸、利关节、开窍与鼻,防卫外邪侵袭的作用。“肺朝百脉”,全身的经脉系统与肺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从皮肤人手的治疗,往往能够促使经脉气血运行,从而保证脏腑功能的健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地方。《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又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脏腑也”。即然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为病变的传变层次。脏腑经络的疾病能反映到皮部,如:“气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疾病。


    十二皮部在生理上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营卫有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易相互影响。《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灵枢,论疾诊尺》云:手所独热者腰一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又云,尺脉滑其淖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脉粗如枯鱼之麟者,水浃消失饮也……”这些都是疾病在皮部的反应,说明了五脏六腑及浮针疗法与皮部有密切关系(如下图)。

六经皮部分布图


    那么在刺激皮肤上的某点(浮针疗法的针刺点)后,虽然患者无酸麻胀沉等得气感,医生也无指下沉紧感,但针在皮下2~3mm,加之留置于皮下的软管长时间的刺激,这就足以振奋皮部之经气,从而推动体内气血运行,使阴阳协调,达到治疗的目的。


    浮针疗法在皮下进针,不深入肌层,进针点在病痛周围,力专效宏,理固当然。《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生也,极精极微,必先入结于皮肤。”

    所以皮肤是人体的门户,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路径。浮针疗法作用于皮下,在这点上是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


    近治原理是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如鼻病取取讪香,口歪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符合近治原理,这在传统针灸临床运用广泛,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浮针疗法符合这个原理。


    《内经》选穴有以“以痛为输”为基本治疗法则。虽然浮针疗法进针点的选择并非象“以痛为输”、阿是穴那样选在病痛局部,而浮针疗法的操作是在痛点周围,但和它们两者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烈病痛的部位为选择进针点为根据。


    《素问·刺齐论》指出:“刺皮者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下,无伤肉也。”,浮针疗法的最大特点是皮下进针、不要求得气,痛苦小,不伤及肉,近部选进针点,这三者在《内经》的刺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总之,浮针疗法可以通过扫散运动,使疏松结缔组织产生较强的生物电,疏通经络,调节神经末梢,解除病变局部组织的的微循环痉挛,使血管扩张并恢复血供,血流量加快后可加速病变炎症吸收,从而达到镇痛消炎,使病变组织修复,促进新陈代谢,以纠正血气不和的偏盛偏衰之过而达到人体各部位平衡协调,调整相应的经脉之气与之相属脏腑的功能达到祛邪扶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