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鍼用治之一 鍼 鑱

 严医生j117ka14 2017-03-11

镵针用治

1
形制之用

        《素问·针解》和《灵枢·九针论》都明确提出了皮肤与镵针的对应关系。皮肤是《内经》五体的第一层,镵针是《灵枢》九针的第一针,然而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简单地附会九五之数,而是镵针的形制特点完全是按照在人体皮肤层面的针刺治疗操作而设定的。也就是说,镵针和皮肤的关联不是后来加上的,而是镵针的定制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皮肤施刺的问题而设计的。
        镵针的形制特点突出表现在针尾,所谓“头大末锐”,具体为“去末寸半卒锐之”,也就是针身在距离针尾半寸的位置突然变细,进而形成锐利的尖端。镵针的这个外形特点使得其刺深限制于半寸(≈11.5mm),而人体皮层的厚度一般为0.5~4mm,皮下脂肪的厚度一般为5~15mm,因此镵针的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脂肪层,也就是说其用刺部位就在于肤,即西医浅筋膜的层次。

        镵针取部于皮肤,其具体作用见于《九针十二原》和《九针论》,曰“去泻阳气”。“阳气”在中医证治、乃至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阳气是什么,恐怕我们难以给出一个令非专业人士清晰而满意的定义。然而恰恰是来自非专业人士的另类诠释,反而显得简单明了且浅显易懂。

        需要声明的是:镵针刺皮,去泻的不是黑山老妖吸食的“阳气”,而是《内经》理论中的阳气。从用刺的操作来看,镵针取五体皮部血气亢盛之所,治则用泻法,疏泻皮部阳气,这些治疗理论,都记录在《灵枢》《素问》的条文中。并且,这些条文的立意,是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的一贯宗旨的。内为阴,外为阳是《内经》人体定位的基本思想,在五体范围内还有更详尽的划分,如《寿夭刚柔》曰:“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镵针定制,就是以开皮肤、消壅遏,去泻阳气而为用的。


2
用制主治

       镵针的主治为热症,《刺疟》、《热病》篇的治疗中均明确提到镵针的使用,《刺节真邪》云:“刺热者,用镵针”;《九针论》曰:“主热在头身也”。
        发热是多种疾病,尤其是外感疾病中共有的症状;也是中医最早关注、长期研究、善诊擅治的一类常见病。现版《内经》《素问》中设有《热论》《刺热》《评热病论》《水热穴论》,以及论疟诸篇,《灵枢》中设有《热病》《寒热病》《寒热》等篇。对于热症初起,尤其是在头项四肢,特别是三阳皮部的发热,是使用镵针施刺的主症。《调经论》载:“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镵针的用制,就是用来治疗由卫盛而壅所致头身发热的病例,通过开泻所病皮部的阳气,使郁热得解,正气来复。
        镵针刺热,去泻阳气,是典型的外治法。同样的对于外感发热,经方内治则多用麻桂剂以汗法解之,此外刮痧、拔罐亦能显效,而在某些地区还有取衄退热的疗法。由此可见,对于相同的病机,外治和内治的用法不尽一致,加之工具形制和药物性味的不同,中医传统疗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其中以镵针为首的九针疗法属于医经外治体系,《汉书·艺文志》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九针外治的用法是直接了当的,在医学理论、诊疗模式和操作思路上均是顺承《内经》的学术思想,较之内治法的复杂机理,其在对教学研究和临床施术的各个环节,都相对地更加简便效廉。

        此外,《刺疟》载:“(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说明镵针用治除去泻皮肤出阳气之外,亦可在绝骨取穴出血,治疗胕髓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奇病论》给出了镵针的相对禁忌症,文曰:“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意即虚损之人,即使有适应症,也仍需慎用泻法。《官针》篇则系统地论述了九针用忌的原则,其中论及镵针时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3
条文赏析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按:外邪者,邪客于外也。缘五体所在,因以砭割之、镵刺之,炼金为之制针,令可深内,灸艾温通其脉,以复神气游行。是为外治。
        《素问·刺疟》曰:“(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按:胻痠痛甚而拒按,实也。盛者泻之,以镵针刺绝骨出血,泻其脉气,有桴鼓之效。
        《素问·针解》曰:“岐伯曰:夫一天……人皮应天……故一针皮”。按:外者为阳,内者为阴。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皮者道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素问·奇病论》曰:“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按: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按:镵针之制,泻阳部气以去邪。

        《灵枢·官针》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按:白当皮,赤当脉。
        《灵枢·热病》曰:“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按:热俞五十九穴,以镵针取之于皮。
        《灵枢·刺节真邪》曰:“刺热者,用镵针”。按:阳盛则外热,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镵针之用,泻皮部阳气也。
        《灵枢·九针论》曰:“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主热在头身也”。按:镵针之制,浅取皮部,令卫阳得泄,故主头身之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