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向考研人,第一遍看专业书应该注意些什么

 張胜 2016-04-14

时间走到了四月份,经过了1个月的经验收集、纠结学校的过程,小伙伴们是不是都开始看书了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第一轮看书这件“大事”吧。当然,考虑一些小伙伴进度比较快,一些有关第二轮看书的注意事项也会在这篇文章里聊到。

很多小伙伴,哪怕到了10月份,还经常私信拖鞋哥说,看完就忘。这真是一个哀伤的问题,但作为人类的记忆规律,我们无力改变,起码在第一轮复习里想对抗“人性”?少年,你too young too simple。

一切以不忘为目的的第一轮看书都是痴人说梦。

这一句话,你们姑且当做鸡汤吧,因为看完就忘的问题必然会存在。但这带出来另一个问题——我们希望从第一轮看书里得到些什么?一个宏观上对整个学科的认识,一些和朋友聊天时可以自豪地说“我是看过传播学书的人才”的谈资,还有一些,你看过就一辈子不会忘的观点。

是的,几乎每本书里,都会有一些你看过就一辈子不会忘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你真认真看下去了,这些东西与你的性格和过去的经历密切相关、高度契合,看完几乎不会忘,甚至于你在最后答题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题目优先扭转到可以用这些“最适合你的理论”去对它做出诠释。

2、快快快,不要像个老太太

很多人,看书不快。为什么,两种原因,一种是专注度不够,看一小时书有半小时在神游;一种是你对第一轮看书的期待太高,想着背诵、理解,毕其功于一役。拖鞋哥在“考研中常见的3种方法论错误”(回复“3”或者“方法论”到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里,谈到说边看边背、默读都是一种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搬运自《如何阅读一本书》),大家不妨去看一眼。我们单纯来说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对于专注度不够的问题,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指读法”。

“ 所谓指读法,如下图所示,开始时用食指指着阅读,然后指尖沿着阅读单词所在行掠过。遍移动手指遍阅读。手指指到行尾时,太高1.5厘米,迅速一道第二行在此开始阅读。”

“指读法”是几乎所有关于提高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书籍中都会出现的一种方法,简单、实用,可以为我们部分为我们解决提高阅读速度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障碍——“无意识回读”和“眼睛反应速度跟不上大脑”。几乎所有经过一周左右系统练习的同学都能很快学会指读法,并借此让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30%左右(要进一步突破就要结合其他技巧了)。

至于期待过高的问题,想清楚你希望通过这一轮看书得到什么,也许可以稍稍缓解你的焦虑。对了,有一种拖鞋哥现在常用的看书方法,你们不妨一试。说破了很简单,一本书看两遍。第一遍快速翻阅,基本只看大标题、每段的开头句,正常是4-6小时翻完一本书,厚的可能需要8小时(可能你们现在追求8-10小时翻完比较现实),然后,再适当放慢速度,用3-5天重新看一遍。这么看书,第一轮你可以对整本书的轮廓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次你们可以在第一轮基础上带着问题去读书。一般而言,看一本书的时间超过半个月,你的阅读方法必然是存在问题的!(当然,对一些600页以上的超级大部头,这个结论不适用)

3、背诵是理解的敌人,很不幸,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思考也是

又是时候上拖鞋哥最爱的的还君嬷嬷图的时候了,摧毁你们对过去复习方法的信仰什么的最有爱了。当然,这一点只适合跨专业的同学和虽然是本专业但专业课学得一塌糊涂的东西。

学科是从英文discipline翻译过来的,而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做纪律、规训。是的,学术首先是一个规训的过程,刚接触一个新学科,你们需要的首先是让自己的思考方式被“规训”入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想要独立思考?

首先你要对这个学科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要试图用你过去的常识、用你原本的专业知识去试图对刚刚接触的、你甚至没有把所有参考书都完整看一遍的新接触学科进行解释,万一,解释错了呢?现在这个阶段想歪了,以后的你需要用很多的努力才能把它扭转过来。更何况,第一遍看书,你连一个系统的思路都没有,思考什么呢?

前几天有同学在微博上@ 我问一个我平时蛮乐意回答的具体的理论问题,但那一次我给他的回复是,同学,再看两章书,在这个话题是你看的那本书后两章的讨论重点……是的,很多人都喜欢第一时间问问题或者停下来思考,但是在你们对这个学科甚至没有一点基础知识的时候,你们很多的思考都只是百日做梦!很可能你纠结半天、给了自己一个不是那么正确的思考结论的问题,在这本书的下两章,或者你要看的下一本书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而你之前的思考,如果不幸与老师的观点有悖,会成为你接受那个老师给你答案的阻碍。

所以,第一遍看书,尽可能快,尽可能让自己沉浸入书本的逻辑。我这么和你们做个比喻吧,第一遍看书,最合理的阅读方式是你们看小说的阅读方式,不太过脑,一目三行,最多画画线。

4、重点?小朋友,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未必是直线最快

恩,身为当年化学奥赛种子选手的拖鞋哥终于有机会给大家讲物理了,想想就有点小激动呢。物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最速降线,大概意思是“在一个斜面上,摆两条轨道,一条是直线,一条是曲线,起点高度以及终点高度都相同。两个质量、大小一样的小球同时从起点向下滑落,曲线的小球反而先到终点。这是由于曲线轨道上的小球先达到最高速度,所以先到达。”如下图所示。

纠结重点是什么的思路,就像是找直线。我很想找一个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情的哥们来解刨看看他的大脑结构到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小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天然地想找捷径,而各种老师、辅导班为了让自己显得很厉害,也一直在和我们灌输“找到重点很重要”。

但其实,一个学科体系里的所有知识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何况教科书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本来就是“告诉你这个学科里头有哪些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识”,在哪个小环节出现知识缺漏都可能会影响你对今后学习到的知识的理解哦!

我们的教科书里,确实存在很多“冗余信息”,比如大量你们觉得没有用的案例,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适当地冗余信息的存在可以帮助你形成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研究表明,人类12岁以前以机械记忆为主,12岁以后以意义记忆为主,只重视知识点不看例子,你是在和人类记忆规律在战斗啊)当然,出于应试考虑,到了9月份10月份我们要开始思考重点突破的问题,但是第一、第二轮看书,请把重点这个词语把你的脑子里抛掉。

5、不要做笔记

首先,这句话说出来可能要得罪很多人,招很多黑。

但是,8月以前,别买笔记,或者,你实在有收集癖,那就买来,别看!

起码要忍到8月份,看过一轮或者两轮书,笔记才对你有价值。

我们对笔记的最高评价是“全是干货”,但是,喂,你们现在刚接触一个学科,就像肠胃功能还没发育完善的婴儿,需要的是牛奶和稀饭,上手就想啃干货那必然会消化不良好吗。(回复11到微信公号 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看原文“流言终结者——考研中你需要警惕的十条不靠谱流言”。

当然,今天我们想聊的重点是做笔记。

我的意见是,第一轮看书不要做笔记,甚至在书上划线都没太大必要。你对这个学科一点感性认识都没有,划出来的所谓重点,呵呵,等过几个月你会恨自己为啥把好好的书变成这样的。

第二轮看书,不要做传统意义上的笔记,也就是那种以总结干货、方便后期背诵的笔记。这一轮复习中,如果有笔记,也应该是那种除了你自己谁也看不懂你写的是什么、但在当时可以帮助你理解书本逻辑的纯意识流笔记,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你自己在阅读时形成理解。

顺便说下,很多同学都有笔记情节。当然,确实有一些人就是适合做笔记的,比如说拖鞋哥曾经团队的成员,当时给大家写文章时署名“马拉松女孩”的学姐,就是天生适合做笔记的蓝色性格。但是,有些人你从小连课堂笔记都没好好做过,还想着能在这几个月里突然学会做读书笔记?别骗自己行不,做读书笔记的难度可是做课堂笔记的难度的3倍以上!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有笔记情节呢?当然,我下面提供的这段文字是一种最极端、负面、充满恶意的解释,但是我也希望大家以此对自己反省,记住“我们是为了考研而做笔记而不是为了做笔记而考研”、“不要只是装做自己很努力的样子”——很多人,受困扰于“书看完就忘”这个问题,为了给自己的看书过程“留下点什么”,出于“刷存在感”的目的,而拼老命做笔记。但是,很多不适合做笔记的人做出来的笔记,也就是抄抄抄,花2个月做一份毫无逻辑性的笔记,然后,给自己留下个大大的挫败感,丢掉。

以上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笔记还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特别是对部分小伙伴来说。后期等你们真走入做笔记的阶段,我也会写文给你们介绍三种最实用的笔记法——“笔记流”、“结构流”和“传统笔记”。现在强调第一轮不做笔记,只是希望大家对以后会看到的满满的让你“应该做笔记”的声音中保持一种谨慎和批判态度,学习方法应该适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才是最好的。选择笔记,还是选择其他复习方式,请等你起码看了一遍专业课书再决定。

PS:解释一下做读书笔记的难度是做课堂笔记速度的3倍的问题,能做好课堂笔记和能做好读书笔记还真不是一个概念,听课时的信息输入速度是120字每分,而看书的信息输入速度,哪怕阅读习惯再差理论上也能达到250字,话说国家对高中生的要求标准是800字每分,虽然因为缺乏相应地速读训练其实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很少(我的日常阅读速度也不过是500字)。很多人强调听课要做笔记,纯粹还是因为120字每分的信息输入太容易走神了,需要找点事情做,~~~~(>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