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百了无恨 2016-04-14

1.宋徽宗赵佶【柳鸦芦燕图】

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风格以工细彩墨为主,并能寓巧于拙,本画是其拙朴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一株柳树与数只白头鸦。柳树干用粗笔浓墨,柳条直线下垂,流利畅达。

停在枝头的白头鸦或喃喃相语、或俯仰相视。

鸟身用浓墨,羽毛用墨留出白线,鸟嘴舌用淡红色点染,头腹施以白粉,全图笔墨醇和安谥。

此图中柳鸦芦雁采用没骨画法,竹以双钩法绘出,设色浅淡,构图洗练。

粗壮的柳根、细嫩的枝条、姿貌丰腴的栖鸦、芦雁画得都很精细工整。栖鸦双双憩息嬉戏,芦雁饮水啄食,形态自在安详。

点睛用生漆,更显得神采奕奕。此图在黑白对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整个画面恬静雅致、神静气闲。

柳鸦图后的赵佶落款,系后人勾填,右上角'紫宸殿御书宝'及'御书'葫芦印亦是后人描画的。

卷后有南宋荣传辰、邓谏从题跋。另有邓易从、范逾跋,系后人伪作。

卷首有清弘历题'神韵天然'引首,并有弘历题诗。

此卷曾经北宋内府收藏,卷上钤有'宣和中秘'印,后出赐给邓洵武。明初入内府,卷上有'纪察司印'半印。

清初经孙承泽、梁清标收藏,乾隆时归清内府收藏,钤有收藏印记。

《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燕图】

【年代】北宋

【作者】宋徽宗赵佶

【形制】绢本,淡设色

【尺寸】纵34cm,横223.2cm

【收藏】上海博物馆

高清晰数据,点击原图更可放大聚焦细节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赵佶的艺术宗旨以写生为追求,笔致精细温婉,形象俊俏生动,于华丽富贵的画面中流露出文人特有的含蓄。

但也有比较雄健的作品,像这幅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柳鸦芦雁图》,就是这种格调。

几只形象拙朴的鸦雀或栖或翔于柳树怪石之间,禽鸟拙重的双勾描绘,整体动态的精美刻画,无疑是受到宋代花鸟写生名家崔白的影响。

和他那些富贵华丽的代表作相比,这幅作品更像一个文人的清赏之作。或许,这才是赵佶的真我本色?

关于这幅作品的收藏,还有一个插曲,建国初期,《柳鸦芦雁图》曾经出现在北京书画市场上,但没有引起北京收藏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的注意,因为大家对宋代的作品本来就看得不多,赵佶的作品也多是工整华丽画风的那一种。

只有当时北京的专家张珩认为这件作品后面的题跋中,邓易从、范逾二跋是伪造的,但画却是宋徽宗非常难得一见的优秀真迹。

张珩还打听到上海有关方面将出巨资准备收购这件作品。

上海要收购这件作品的就是上海博物馆的鉴定专家谢稚柳先生。

他看过作品之后,就决定代表上海博物馆以重价从北京的画商手中购买此画。而上海北京两地的文物界也因此议论纷纷。

可怜,谁让我们的“风流天子”这类粗笔的风格实在是不多见,如果万一买了赝品,或者把“御题画”当成了“亲笔画”。

谢先生经过反复研究最后认定这确是“风流天子”不可多见的亲笔真迹,甘冒风险将此图买下,于是,这幅《柳鸦芦雁图》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2.宋徽宗赵佶【池塘秋晚图】

此画以荷鹭为主体,将各种动、植物分段安排在画面上为唐代的构图式。

卷首画红蓼与水蜡烛,暗示水岸。

接着白鹭一只迎风立于水中。荷叶欹倾,水草顺成一向,衬托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

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黑白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后有鸳鸯,一飞一游。

该幅为粉笺本,粉笺新纸时,光洁亮丽,其上尚印有卷草纹图案,是极为珍贵的材质。

纸面经过上粉处理,具有不吸水性,乍看之下,笔墨甚为质朴,斑剥古趣。

该幅材质为粉笺本,在宋法帖中偶见粉笺本,然用于画作甚为少见,在台博院则仅有此幅,元以后几无其例。

此粉笺新纸时,光洁亮丽,其上另印有卷草纹图案,是当时极为珍贵之材料,由于纸面经过上粉之处理,具有不吸水性,因而会影响到笔墨的趣味。

乍看之下,该幅之笔墨甚为质朴,而且有斑剥之古趣,这是粉笺年久水墨略有脱落所致。

以画意来看,该幅和《宋人百花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颇有相关之处。《宋人百花图卷》亦属一花一草,逐次排列,而画笔亦属没骨表现法为主的水墨作品。

但是描写花草的形态,《宋人百花图卷》已是很典型的宋人写生,技法熟巧,而〈池塘秋晚〉则较古朴,尚带有唐人装饰意味的遗意。

该幅之构图,将各种动、植物分段逐次安排在画面上,此种布局为唐代以前所习见的构图形式。

卷首画红蓼与水蜡烛,暗示水岸。接著白鹭一只,分开双足,立于水中,作奋力迎风之姿,而荷叶欹倾,水草顺成一向,用以衬托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

荷叶呈现不同程度的枯萎情态,有的绿意未退,有的则已枯萎残破,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颜色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

后有鸳鸯,一翔一游,水面落花片片,加上红蓼、水蜡烛及枯荷装点出萧束的秋色,白鹭的眼神、鸳鸯的动向还有往后延伸之势,令观者有意犹未尽之感。

卷前有“宣和”一印,后有御押“天下一人”,上钤“御书”葫芦印,其意该幅为宋徽宗之御笔,但御押及印玺,皆拙劣,可能是卷尾遭裁切后,后人加上伪印伪押。

依作品来论《百花图》约为南宋之作,而该幅之年代则较早,可置于北宋末。

《清河书画舫》:“徽庙荷鹭惊鱼图,有邓杞跋,全仿江南落墨写生遗法。”而该幅之内容以荷鹭为主体,画法亦有落墨写生笔意,与记载有相符之处,或可认为即是此幅,然跋全然不同。

关于宋徽宗绘画争议甚多,徐邦达先生认为粗笔写意花鸟画,如〈池塘秋晚〉较符合徽宗的笔情墨意,为徽宗真迹,反倒是如《蜡梅山禽》一类之工笔花鸟画,非徽宗之笔,而是由画院画家之代笔。

故不能因卷末有徽宗的伪印伪押,即否定该幅与徽宗关系。

赵佶擅长花鸟画是在学习吴元瑜基础上,而上朔崔白,兼有徐熙一派的特点。

当然并非只学一家一路,又兼爱黄家父子的用色,使两者达到一体的“富贵”境,而“妙体众形,兼备六法”(邓椿《画继》卷一)。

徽宗还亲自指导画院学生,以王希孟最为突出;并亲自为画院师生出题目,加以考核评定。旨曰“凡孔雀升墩,必先左脚。

卿等所圖,俱先右脚,驗之信然。羣工遂服其格物之精。”(汤垕《画鉴》)

徽宗所处北宋的时代,正是文人书画艺术思想发展高潮,苏轼、米芾、黄庭坚、李公麟、王诜等都是他潜邸好友。

他深受文人书画家们影响,开创以诗、书、画、印结合的独特性,为后世“文人画”师法的楷模。

北宋蔡京之子蔡绦(《铁围山丛谭》卷六):“···獨丹青以上皇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多入内供奉,代御染冩,是以無聞焉爾。”

宋徽宗赵佶【池塘秋晚图】

【年代】北宋

【作者】宋徽宗赵佶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33cm,横237.8cm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清晰数据,点击原图更可放大聚焦细节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柳鸦芦燕图》《池塘秋晚图》

徽宗赵佶,他即好收藏历代法书名画,自己也是“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的画家。

《画继》称其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几欲活动。又尝大集天下名手,以兴画学,按照科举的方式下题取士,流传下很多的故事,使北宋末期的画学,被称为我国绘画史上灿烂的一页。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人物则有《文会图》,山水则有《溪山秋色图》,花卉翎毛则有《腊梅山禽图》和《池塘晚秋图》,都是给我们印象很深的作品。

其中最可注意的是《池塘晚秋图》,这是画在一幅纸上的长卷,这纸似乎是曾经上过粉的粉笺,它的笔墨风格,和其他作品迥然不同,与同样是花鸟画的《腊梅山禽图》几乎像出自二手。

从鉴定上来说,很可能工细的一路,是出自画院供奉的代笔,而经他“御题”的。

但是相对的《池塘晚秋图》,既不同于那些具有院画特征的作品,那么认为作为艺术家的赵佶亲笔,是具有相当理由了。

徐邦达《宋徽宗赵佶亲笔与代笔的考辨》沿袭此观点1979年第一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从艺术上讲,即使果然如此,也并不因此而减低了它们的艺术价值的。《池塘晚秋图》是提供了重要问题的作品之一,我们也就不能轻轻地看待了。

谢稚柳先生谈:···但是,如他的《竹禽》和《柳鸭芦雁》。这二图,是同一的性格,与其他画本的格调,似是两回事,看来有一些非常工细的花鸟,与赵佶的关系是可以献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