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山水画的意境赏析

 浑圆流韵 2017-10-04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是我国 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院体画、 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形式语言和技法更 加丰富多样, 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 远高旷;从这些艺术作品的语言、形态、内容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上看,会令人产生一种崇高的艺术美。这种崇高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源于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实践;源于人类的道德实践和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宋朝的历史背景

唐末时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社会动乱,对大宋王朝的统治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自北宋建立初,便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即”抑武崇文“。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同时也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门阀实力完全消失,科举制度日趋完备,相比之下,录用规模比唐朝增加了十倍,在理论上人人都能够“学而优则仕”,有效的笼络的知识阶层,宋代的社会具有超越前朝的平等环境,上层统治者重视并爱好书画,画院机构完备,画家队伍迅速增加。尤其山水,花鸟画家人数倍增,这也为绘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宫廷美术得到良好的发展,名画名作层出不穷。

山水画以其成熟,精粹的写实技巧,形神兼备的美学面貌,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自然写实的审美特色,由于政治环境宽松,士大夫阶层生活轻松,加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人们乐于享受生活,山水画的写真特性成为绘画的主流,艺术越发的贴近生活,世俗化。注重形式的别致和细节上的精致成为绘画的主流风尚。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第一段)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第二段)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第三段)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第四段)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第五段)

程朱理学与山水画的审美

理学文化是属哲学的一部分,在宋明文化的地位毋庸置疑,不能理解为理学文化仅仅具有孤寂的精神性。文化是有物质,制度和精神所构成的,而理学作为时代的瑰宝,无疑是属于社会与时代精英的精神文化,偏偏注定是宋代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高蹈方式。因此,其美学意义总是贯彻与融会于一定的物质与制度文化之中。

五代,两宋主要的山水画

荆浩与《匡庐图》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荆浩与《匡庐图》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近人对《匡庐图》是否表现庐山景色存在争议,就连是否是荆浩所作也有争论。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本人的绘画成就也主要在花鸟和人物之上。不过是他发现并且指导了王希孟,他的翰林画院当中走出了后来影响了南宋整个朝代画风的画家李唐。这一点上,宋徽宗对于中国的山水画上还是有着巨大的贡献。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宋徽宗赵佶《池塘秋晚图卷》

宋徽宗赵佶《池塘秋晚图卷》局部

宋徽宗赵佶《池塘秋晚图卷》局部

《池塘秋晚图》以荷鹭为主体,将各种动、植物分段安排在画面上为唐代的构图式。卷首画红蓼与水蜡烛,暗示水岸。接着白鹭一只迎风立于水中。荷叶欹倾,水草顺成一向,衬托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黑白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后有鸳鸯,一飞一游。该幅为粉笺本,粉笺新纸时,光洁亮丽,其上尚印有卷草纹图案,是极为珍贵的材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