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釉里红的发色基理

 铁木青 2016-04-14
 谈谈釉里红的发色基理
 

谈谈釉里红的发色基理

 

绿杨瓷迷

 

以铜红料作釉下彩的釉里红瓷是中国传统名瓷,元代和明代早期景德镇烧造的釉里红瓷器更是被广大收藏家所苦苦追求。那个时间段的釉里红作品无论是出土或是传世至今而保留完好者,是非常少见的,物以稀为贵,现在市场流通的价值也越来越高。釉里红名贵,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本身的烧造难度大,特别是要烧出纯正的红色,对技术要求特别高,即使是在古代,产量有限, 质量也是不稳定的。实际点讲,古代制瓷工匠的知识不能比拟现代陶瓷化工技术,他们的方式更原始、更古老、更依靠经验,还不能象现代陶瓷工厂那样做到随心所欲地控制釉里红的发色。

 

 学习鉴赏釉里红瓷,我认为有个先决条件必须搞清楚,就是要正确理解釉下铜红料的发色基理问题,这很关键,是我们认识古代生产劳作和现代仿古作伪之不同的重要功课。认识掌握古代的冶金技术,摸清古人制瓷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的获取模式,这些看似与陶瓷鉴定无关的东西,其实与陶瓷鉴定鉴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把玩欣赏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古代釉里红瓷器, 这种鉴赏远没达到一定的深度,应该深入下去,让思绪回到古代去。所谓古之何,古之书也,古之道也,日诵之,日履之,与之俱化,无间今古也。

 

铜红料的发色基理学术界一直以来有两种观点,一说红色的获得是通过铜的金属胶离聚集形成;二说红色的获得是氧化亚铜分子聚集成胶粒而显色。从个人的研究来看,我更倾向于古代釉里红的发色是靠铜的金属胶粒聚集而成这种观点。主要依靠氧化亚铜分子聚集的显色在元、明时期釉里红发色中不属于多数,更多见到的是现代工艺技术,目前在许多仿品上能够看得见。

 

正由于古今釉里红瓷发色基理的不同,使得古代釉里红发色状态更具金属质感,更有经冶炼发色的感觉,因为铜的金属胶离子必须在高温还原气氛下,脱离掉氧化铜或氧化亚铜的氧原子后才能获得。古代柴窑的燃料特性,浓烈的还原气氛,使氧原子的脱离成为可能。与现代气窑、煤窑等相比,古代烧造釉里红瓷器的燃料和窑炉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我们看见,古代釉里红瓷器具有独特的紧凑烧结金属质感,无论是色沉、色艳、色晕、色散等,千姿百态,都很自然而不造作,摸起来很容易感受到窑火的功效。

 

氧化亚铜分子的聚集同样可以发出来釉下红色,在添入一定的化学促进剂之后,这种红色来得更容易、更稳定一些,它对烧造气氛和窑炉内部元素的依赖要低许多,即便是在气窑或煤窑中烧造,也能较容易地获得纯正的红色。有史料记载,我国从清代开始就采用了加入促进剂的方法来制作釉里红瓷器,现代仿古釉里红采用的则大多是化学配方。

 

与还原出铜金属胶粒子发色相比,采用配方的铜红料,釉里红发色缺少的是金属气质,缺少那种历经火炼而打造出的筋骨。因此,正确理解铜红料发色基理,可以让我们判读釉里红瓷上出现的各种表征。片面的只认某一种或几种表征是不够的,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认知。要知道,即便是同一窑瓷器也千变万化, 何况是对气氛要求很高的釉里红瓷。同一批匠人,同一座窑炉,都可能会因为瓷坯摆放的位置,烽火匠投柴的频率数量差异,而出现各样的表现,这正是古法制瓷的特点,要深入到基理层面去判断。那些不论敷彩浓淡太过稳定发色者相反应该多打个问号,说不定就是现代化学配方在起作用。

 

中国古代釉里红瓷器最鼎盛的时代出现在元代和明初时期,这与当时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探索古人制瓷原料获取和处理方式,研究一下宋元时期江南制铜业广泛采用的浸铜法就可以知道,釉里红瓷器的成功烧造和当时的铜冶炼技术密切相关。制瓷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需要来自社会其他行业的物质上的支持,好比大家都知道宣德铜炉名贵, 但知道宣德时期高超的铜冶炼技术的人就不多了。宣德炉好,和当时采用的水银升铜的冶炼技术有关系,最好的宣德铜需经十余次反复的升铜提炼,六次就己经算精铜了,十余次提炼的结果可想而知。

 

收藏研究古陶瓷,除了欣赏她们外在的美以外,要更多地对潜在的知识进行交流,努力探索还原千百年来古人的生活环境,了解除陶瓷器以外的其它门类的古代文明,用现代科学知识为手段去解读它们,这才是高级别的玩法。如果依然仅仅抱着老古玩的观点,只读《陶雅》、《饮流斋说瓷》的这些书还不够,因为时代进步了,对古陶瓷文化要站在新的高度上去看,要有新的归纳和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