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杨双牛哭了。 这是他第二次在李保国面前哭,只不过这次面对的是一张黑白遗像。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因突发心脏病永远地走了。 李保国是谁?“官方身份”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但是对太行山、燕山地区的农民来说,李保国是他们的技术恩师,是比“我们农民还像农民”的“老山人”…… 李保国的微信名叫“老山人”。这位每年都有200多天奔波于太行山的“老山人”,将几十项科技“种子”播撒在1826万亩的山地上,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为太行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太行山、燕山地区有好几百万农民,无数人都知道李保国的电话,他们知道这位李教授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4月12日,保定殡仪馆哀乐低回。前来吊唁的两千多人排成长队。邢台市浆水村的20多位村民自发赶来,噙着泪拉起吊唁横幅;秦皇岛土门子镇的马春海驱车5个小时赶到,不愿相信刚说过“我过段会再来”的技术恩师永远不会再来了。 一位大学教授去世了,为何让这么多田间的农民落泪? 20年前,一场暴雨“洗劫”了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面对满村狼藉,一向硬气的村子带头人杨双牛哽咽难言。跟随科技救灾团来的李保国盯着杨双牛手上又黑又干的苹果沉默片刻,坚定地说:“你要是愿意,我们把苹果做起来。”多年后,承诺变成了现实:岗底卖出了100元一个的“天价”苹果,成了太行山上的富裕村。
杨双牛说:“我们村的村民永远感激他,当年受到洪水灾害影响,村里的土地全毁了,是李保国教授和妻子郭素萍扎根下来,不分昼夜地工作,推行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山场综合开发施工方案。还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帮助农民推广科学种植。岗底村这个过去连基本口粮都无法保证的山区农村,如今人均收入已从几十元变成2万多,八成村民住上了单元楼。农民群众富了,可恩人却走了,怎能不让我们这些人难受!”
“山是和尚头,下雨遍地流,冲毁河滩地,十年九不收”。过去提起前南峪村,人们总是摇头。如今,这片曾经“鸟不拉屎”的荒山秃沟摇身一变,成为太行山最绿的风景、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 “村里1200多亩苹果园,以前年产苹果7万公斤,现在是140万公斤,村子年收入860万元。”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赶来的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感慨地说,前南峪村的巨变,离不开李保国。 上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到前南峪村搞山区开发研究。治山之余,李保国主动提出指导村民管理苹果树。没料刚开口,就碰了“一鼻子灰”。 队长郑津玉问他:“你哪年生的?” 李保国说:“1958年。” 郑津玉撇嘴笑了:“我1956年就开始管果园了,到这儿来的教授多了去了。” 李保国也不怯:“你先分给我100棵树管管看。” 一片质疑声中,李保国开始修剪分给他的果树。一年下来,他管理的果树,结出的果子大、颜色好、味道正,两块五一斤供不应求,市场上的苹果只能卖到三四毛一斤。两相对比,村民们服了气,纷纷找他来“取经”。 “要让农民相信新技术,就得先做给他们看。”这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让农民信服不是件容易事。1997年,李保国带着新技术来到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他教村民给苹果套袋,有人抱怨:“衣服人都不够穿,还给苹果穿两层?把苹果捂烂了咋办?”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那时没人拿他当回事。有几次,李保国骑着自行车到相邻的白塔村,主动“兜售”他的“苹果经”,接连去了四五次都被村民以“没空”的理由,拒之门外。实在禁不住叨扰,一位农民告诉他,“别再来了,我想刨掉苹果树种玉米”。 怎么办?一番权衡,李保国掏出几万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岗底村农民给苹果套袋。事实让村民笑开了花,套袋的苹果产量没减反而增加,而且颜色“跟城里小姑娘的脸一样粉扑扑的!”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如今的富岗苹果成了中国驰名商标。“全面建小康,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秉持这个信念,李保国先后帮助邢台县前南峪村等16处穷山区走上致富路。 李保国的研究生弟子顾玉红在整理老师遗物时,突然看到了手提袋里装着的几个核桃。一瞬间,她泣不成声。 这不仅仅是核桃,还是一个梦。10多年前,河北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是一片乱石堆积的荒岗。绿岭公司恰位于此。面对这片连草都长不好的荒岗,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很焦虑。经人介绍,他请来了李保国。不过见面那刻,他大失所望。眼见这个黝黑的人,一身穿着土不拉几,哪是大学教授,分明是个农民!可一聊起来,他发现这位“农民”知识渊博、很有主见,是个干实事的人。他们一拍即合,梦想把这荒岗拿下。 说干就干。李保国带着课题组数月穿梭在乱石荆棘中,选取86个样方,细查植被、土壤和水土流失状况,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决定选种早实薄皮核桃。 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万事也难。传统的栽种方法是“三埋两踩一提苗”,可用这种方法核桃的成活率只有40%。看着死掉的树苗,农民心疼得直抹泪。李保国仔细研究后发现,用老法子栽种,浇水后树苗不易吸收水分,自然难活。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先把水灌进去,再用土掩埋,这样水分不易流失。这一创新将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5%以上。 近20年来,李保国帮绿岭攻克了几十项大的技术难题,解决的小问题更是不计其数。如今,绿岭年收入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变成了2.3亿元,成为太行山区优质核桃产业的领军者。 李保国古道热肠,但有时也很“霸道”,“我说的对就必须听我的”。跟企业合作,李保国总会事先“约法三章”:企业的钱一分不收,但你必须听我的,给我干成事;而且,坚决不做一把手。坚守这样的“边界”,李保国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一领办企业,精力就不能全放在推广上了。我就负责出技术、找思路,经营由他们负责”。 10多年里,李保国指挥运用太行山板栗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神笔”,在太行山的无数荒岗上“画”下一棵棵摇钱树。过去的前南峪村“年年造林不见林”,科学种植苹果、板栗、核桃后,林木覆盖率达90.7%,还获得了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提名。 “饭熟了,吃饭了!”多年前,李保国带着顾玉红等学生到村里做教学实践。村里安排了一位大姐给他们做饭,但她家里一忙也顾不上了。李保国就成了学生们的厨师。一早上,当学生们睁开惺忪的睡眼,李保国已经在灶上忙活了。 李保国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他的儿子有时会流露出“妒意”,因为父亲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要比陪他的时间多。
李保国带学生讲究因材施教。如今在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的秦立者,是李保国的一位研究生。知道秦立者自尊心强、脸皮薄,李保国说话时就格外注意,从不说一句严厉话,还为训练她的胆识想方设法创造机会。有时同去果园,李保国借机给秦立者出题,“立者,你看这片果园该怎么管?”一旦秦立者回答正确,李保国便跟果农说,“好,就按立者说的办”。慢慢地,秦立者的学术越做越好,越做越自信。现在她已经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迎超那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李保国的研究生。可这个聪明小伙有点不认真,李保国对他不吝“批评”。一天,李保国问他:你一天能嫁接多少棵树?他洋洋自得地说:几十棵。李保国立刻变了脸,批评道:“工人一天能嫁接五六百棵树,你一个研究生还比不上他们?你赶紧去练习,不仅数量上要比过,成功率也要在90%以上。我一棵一棵给你数着!”在老师严厉训导下,李迎超后来一天能嫁接700棵树。如今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的他已是学界新秀。 李保国将研究生们集合在一个叫“桃李之家”的微信群里。4月8日上午,李保国走的前两天,“11硕-祁娇娇”在群里发了几张照片,问道: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老山人”回复:“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这是学生们收到导师李保国的最后一条信息。 “他是累死的,为何没有早点把他‘绑到’医院?”这几天,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齐国辉不止一次地自责。 今年春节后一起出差,齐国辉发现李保国人消瘦了很多,饭量也变小了,午饭经常只吃几口米饭、咸菜。而过去,常年在山里跑的李保国就着凉水都能吃好几个大菜包子。 早在2007年,医生就警告过李保国:不做心脏搭桥就必须卧床休息。“卧床了,我还能干啥事?”李保国直摆手。周边的人都曾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推说没时间,说自己是“高效低能耗”。 确实很高效。临走前一周,身为科技特派员的李保国每天驱车200多公里,辗转于前南峪村、南和县等地传授技术。“我就是要干点事,别的都不需要,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他常常这样说。 李保国的“土”,是出了名的。
第一次见李保国,平山葫芦峪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有些懵了。当时,车上走下两个人,一看全都土了吧唧的,刘海涛心里嘀咕,“到底哪个是教授?”身边人一介绍,刘海涛小吃一惊,“怎么脸跟酱油一个色?” 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皱巴巴的裤腿沾满泥土。“他比我们农民还像农民”,村民们说。每年200多天奔波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黑成了李保国的新“标志”,他自嘲说,“我是最黑的大学教授”。 李保国人“土”,话也“土”。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跟农民说话就得通俗易懂,满嘴是术语,谁还听?”李保国常说。 河北赞皇县鲍家滩村有大片樱桃园,过去产量一直上不去。情急之下,村民们用重金请来“洋专家”,日本的、匈牙利的、德国的……“洋专家”们来了一波又一波,村民们问点儿,翻译说点儿,咿咿呀呀讲半天,老百姓听得直挠头。 轮到李保国来讲课,他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就讲完了。教农民疏花、疏果,他则说,“你看这树就像娘,果儿就像孩子,一个娘养十几个孩子,哪个都养不好,要是少养几个,个个奶水足,长得就壮”。村民们听得心服口服。丰收季到了,村民们发现,照着李保国说的做,家中樱桃产量不仅提升了10%,品质也更好了。 “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这是李保国的心愿。多年来,他做培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如今他培训的许多果农成了四里八村的技术把式。 在杨双牛眼里,李保国是个“杠头司令”:“他脾气比较硬,常说‘必须听我的’‘我的技术必须落到实处’,只要是对的,他就很坚持。农民服他身上的这股劲儿。” 上世纪80年代,李保国和同事扎进保定市易县望隆村。他们在这个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的地方摸索山区整地技术。整治山坡需要开沟,开沟少不了爆破。一次,他们在一片山区上安置了几十眼炮,炸点按计划成功爆破。大家一片欢呼,李保国却一脸严肃,他发现有个炮眼没响。他快步走向哑炮。“李老师,危险!”同事们大喊。可李保国没停步,到跟前翻土查看,记录数据,拆除引信后向大家打手势示意安全。事后大伙发现,李保国的衣服已被冷汗湿透。 那年,20多岁的李保国到村里做一个板栗项目。有一回,板栗闹虫灾,虫子一天往村里吃进100米,李保国很着急。他布置村民打农药,可是那几天刚好村干部不在,没人批打药的钱,5天过去了也没打成。李保国的“杠头”劲儿一下子上来了。早上五点,他冲到村委会办公室,打开大喇叭召集大家马上过来开会。“你们谁家要是着火了,还等不等领导发话?村集体的树你们就不当事吗?打药的钱,我个人掏腰包。”那一回,李保国真火了。这把“火”烧退了虫子,也温暖了人心。 周围人总是劝李保国:你就是科技特派员,做好技术就行了,干吗这么劳心劳神?他却说:“我是去干事的!遇到紧急的事,我就拿我自己当那个‘最大的官’,得去做主。要想干事,那还能怕事?该站出来就得站出来,该担住了就得担住了。我从来也不怕担事。” 李保国“担”的事不只有技术,还有产业。 那一年,李保国陪一位干部到贫困村考察。这位干部每入一户都留些钱,六七户下来,一分钱都没剩。李保国打趣他,“你接着掏啊,我可不借钱给你。”事后李保国说:扶贫得抓住根本,光从兜里掏钱不解决问题。那什么能解决问题?“产业!”李保国斩钉截铁,“一个产业不仅能让一个人富起来、一个村富起来,还能让这一带富起来”。 30多年前,为带动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李保国举家扎根山区,在浆水村村民王春路家一住就是3年。早晨五六点起床赶往果园,半夜摸黑回来,一岁多的儿子没人管,他和妻子轮流背着,不耽误工作。 对孙子他也有点愧疚。整日奔波在外,李保国难得回一次家。一次,出差回来的他一把抱起孙子亲了亲,不料刚学会说话的孙子问他:“你是爷爷吗?”那一瞬间,李保国心里五味杂陈。 不过,操心的习惯李保国怎么也戒不掉,仍旧风风火火地忙碌着。4月9日中午,石家庄,刚刚结束科技项目验收会的李保国,匆匆赶赴另一场学术会。妻子郭素萍劝他饭后休息15分钟再出发,他却发了火,“时间提前定好了,让人家等我吗?” 当天的会一直开到傍晚。原本他还想去趟平山县的李家庄,看看那里新栽的果树剪枝、浇水、覆膜的情况。同为专家的妻子前不久刚去过,就劝道:“我也干了这么多年了,放心吧。”也许是太疲惫,这一次,李保国罕见地被劝服了。像往常一样,李保国迎着夜色驱车回了保定的家。 第二天凌晨,李保国这颗操劳了一辈子的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教授课堂摆在哪?太行山上。风雨无阻,一心为民早致富; 学问成果怎算高?点石成金。沟壑无言,果实飘香谱华章。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雷汉发、董碧娟、沈慧)、“要言不烦”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