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产品(被物化的)。那么,画家的精神境界无疑决定了一件作品的高下优劣,而不是技术、手段、工具和材料。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画作,无一不是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博爱的人文关怀而深深让人们感动的。以历史为例,徐青藤和郑板桥仅以最简单、最常用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宣纸、毛笔、墨),画出了在艺术成就上不亚于任何艺术大师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和弗美尔却用最复杂的、秘不示人的技术手段,也画出了如西斯庭教堂壁画、《窗前少女》等画坛巅峰之作。前者至简,后者至繁,却同样青史留名,难分伯仲。 画家精神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对真、善、美的认知;就是对真、善、美的践行;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真、善、美洗涤和陶冶自己。用真诚的我,直面真实的世界。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抱定“与人为善”、“善爱天下”的道德标准,善待生灵,善待自然,“惟善以为宝”。画家以赤子一样的真我,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念想,自然会发现大千世界的至美,也自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种至美,以这样的境界作画,至美会在你作画的一笔一画中流淌,至美会在你画作的一形一色、亦形亦色、形形色色中涌现。 这种境界,让艺术家意识到,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张扬人类社会向善的道德良知,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展示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是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艺术家的人生担当。 这种境界,让艺术家的精神得以升华,他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真善美的观念,有是非、荣辱的观念。他用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呼唤着善良、崇高和爱,歌颂着劳动与和平,诠释着理想、希望和信念,构筑着社会和谐的家园,滋润着民族文化的根本,守护着人类文明的净土,向往着生命的健康和精神的阳光。浪漫主义让他们藐视困难,永远乐观。英雄主义让他们意志坚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现实主义是他们不变的主张和传承,是他们迎风猎猎高举始终的旗帜。他们以赤子之心(真心、善心),具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理想诉求,执著表现并追求现实生活中本真之美、质朴之美、平淡之美、高尚之美、伟大之美。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感悟着这种美, 同时也被这种美感动着,被这种美充实着。他们被浪漫包围着,他们被理想牵引着,他们陶醉于其中,他们倾其一生,用 志不分,百倍其功,用真、善去构架美,用美去解构真、善,从而完成一个又一个圆满、周而复始的螺旋向上。 这种境界,是螺旋向上,需要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积累,长期的艺术训练,长期的道德养成。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千锤百炼。需要象牙塔里笃志虚心,勤读不息,潜心学习,也需要行万里路,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生命,走进人们曾经和现在的生存状态,走进世界的文化,甚至走进宇宙的文化。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坚实的功底,深厚的修养,敏锐的感悟,提升着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及丰富的想象能力,独到的创造能力。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了这样的耕耘,有了这样的积淀,有了这样的学养,也就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冲动。“无瑕人品清如玉,有骨文章淡若仙。”画品从人品中来,学问在技巧中体现,思想的境界提升了我们艺术作品的境界,“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高雅的、高尚的、气象正大的艺术品也就由此中而诞生了。 唯真唯善,然后才能唯美。只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态度才能同时兼备三者。现实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真、善、美的肯定和敬重,对人类具备的趋真、趋善、趋美的品格的肯定和敬重,然后愿意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趋同真、善、美,用自己的作品对上面的两个“肯定和敬重”再做一次“肯定和敬重”。真、善、美的循环,真、善、美的圆周运动,应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心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