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研究 | 艺术创作为何难以步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A芝兰之室 2017-10-09


  对中国画画家来说,“天人合一”这一艺术创作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常挂嘴边的未必就能入心入脑。在实际创作中,能真正达此境界者寥寥可数。抄袭古人、模仿他人、从众跟风等现象,在山水、花鸟画中尤为明显。大同小异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千篇一律的群体情感和群体意境,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真正独具特色、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面貌,能表现时代精神、抒发个人真性情的作品少之又少,有独创精神的作品和画家更是难得看到。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画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趋向,加上各色各样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权威,致使追求直接、浅薄的审美趣味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画家中毫无节制地成长起来。可悲的是,很多画家、评论家还在这些缺乏精神内涵、似曾相识的作品前津津乐道,述说着当前中国画的“辉煌”。今天的中国画创作,表面看繁花似锦,实质上很多作品已陷入到浅薄、庸俗、毫无精神思想的纯形式之中。不少画家已远离了艺术作为表达个人对宇宙大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的本质特征,脱离了中国画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这对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来说绝对不是一种好景象,可以说已偏离了艺术发展的规律与方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既有客观层面的,也有主观层面的,并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但问题的关键还是画家经不住名利的诱惑,忘却了真正的艺术理想与追求,缺乏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失去了深入挖掘和表现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在这种状态下,画家就难于静下心来,难于与大自然、社会、人生相通共融,难于体悟艺术创作的真正奥秘,难于步入艺术创作的“天人合一”境界,更别说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去体悟、去创造了。

  影响步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几个主要因素

  艺术创作本是个体的事业,一旦失去主体的独立性,就无个人面貌可言,也等于失去了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对中国画画家来说,只有努力追求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有可能实现艺术的创造性,步入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殿堂。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天、地、人相契合的生命精神所在。中国画就是对宇宙万象与自然生命的一种体悟。如山水画的“天人合一”,源于自然,肇于自然,参赞化育,是生命、灵魂与精神的回归。画家以“道”来审视天地万物,将自身置于自然之中,神与物游,体悟自然的神圣与美妙之境,进而通过笔墨语言、艺术形式表达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以生命情调传达艺术意境。因此,中国画是灵魂的艺术,笔墨与形式之间承载的是灵魂与情感,其穿透表面外在形象,直达内心深处。物象与精神的撞击宣泄在画面上,融合成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实现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但在创作实践中,要坚持个人的思想、个人的创作道路并不容易。从古到今,只有为数不多的画家能保持个人的独创性。遗憾的是,当今这类画家已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

  趋同化的社会环境弱化了艺术家的个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先天带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眼光和与生俱来的真性情。但现代社会强烈的趋同化特征不断弱化着个体的个性特征,加上大众传播强化着“新奇”“权威”和基本相同的爱好和审美形式,普罗大众容易丧失个人观点而盲目跟进,以博取他人和社群的认同。特别是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你要融入社会,适应群体的生活,首先必须被迫努力缩小与别人的差别,削弱或放弃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个性,去学习、适应群体的共同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群的接纳,才能相融于群体的社会之中。这种群体的同化效应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会抹杀个体与众不同的性格,压制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自信心,形成对个性与创造性的扼杀。这对艺术创造来说,可谓是釜底抽薪。

  只重技术不重精神,矮化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当今的画家大都出于专业院校,学习阶段接受的艺术思想、观念与方法对以后的创作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美术教育存在着偏重于传统的因袭等倾向。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学习方法,传授和接受的是群体的审美角度、群体的情感、群体的笔墨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当社群观念成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学校教育就会与社会教育一样,提供的均是塑造非个性的、群体性的环境。通俗点讲,怎样勾线、赋彩、造型都属于技术,是可以教、可以学的。但艺术创作的灵感如何产生,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才能与大自然沟通,如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怎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等涉及艺术的深层、关键性的部分,是无法在课堂上照着本本教与学的。很多画家只凭着“能学会”的那一部分,便以为可以招摇天下。其实那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的学习,需要进得去,还能出得来。比如不少画家、研究者认为,中国画的笔墨就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这种认识导致创作者普遍在艺术形式、技巧上下功夫,为了笔墨而笔墨,缺乏对真正的中国画艺术精神的认识与把握,缺乏在人文精神上的深入表现和思想境界上的开拓。这是当今中国画创作中存在的极大弊端。艺术创作只有真正地深入进去后才知道,在技术上即使再下功夫、再磨炼,若缺乏精神上的深入,最终还是难于体悟到艺术创造的真正奥秘与真谛。“重形式、轻内涵,重技术、轻精神”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画要创新与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艺术理想越来越淡薄,经济头脑越来越发达,淡化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当今的不少画家比较现实、“理性”,功利性比较严重,喜欢去迎合潮流。为了早日成为名画家,他们乐于在一些公共场合频频露面、彰显自己。他们奔忙于一个接着一个的笔会、雅集和研讨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哪里还有心思静下心来创作呢?即便有一些所谓的“创作”,也不过是手上那点笔墨技巧的表演功夫罢了。许多画家,手在画,而心不在画;艺术理想越来越淡薄,而经济头脑却越来越发达。对他们来说,艺术不再是一种精神与体力的劳作,不再是生命个体对宇宙大自然感应后的情感抒发。特别是在当今把艺术作为挣钱工具的状态下,还有多少人能创作出富有精神内涵的作品来呢?不少作品连画家自己都感动不了,哪里还能感动观众呢?更不要谈个性化的创造和“天人合一”的艺术高度了。今天的不少画家已然成为社会活动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画家了。

  对“天人合一”艺术精神缺乏真正的认识与把握,是艺术家缺乏创造性的根本原因。“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品质和独特精神,是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并影响世界的魅力所在,也必然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哲人与艺术家心中,宇宙大自然是一个有情的天地。天地间的一山、一石、一云、一水、一花、一木都充盈着生命精神。艺术家应该从大自然、人生出发,去触发真情实感,待达成“天人合一”后,方能进入真正的艺术创造。但早熟的中国画在形成一定的创作和赏析模式后,也带来了一些创作发展上的弊端。比如传统中国画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已基本融合化解了主观与客观、人与物的矛盾,赋予了表现的多数物象以道德的性质,建立了一定的艺术审美的精神高度。而我们也要看到,自然物象逐渐成为概念化的精神象征,绘画符号与精神内涵趋于模式化、固定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一些画家囿于某些规范、模式,不敢在精神境界上走出半步,只是抄袭前人的精神来代替自己的精神,模仿前人作品的意境来代替自己作品的意境。很多题材内容、主题意境都是前人千百遍描绘过的,而当今画家仍在千百遍地重复、抄袭、模仿,创作中缺少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表达自己思想的创造精神,难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不利于个性化的创造,更违背了艺术创作表现独特个性情感的本质要求,也与“天人合一”的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

  特立独行、耐得住寂寞,是步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前提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状态。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受到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而人类艺术行为的目的,便是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枷锁,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要想步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需要艺术家秉承和保持特立独行的品格,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是艺术家步入“天人合一”境界所需的基本素养。艺术创作往往缺少的是执着和深入。而真正的执着和深入,就必须把艺术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对待。因为只有深入进去,才能静下心来发掘人生的最大潜能。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都能做到专一、执着,往往能守得住宁静。守住宁静的人,在摈弃世俗的杂念之后,他的智慧、灵感、创作的潜能就会集中起来、调动起来、迸发出来,就可能创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任何独思、独行、独立、独创的精神,都是在宁静中造就的;而自尊、自强、自信的人格力量,也都是在宁静中铸成的。当一个人在内心真正宁静的时候,就可以让自己的灵魂穿梭在远古和未来之间,遨游于太空与大地之间,从而真正地审视自我,找回那份真正的自我。

  宁静心境的养成需要经得起名利等的诱惑,耐得住寂寞。寂寞本是人生一种介于孤独与落寞之间的思绪,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应该避而远之的;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寂寞应该成为一种难得的心境。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是寂寞的事业,它与热闹、喧嚣、浮躁无关,也无缘。它需要慎独、清静、冥思、深悟。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我,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回自己与生俱来的真性情。

  寂寞则精神专一,专一则达大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乃至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去除各种外在利益和内心欲望(心斋坐忘),而与宇宙自然直接融通对话(游心于物),最终在自由自在、悠游天地的审美观照中达到的。落实到中国画创作,前人云:“万物在天地中,天地在我意中。”艺术中所表现的“天意”“物意”都通于“人生之意”。宇宙是大自然的放大,万物就是心的外化。人心中所要抒发的情感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相通的对象,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其实,大自然中的物体是不存在情感的;但艺术家可以把它视为自己的化身,对它注入情感,赋予其生命,达到个性化的“天人合一”。只有这样的创作,才具有真正的个人独创性,才有艺术的灵魂,才有价值与意义。

  特立独行是艺术家步入“天人合一”境界必需的根本品质。一个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特立独行的品质,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思想、审美角度和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体悟。要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创精神,在前人没有达到或被忽视的问题上做文章,去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和精神境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提炼适合自己精神思想的表现技法,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

  与此相伴而来的,因为你特立独行,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艺术思想,所以势必难与别人沟通。因为别人不一定会理解你,所以你也就不得不与寂寞为伴。历来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是怀着对艺术的酷爱与执着,以自己的特立独行,从孤独寂寞中走出来的。因为只有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对社会、人生、大自然的独特体悟,才不会走与别人相同的路,才会坚持特立独行,才能耐得住寂寞。也只有孤独寂寞才会让人去反省人生、叩问人生,才能激发自身去与大自然沟通,进而有所感、有所发,创作出既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又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且境界高、生命力强的作品来。

  艺术创作为何难以步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课题。而对于真正想要步入艺术创作神圣殿堂的艺术家来说,首先要看你能不能坚定特立独行的品格,能不能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这是考验一个艺术家能否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必要前提。这也是普通画家不愿意去做或难以做到的,因为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太多太多的付出。而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就在于对艺术的执着,能真正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来对待;就在于能寻找到自己的世界,善于用行动来塑造自己的世界,使绘画的形式、内容和意境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开掘出来。因为艺术其本质是独立的创造,故艺术家必然是特立独行的。害怕孤立于潮流之外,不是艺术家的“英雄本色”。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