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雕也曾经新过,当初的彩饰一定是特别的艳丽吧?也许会让人赞叹,也许会有些俗气。经历了岁月的风霜,浮华散尽,庄严尽显。曾经的光芒会更为内敛,曾经的浓艳转为深沉。 彩饰之美 相比于金铜造像,木雕的装彩是另一种类型。总体来看,木雕的色彩更为丰富,装彩方式更为多样。有单色,有多色,有植物漆,有矿物彩,有贴金,有沥粉,有堆漆……它甚至也能模仿出金铜的色泽。 在随后的时光里,彩饰的木雕会渐渐呈现出异样的斑驳之美。再往后,皮皲色暗,裂彩阑干…… 木雕色彩丰富,有的甚至呈现金铜之味。 历代的信徒都会对老化的木雕重新装彩。有时甚至是新造佛像,都要厚加彩饰。那只是一份虔诚,过度堆积的装彩甚至会破坏木雕作品原本的雕塑之美。这在湖南和福建的一些作品中有所体现。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失去彩漆的木雕反而会呈现出另一种美:刀工之美。前提是:它的雕工够得上级别。 有一些斑驳得过于厉害或装彩次数过多的木雕,在适度的清理之后,如果运气不错,被掩藏的雕工过硬的话,会给你一个惊喜。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雕塑痴老师的一尊明代观音,清理前后的效果对比让人感叹不已。 飘逸之美 这尊菩萨是一件偏向于写实而且细腻的宋代作品。飘带、衣纹、头发……来龙去脉清晰明了。有一种美叫干脆畅快,有一种美叫飘逸。哪怕是看似光滑平板的脸、胸、手、足等处,虽经打磨,但其衔接和起伏处刀工之美仍存,与金铜和泥塑那种铸造堆塑出来的圆滚滚的精细还是有些不一样吧。 这尊宋代菩萨雕像风格偏于写实且细腻,富有飘逸感。 其实,水平到一定的程度,材质已经不重要了,什么都阻止不了神的发挥。这件作品的美并不能完全归功于材质,作者本身的水平也是异乎寻常的高。且不说衣袂飘飘,手若柔荑。君且看她的双脚,有没有微微抬起?配合着全身动态和脸部表情,是准备对人说法吧?以近乎立正的姿势表现如此微妙的动态美,不得不让人佩服。 刀工之美 到了明代,写实的风气已经不再,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程式化的表现。现代人不必对此失望,任何风格都会产生一些顶级的作品。有所失必有所得,他们是不会因此而失色的。下面这尊文官便是如此:犀利的刀工雕琢出简约的体块,挺括的力度感由此而生,绝不是那种软趴趴的堆积!真的很想抚摸一下! 明代文官木雕刀工犀利,挺括的力度感由此而生。 看过很多新木雕,做工精致,打磨精细的也不少。现代机械给木雕带来了一场革命。尤其是东阳一带,有些作品猛然一看不免惊艳。比起大量的普通老木雕,那更是没得说。但是我很难喜欢上其中某一件作品,哪怕是那些所谓的精品。总觉得少了些刀味,更差了点活气。 沧桑之美 在时间的长河中漂泊久了,佛像也会老去。华美的彩绘已成过去,原本的刀工渐趋模糊。哪怕是这样,上苍也会赋予他最后一种美:沧桑之美。 (来源:潘家园网) |
|
来自: 东方竹马 > 《花鸟虫鱼休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