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材质对造像技法和风格的影响

 蠢牛颜旭茂 2019-12-27

   我阅读过的关于造像方面的文章,大多从宗教教义、传承关系、民族、地域、时代、政治等方面去分析。而对于不同的材质,人们关心的多是其本身的质地美与保存难度。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多次提到石质不同,所以刀法不同,却没有说不同在哪里。印象中还有其它文章有材质影响风格的说法,也是一笔带过,不肯细说。我一直留意着这个话题,渐渐有一些小认识,不知对否,请师友们指正!

  材质决定工艺,文化的内涵需要通过特定的工艺来表现。按照不同的材质,造像的成型有以下几种方法:雕刻、捏塑、铸造、锤揲、打磨。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再归纳为两类:加法和减法。

  以此来看,泥塑加减随意,造型最好把握。遍览历代造像,若论形与动态的准确到位,整体来看泥塑当排第一。

  铜铁铸造是翻模制作,在制模和浇铸过程中容易走形。况且古时铜质不好,浇铸技术也有限,失败的机率很高。成型之后往往需要再次修凿锤打,精品得来不易。


  陶瓷的初期制作类似于泥塑,但是多了一道难度——烧制。火候把握不好则易于变形,也易于流釉。


  早期的陶瓷造像和金铜造像受制于技术能力,总体水平似乎比石木泥稍弱些。不过艺术表现力在那里,更兼年代久远,量少,很受追捧。宋元以后陶瓷和铜铸的技术都发展到一个高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精品。

  竹木牙骨、玉雕、石雕等类只能做减法,一旦雕错,便成废材。或者将就改动,致使形乖意悖。我大胆猜测:用现代人的审美来看,造型古怪的一些作品,除了各时代的审美观不同之外,总会有一些是将错就错的结果吧。


  换一个角度看,泥塑虽然在造型方面最占便宜,但在来回加减中,细节上易于拖沓疲软,体块、线条难得爽利,雕塑感差些(当代泥塑流行以堆积代替雕塑,感觉尤差)。金铜、陶瓷与此相似。

  木石之类虽然只能做减法,却是一刀一刀雕凿出来的雕塑感最强。哪怕是平整体块的时候也是一刀一刀地铲出来,而较少依赖打磨。平而不滑,刀味很足。尤其是软木雕,材料易得,质地松细,雕匠的心理压力小,在放松状态下最易表现奔放流畅与细腻柔润的节奏美。从心理压力来看,单体石雕应该比石窟类好表现一些。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猜测,对与不对,有机会找雕刻师傅问一下才知道。


  现代人喜欢光灿灿的东西,很多刚接触木雕的人特别在乎材质,非紫檀、黄花梨、黄杨不要,所以染色的假硬木充斥市场。其实除了这点光泽和硬度以外,硬木雕还真的乏善可陈。传世的经典名作中硬木雕极其罕见。多见的是一些小摆件,小情调的东西。硬木适合做家具,做雕塑似乎不好走刀,有些作品的线条感觉上就像是咬出来的,不如软木雕畅快。打磨狠了又显不出刀法,不出味道。玉石、寿山石雕的优缺点似与硬木雕相类。


  石头的品种很多,表现手法也随质地而有所变化。砂石粗松,又易风化。粗砂石不适合做雕塑,做泥塑的石芯比较合适。稍细的也不利于表现细节,大多侧重于表现体块感,显得比较浑厚。云冈、天龙山是其典型。青石质坚且细腻,细节刻画优于砂石。以龙门、青州为代表。白石则是最为细腻的一种,硬度远低于玉石(古时也称白石为玉石),是各种石材中最易于表现的一种。世界各地的白石雕刻都极精细,曲阳白石雕也是中国石质造像中最为精巧剔透的一类。北齐时当地流行风格“与山西大异。泰半甚小……其结构至繁杂,颇似金像手法”(见下面第4图,质地好的青石也可以这样做)




  夹纻工艺也是个技术活,看着挺精细,但造型和线条最易疲软,雕塑感弱。虽然夹纻像很稀有和金贵,但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品种。


  材质的牢固程度对造像的表现也有很大影响。金铜的牢固性当排第一位,它可以走厚重路线,但大多却是走精致路线。在技术能力到位的前提下,若论细巧繁琐,八面出枝,没有哪一种材质敢与它相比。

  按理,石雕该是第二。但石头质脆,又极重,反而不敢过于纤巧。大型石雕中不得不伸出的部分多有支撑构件(一般会雕刻为某种相关的物象),还不敢伸得过长,雕得过细。

  很难想象,第二个敢于精巧的却是大型泥塑。它的最大依仗是内里的骨架。有了钢筋铁骨的支撑,它不但敢于恣意飘舞,甚至能以悬塑的形式从高空中整个儿探出身体。

  木雕因为质地轻盈,做成大件的时候倒也敢于萦回飘舞。小件却是不太敢的,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耐久。木质松脆,又易干裂。古时很多家具雕刻细巧之极,一层一层往里镂空,时间久了就七零八落。所以小件竹木像的伸翘部分若非粗短则十难存一(如手脚、飘带等处)。

  小件当中,又只有金铜敢于左伸右展。或细如丝线,薄如蝉翼。玉、白石、牙角、细瓷等类,硬度是有了,但稍脆,也不敢放肆伸展。玲珑剔透则可,细腻路线大可走得

  泥塑、粗陶、砂石之类质粗,做小件只能看个大概,往往面目模糊,细节难辩。


  最后来说材质自身的美感。

  传统的造像无论何种材质,一般都要上彩,有些材质对彩饰的依赖性比较大,有一些则大为不同。一般来说,彩饰都不如雕塑本身耐久,所以无彩的造像所占比例很大。

  瓷塑最不易脱彩,釉色之美是它的最大亮点!陶塑次之。


  石雕对彩的依赖性不大,彩的附着性也不强,所以现存带全彩的石雕不多见。石质之美最为大气,厚重而典雅,石质的风化又能产生浓重的沧桑感。人们常说“室无石不雅”,石雕也是最易于融入不同环境的一类,所以它的应用无处不在。同时,石头的质地美又各不相同。砂石的浑厚、青石的硬挺、白石的细腻柔润……


  玉石、寿山石和牙角雕本无需上彩,莹润小巧是它的最大亮点下面这尊观音似乎脱彩比有彩更好看些)。比较适合把玩,走摆件化的方向比较好。作为造像,容易失去一些宗教味。


  木雕在失去彩饰之后也有特殊的肌理美,甚至适度的朽坏还能呈现出沧桑之美,腐朽过度则不可赏。木雕之美,我以前写过专文,这里不再多说。


  铜像与泥塑一样,比其它材质更依赖于彩饰。鎏金的美感在各种彩饰中不亚于瓷塑,又不太容易脱落。铜像的刷金和贴金工艺却比较容易脱彩。铜铁本身具有厚重美,本有可赏之处,但是青铜与铁色泽偏黑,自然光下不便于欣赏,失彩的铜铁造像会有些落差。

  从材质美的角度看,泥塑最吃亏。很多泥塑脱彩之后则只适合远观,不宜近赏。小件尤其如此。


  以上观点都是个人猜测,错谬之处肯定不少。还请各位师友踊跃发言,批评指正!


  原创微信,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