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造像工艺,都有哪些操作?【视频】

 无为zy7ny7trqk 2017-07-28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古代造像始于宗教信仰寄托,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古代造像因不同时期和地域的雕塑技艺、宗教观念、审美情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


大家熟知的造像制作工艺有木雕、夹纻、金铜、泥塑、瓷塑等,其中木雕造像、夹纻造像、泥塑造像的外表看起来都差不多,主要是因为它们在表面装饰上都会使用施金、沥粉、披麻的技法,那它们的内里究竟有什么乾坤呢?



木雕造像    |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的木雕雕刻不可避免地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木雕造像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并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的文化传承。东晋著名雕塑家戴逵曾雕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可以说是木雕佛像的先例。此后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木雕造像盛行不衰。



木雕造像在雕刻好木胎之后,一方面为了使造像更加庄严,另一方面为防止木材干裂变形,会在其外表进行一些装饰性的加工处理:先是披麻挂灰,用白麻缠裹木胎,抹上一层灰泥;再涂抹上生漆,外层施以漆金;最后就是罩漆,能使造像装金牢固,经久不坏。



夹纻造像    |


佛教文化中有『行像』的仪式,在举行宗教庆典时将佛像请出寺院,将其抬到人口密集的街道巡行,众人能瞻仰、膜拜。随着佛教文化的兴盛,寺院的规模越来越大,佛像的体量也变得高大,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制作工艺以减轻佛像的重量。



夹纻造像又称干漆像、脱胎像,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脱纱夹纻像、木骨夹纻像、木心夹纻像,其中,属脱纱夹纻工艺的历史最悠久。


《说文》:『纻,麻属。细者为絟,粗者为纻。』先以泥塑成完整的造型;再披以细麻,裹好麻布;然后用纻麻和生漆瓦灰层层交错。生漆加上细瓦灰具有水泥般坚硬的强度,加上纻麻的张力,令它非常的坚固。待漆干燥凝固,便将泥胎脱出,使其内部形成一种中空的状态。夹纻造像质轻,携运便利,在『行像』的仪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此,夹纻造像又被称为『行像』。



泥塑造像    |


自新石器时代始,中国的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两汉以后,因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对泥塑偶像的需求日益增长,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其杰出代表就是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世人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造一尊泥塑像,首先要『立骨』,选择合适的木料搭起一个主架,然后填充谷草,用皮麻将其固定好。上粗泥,将大概的轮廓塑出来,也叫『贴肉』。为其『穿衣』,用细泥将造像的肌肉线条、衣纹装饰等细致的地方雕塑出来。最后就是『装銮』,对造像表面进行彩绘,为了追求华丽的效果,还会采取施金和沥粉的技法。




宗教借工艺传播,又促进了工艺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精神信仰的同时,对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古代造像仍被世人完好地保存着,它们是先民思想与传统工艺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造像艺术会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滋润人们的艺术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