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风民俗面面观4. 高跷

 夜明珠2016 2016-04-15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也叫"高跷秧歌",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  

    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伴奏乐器有两类,一类如京津高跷,锣鼓四件(腰鼓、手锣各二),自敲自舞并为全队表演伴奏。另一类用大鼓大钹等打击乐伴奏,音量大,气氛热烈。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  

    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河北、山东高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作惊险表演:最下层的舞者踩跷,共用肩扛起两根长木棍,中层的舞者不踩跷站在木棍上,他们肩上还站着扮演《白蛇传》的三名演员,或是站着一名舞弄小花伞的儿童,最下层的演员还能缓步向前移动。 
    河南嵩县的"托装"是高跷与"肘阁"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所谓"肘阁",是表演者把一铁制的特殊道具绑扎于身,另把一二名儿童稳扎在道具的上端,犹如用手托起,形成两层或三层的各种戏剧人物造型,名目繁多,如"金钱豹""丑三打柴"等。该地"托装"的舞者脚下踩着木跷,上面有一二儿童,其表演及道具制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 
    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云南玉溪的"彝族高跷"罗平县布依族的"高跷茅人舞"等。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视频:保定徐水区贾庄村正月初八庙会高跷会精彩演出 
 
【网络图片:高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