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学——心学(上)

 苏轼是吾师 2016-04-15
孙方,1924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幼年受家庭熏陶,热爱书法,受教于表伯——著名书法家张伯英先生。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后到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工作。在西柏坡中共中央组织部南下干部训练班学习。南下后历任江汉日报、湖北日报记者、部主任、编委,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秘书,湖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经济管理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报》首任社长,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长等职。
孙方禅意书法集
孙方作品
孙方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学—心学
(上)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儒学、佛学和道学。三家思想理念虽各有特点,但三家思想理论之核心都是讲心的,儒家讲的正心诚意,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清心寡欢,三家的思想理念经过互相碰撞和融合互补而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学,源远流长。在文化修养中要努力做到知致合一,知行合一。心学应与时俱进,适应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建设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学;心学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8.01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5)08—0058—04
源远流长
        心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学,源远流长。
        《尚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尧把帝位传给舜时,同时把他修身治国的十六字心法传给了舜,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是说人有利己之私心,如果私心膨胀,被自私自利贪欲妄念所左右是很危险的,就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同时也会危害自身。因此必使道心加以制约。
        道心是利人之公心,也就是良心、善心、良知,仁爱至善之心。但常常受到贪欲妄念私心之干扰蒙蔽,幽微难明。
        惟精惟一,是要精心修养身心,去掉各种贪欲妄念,把利人之公心、道心,贯彻到思想行为中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道心常为一身之主。允执厥中,在故宫《中和殿》悬挂的匾额是乾隆帝书写的“允执厥中”四字,允是诚心之意,执是守住,厥中即其中,是说要诚心诚意,不偏不倚守住这个中字,中心、中道、中庸、中和,即仁爱至善之道心。
        相传尧把十六字的的心法传到舜,舜传到禹,春秋时期传到孔子,孔子将心学弘扬光大,形成孔门心法。孔子又将孔门心法传给曾子,曾子著《大学》,曾子传孔子孙子思,子思著《中庸》,子思传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心学,提出良知良能之说。宋代儒家心法融合佛教禅宗心学产生宋代理学。明代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把心学传播到海内外。
        人类在发展中存在两大需求:一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需求,一是群体生存发展的需求。存在决定意识。个体生存发展的需求产生私心、利己之心;群体生存发展的需求产生公心、利人之心、利群体之心。 由于人类生存于社会之中,个体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公心、利人之心、利群体之心尤为重要。私心、利己之心与公心、利人之心本来是统一的、互补的,个体的生存发展是群体生存发展的基础,而群体的生存发展更有助于个体的生存发展。但是如果私心膨胀,利欲熏心,被自己的自私自利贪欲妄念所左右就危险了,就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因此必须清除私欲之蒙蔽,而彰显仁爱至善之道心。
        人之心性是人性与动物性的结合。利己之性是人与动物俱有的。而利人之性,利群体之性是人所独具的,是谓人之本心本性,亦即仁爱至善之道心。作为人,就是需要节制动物性而提升人的本心本性。
核心之学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儒学、佛学和道学。三家思想理念虽各有特点,但三家思想理论之核心都是讲心的,儒家讲的正心诚意,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清心寡欢,三家的思想理念经过互相碰撞和融合互补而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学。
        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王阳明说的圣人就是儒学先师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颜渊,曾子、子师、孟子,是说他们都是讲心学的。
        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德等道德规范,皆根植于心。
        仁是儒学中的精髓,仁者二人,是说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语中,孔子讲仁有一百零四次之多。
        什么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又说“仁者人也”“修道以仁,学道则爱人”,是说仁的核心是爱人,有仁爱之心,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说是人。孟子也说:“仁,人心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至矣。”是说仁不是遥远的,就存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有仁爱之心,做仁爱之事,就达到“仁”了。仁为德为本,仁爱之心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因,也是做人做事的根基。
        儒学讲义,什么是义?中庸中说:“义者宜也”,就是做最适合之事,如正义。孟子说:“义,利也”是以利人之心做有利他人有利社会国家之事。义与利既是一致的又是有矛盾的,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辩,主张义利结合,以义制利。计利当计天下利。古往今来许多仁人义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为民族,不惜流血牺牲,这都是中华文化哺育的民族的脊梁。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有些人利欲熏心,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谋利,贪污腐败,害人害己,通向毁灭之路。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为浮云”,“君子谋财取之有道”。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儒学讲礼,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说:“敬慕之心即为礼。”“礼之用,和为贵”大家有礼貌地和谐相处。当前社会是严重的礼的缺失,对人处事不讲礼,有的人只管自己不顾他人,为一己之利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在国内影响和谐,在国外丢失人格国格。礼是长期养成的,从儿童起,就应进行谦让礼仪的教育。
        儒学中的智,是智慧。孟子说智是知善知恶,知是知非之心,是先天智慧和后天知识实践积累的总和,是在修身养性中排除贪心妄念的干扰,而显现的良知良能的大智慧。
        儒学讲信,信字是人言也,言而有信,心诚则有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现在人与人之间往往缺少信任感,应提倡诚信待人,诚心做事,心诚为本。
        儒学讲忠恕,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皆由心生,“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即忠心,忠与人,忠与事,忠与国家民族。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宗教大会上发表的全球伦理宣言就是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为道德金律。
        儒学讲孝,《说文解字》上说孝字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孔子认为“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之事。“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学把孝道作为用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把孝放在伦理道德的首位,中国的孝文化传到日本、韩国等国家,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儒家学说是从仁爱之心开始,推己及人,由仁爱之心,求得和谐,做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达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由正心开始,由内到外,由近及远,做到天下归心,世界大同。这样的哲学思维和伦理道德体系,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思维和伦理道德体系,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有巨大的普世意义。总的说儒家学说是以仁爱之心为核心的和谐文化。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尚的理论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社会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上演讲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恩在比较人类数十种文明之后,认为教导人类和谐相处的儒家文明更能体现文明的精义。他说:“人类已经掌握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有人说中华文化追求的是三和文化:人心和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某些西方文化是三争文化:人与人竞争,群体之间斗争,国家之间战争。



歐歐

书法报网

shufabao-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