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分科,“扁鹊”团队是典范

 real寿元调养 2016-04-15

中医书友会第94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王红民


I导读原来,扁鹊救虢国、赵国两位太子的尸厥案,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靠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如此说,中医分科不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只是现在的和尚念歪了经。

从《周礼》所载谈中医分科


中医人都知道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基本特点。因此,有人认为既然中医是整体论治的,为何又分出这么多的科别?很多大医院甚至对一个病还要再分组,病人面对不同科室医生开出的完全不同的处方,何去何从?这还是中医吗?现在中医院分科是中医衰落的表现。


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此争论做一澄清。


首先,我国的医学分科始于周代。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医学已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四科。至唐代,朝廷成立太医署,设置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四科。 医科之下又有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和角法五种专业。此后,中医分科一直在不断完善,到元明时期分科达十三科。


各科的临床实践也相当丰富,在治则、治法、用药等方面都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资料。中医各科辨证虽同,法术却各有侧重,正是在专科医生的精攻深研之下,才涌现出中医各科的千古良方,样样是国宝。


其次,分科就意味着中医的退化吗?因为从周朝开始的中医分科可以看出,中医学在当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以至于需要专科化来各司其职。但是也有人认为正是如此才导致中医“五脏一体”的整体观念的淡化,使中医整体辨证体系逐渐分化。对这一点笔者并不赞同。


以战国时期扁鹊治疗虢国太子尸厥证为例,笔者仔细考证了史料记载,原来扁鹊不是单打独斗。


《史记》中记载:“(扁鹊)乃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更熨两胁下。” 


无独有偶,在《周礼·天官冢宰》也有类似记载:“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


可以看到,治疗两位太子的过程,是在扁鹊的全盘调度指挥下,由针灸、按摩、理疗、汤药四科的医生合作完成的,有意思的是“子仪脉神”这句,现在看来应该是一个监护脉诊变动的医生,随时为治疗提供有效的反馈。这个过程各科相互协作,忙而有序,活脱脱一个中医的ICU救治案例。远在战国时期就存在这样的医疗行为,读来更加令人赞叹。


其实,中医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并非错在分科,而是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分科,更重要的是分科之后缺乏监管、缺乏合作。专科不意味着没有全科的思维,分科是为了更高效地处理疾病。而目前中医院打着中西医结合旗号的治疗,实质上是在西医诊疗体系下指导着中医的医疗实践。


正是因为失去了中医整体论治的思维核心,才会导致在治疗上,各科之间相互矛盾、各自为政,使患者陷入迷茫的局面。


对于分科的质疑,网上有学者反驳:“中医的整体观念并不意味着男女老幼不分,治疗手段和面向患者人群就是一锅粥。而是指五脏形神一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此我非常赞同。每个医生毕竟是个体,并非全能,即《周礼》所谓“分之者,医各有能也”之意。


医生术业有专攻,更利于对各科疾病的精深钻研,而达至精至微的境界。比如妇人的“经带胎产”的异动,幼儿的“痘疹斑”的顺逆,外科的丹毒、疱疹、蚊虫所伤的特殊征象,很多容易被普通医生忽略的细节,专科医生一眼就可觉察,能在瞬间决策挽救患者性命。这样的分科只会对医疗实践对患者更加有益,有何不可?


当然,医疗机构对医生医疗实践质量的监管更加重要。《周礼》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样的监管恐怕值得我们现代医院反思。


中医的分科是历史使然,是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治疗的需要而分化的,这和“衰落”没有丝毫必然的联系。出问题的恰恰是指导临床医生的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的思辨体系被遗失了。希望同道们能够深层次把握中医理论内核,在各科实践中精深钻研,有所成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医书友会原创稿件编辑/瓦力校对/唐艳辉、阿珓。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