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科过细,限制中医功能发挥

 369蓝田书院 2016-04-11


小 e 说:


⊙作者:冯学功

编辑:精诚君



我在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上班,按理说开中药治疗中风、头痛、头晕等病是本行。但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不但用中药治疗神经科的病,还治疗其他系统的疾病。前几天,出于信任,一位老人竟抱着她仅3个月的外孙女前来要求开中药治眼病。看了这些,你可能会说,脑病科专家看眼病,这不是乱套了吗?还讲不讲规矩?其实,中医并无明显的分科,一个真正的中医能够治疗西医多个专业的疾病。


历代中医多有通治能力


中医的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有记载。周代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依次相当于今天的营养师、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兽医。疾医治疗的范围包括今天的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除去食医兽医,当时的医学也就大体分为内科和外科了,显然是比较粗糙的。


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医扁鹊,治疗的疾病也是宽泛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在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习俗与需求,扁鹊先后做过妇科、五官科、儿科等专科的医生,今天看来是标准的全科医生。历代众多的名医、众多的著作中,均含有内外妇儿全科治疗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的通治能力。如果一定要找点不同的话,也许伤科整复手法等并不是每个中医都能掌握的。


分专业过细影响中医整体思维


中医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不管什么病,不管病情多么复杂,中医都可以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概括。治疗的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也就是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药,实证用泻药。


就我常用的经方来说,用的是六经辨证的方法,这个方法把病位分成三大部分:不在表就在里,不在表里就在半表半里。每个部位病性再分阴阳,二三得六,也就是六经。把千变万化的疾病归于六经,形成六大门类,再与方子相对应,成为简洁实用的治疗体系,易学易用,疗效良好。清代名医柯琴提出“六经钤百病”,也就是六经辨证可以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正由于中医治疗疾病多从病位、病性、人体正气与邪气诸方面整体考虑,不像西医那样针对具体的器官甚至细胞分子去治疗,所以显得分科并不明显。从整体出发的治疗理念并不随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因为什么病也跑不出六经八纲的掌心,就连艾滋病、SARS等以前闻所未闻的疾病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本文开头所说的我在脑病科,却也治疗其他疾病的现象,按照中医观点,一点也不奇怪。中医本来就是如此,中医本来就是全科医生。之所以感到奇怪,是因为现在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均按照西医模式办院,自然要按照西医理念分专业、分专科甚至分病种。这种越分越细的模式,使部分中医大夫诊病时已经偏离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影响了中医疗效的提高,限制了中医功能的发挥。


说了这么多,好像在为自己开脱,实际上我是在为中医争辩,对中医功能在现代医院分科模式下被限制甚至肢解提出异议。要知道,按照现代医院管理要求,我们的医疗行为还是有诸多限制的,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真念起咒语来,还是会头痛难忍的。幸好在这一点上,管理部门也认识到中西医的不同,行事时会有意无意地放我们一马。这倒是好事,既有利于中医全科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患者全方位享受真正的中医治疗。



       今晚8点(20:00),我们特别为广大用户邀请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冯学功老师在e诊所微信平台授课。

     

  冯学功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致力于经方研究,临床疗效卓著。授课题目是《经方之路—学习中医的良好路径(三)》,欢迎大家准时收看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