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名医史伟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思路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9-29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几个问题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肺心病治疗的一些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今提出供同道讨论和指正。

一、中医对肺心病诊断的讨论

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肺胀病类似。一般为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思路之一。如病例,西医诊断如下:1.慢性支气管炎。2.阻塞性肺气肿(继发感染)。3.肺心病(心功级)。4.呼吸衰竭(肺功3级)5。肺性脑病。按上思路,中医诊断为肺胀病,再辨什么型。五版教材分为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五个证型。

西医认为,一个正确的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病理形态诊断和病理生理诊断,并把在发病机理上与主要疾病有密切联系的疾病,称为并发症,列于主要疾病之后,上述诊断即是典型。

肺心病病理演变过程中,是作为一组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电介质紊乱、休克、DIC、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

怎样从中医理论出发,去研究、分析、观察并揭示肺胀发病规律,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1)合理借鉴现代医学知识;(2)综合历代医家对此病的认识;(3)根据此病的临床实际。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一个中医诊断应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几个要素。中医对肺心病的命名,首见于《灵枢》。以类比取象的方法命名为肺胀,此诊断应发展完善。

笔者在临床中,对本病提出以分三期、抓主证;辨兼证、察变证进行系统诊断治疗。

1 分三期

从西医病理演变来看,从慢支到肺心病有肺气肿中间病理过程,此时,肺心病尚未形成,但从中医传统诊断、肺胀已成立,如诸病源候论.咳逆诸气候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故分为初、中、未三期。初期病在肺,以痰阻为主;中期病在肺心,与痰瘀并见;未期病在肺心肾,痰瘀并见,且变证甚多。

中西医诊断比较:

中医诊断:久咳、喘哮、支饮―→肺胀初期―→肺胀中期―→肺胀末期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初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肺心病;肺心功能代偿期)[肺胀中期]―→肺心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肺心功能衰竭)[肺胀末期]―→并发证[变证]

2 抓主证

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胀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上气喘逆鸣息不通丹溪心法·咳嗽篇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淤血碍气而病。此二段论述病机变化,与医学颇为一致。肺管不利是由于痰夹淤血而气不利,抓住痰瘀气即抓住该病主证。

痰浊蕴肺:临床可见喘咳短气;咳痰不已,甚倚息不得卧;喘息气促,张口抬肩,摇身撷肚。肺气壅塞:可见胸廓膨满,胀闷如塞。心脉瘀阻:可见心悸不宁、怔忡、脉结代、唇、舌、指甲青紫、颈脉动甚。

痰瘀气为基本病理。贯穿整个病变过程始终,抓住咳痰,喘息、瘀证三个本证,则肺胀一派复杂的症候群,就自然纲举目张。

3 辨兼证

由于肺胀是慢性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因体质的差异,感邪的性质等不同因素,会有寒、热、虚、实等各种变化,表现出多种变化。由于兼证和本证有密切关系,只要抓住本证,明辨兼证就不难也不会标本倒置。

4 察变证

从西医来看,本病严重并发症较多,其危及生命。中医应将其视为变证诊治。如西医诊断为肺性脑病,出现意识蒙胧,神昏谵语,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舌质紫暗,苔黄厚腻,脉滑数。此为痰瘀闭窍之变证,治当涤痰化瘀,开窍醒神。如见抽搐,则又当以阴虚肝风内动或痰热风动而治。如出现休克,又当按闭脱治之。

诊断示例:

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

1.慢性支气管炎;                  1.内伤久咳

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继发感染);   2.肺脏末期(肺心肾同病、痰瘀并见);

3.肺心病(心功4级);               

4.呼吸衰竭(肺功3级);           3.兼证:痰热郁肺、阳虚水泛;

5.肺性脑病;                      4.变证:昏厥(痰瘀闭窍);

见图示:

初、中、未三期

本证――――――――――――兼证

病机:  痰、瘀、气             1.痰稠难咯  (感染重)   痰热郁肺

                                                 感染轻  肺阴亏损                 

症状:咳痰、瘀症、喘息         2.痰多白泡或粘腻(感染轻)  痰浊壅肺    

3.水肿  (心衰)         ↗阳虚水泛

                                                             热瘀水停  

 变证                      痰瘀闭窍

1.嗜睡、昏迷、谵妄、抽搐(肺性脑病)      ↘阴虚风动

2.厥脱(休克)→元阳欲脱

3.吐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DIC)→热瘀伤络

 

系统诊断优点:

1.可以表明肺心病整个病理发展过程中各种病机演变及其有机联系。

2.可以表明疾病当前主要矛盾,如上病例昏厥

3.既利于统一中医诊断标准,也基本与西医诊断相一致。

附:肺胀病中医诊断依据:

1.有内伤久咳、喘哮、支饮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

2.明显胸廓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倚息不能平卧。

3.面色晦暗,唇、指甲、舌质紫暗等淤血症象。

4.心下明显搏动和或心悸、怔忡、脉结代。

5.踝以上水肿伴颈脉动甚。   

第一条为基数,加上二至五任何一条,即可诊为肺胀。

二.活血化瘀在肺胀治疗中的作用

由于瘀证贯肺胀整个病理过程,因此,活血化瘀作为基本治则,也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机,灵活配合其他治法。如: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清热解毒、温化寒痰、降气平喘、通阳利水、涤痰开窍……

1.瘀证与水肿

肺心病因右心衰时体静脉回流受阻和静脉压升高。引起脏器淤血及缺氧。典型体征即是下肢性凹陷性水肿。中医对由瘀血而致水肿早有认识: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明确指出:淤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此时治疗,在温阳化水中,一定要加化淤行水之品。如益母草、泽兰等活血化淤,利尿消肿,疗效显著。

2.瘀证与痞证

肺心病右心衰时,由于心脏淤血,出现各种症候。如胃肠道淤血,可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泄;肝脏淤血可致肝区疼痛。长期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变,此时肝脏肿大,质地变硬。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体会较深。曾治一病例,见纳差食少、脘腹胀满、腹泻、心下按之痞。初投健脾消食之剂,四君子汤膈山渣、神曲、麦芽之类。未见好转;后用枳术丸消痞,仍见胀满;投以二陈汤温化痰湿,也孙见效。数次易方,均不如意。后从西医病理属脏器淤血所致。从中医辨证应为淤阻肝胃(因除上症外,有其它淤象合参)。试投化瘀软坚,兼调脾胃,选用丹参、鳖甲、三棱、文术、土鳖、合桃红四物汤,竟获满意效果。不但食欲恢复,且心下痞块迅速消散。(西医触诊肝肿大消退)尔后,连续治疗观察数例,均获满意疗效。可见内经谨守病机,司其属实是重要。

3.积极选用活血化瘀针剂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中药活血化淤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组织的微循环,纠正缺氧,促进代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的作用。此外,扩张周围的肺小动脉、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肺动脉压降低。从而减轻右心负荷,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除了应用中药活血化淤汤剂外,应积极选用中药针剂静脉滴注。并将此作为中医治疗肺胀常规治疗。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注射液(每2毫升含丹参、降香各2g)、川芎嗪注射液(每2毫克含川芎嗪40mg)。

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5GS300ml静脉点滴。川芎嗪注射液4ml5GS300ml,静脉点滴。疗程1530天。

三.如何控制肺性脑病前驱症状

肺性脑病是由肺心病呼吸功能衰竭,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症候一个综合症,是肺心病最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肺脑前驱症状:最初出现;头痛、头胀;多汗、失眠;继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往往夜间失眠,白天嗜睡,并有幻觉,神志恍惚等。

前已讨论,在肺胀系统诊断法中,要高度警惕变证出现。这对于扭转病机,控制病势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中医辨证,责之心肺气阴两虚,用黄芪生脉散(生脉散加黄芪)。本经谓生脉散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方中人参甘温,补肺气,生津止温;麦冬甘寒,润肺滋阴;五味子酸温,敛肺生津,收敛耗散之肺气。重加黄芪60g,大补宗气,运转胸中大气,助心肺推动清气布达全身。临床观察,肺脑前驱症状时,投此方可使症状明显改善,控制肺脑出现。推测此方可能加强气体交换,改善静息状态下组织和细胞缺氧状态。

四、应用利尿剂时的中医处理

肺心病右心衰时,应用利尿剂时十分慎重,目前提倡缓和制剂,小剂量,短疗程。先用常规剂量的半量试探治疗,利尿开始即补充钾盐。

因此,我们主张不应用利尿剂,中药活血化淤配温阳利水,滋阴利水治疗,也能控制心衰,减轻水肿。尽量减少利尿剂的副作用。

但有一些顽固性心衰和重度水肿,用双氢克尿塞或速尿后,由于快速大量利尿,易导致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加重精神神经病态,增加耗氧量,使痰粘稠而不易咯出,加重呼吸衰竭。此时,切忌再投中药利尿之品。中医辨证此证要点是:1.失眠、烦躁不安;2.全身肌肉羸削,甚者肉脱着骨、四肢冰凉,脉微欲绝;3.小腿肚抽筋;4.痰稠粘难咯。此属阴精耗竭,虚阳浮越。水肿阳气早已虚衰,大量利尿,利水伤阴,阳损及阴,穷必极肾,伤精耗髓。当急投已填精补髓,镇纳浮阳药用左归丸化裁。重用血肉有形之品。选用熟地、山药、宁杞、枣皮、鹿胶、阿胶、龟板、鳖甲、牛膝、龙骨、牡蛎。

(本文参加四川省青年中医学术研究会第三界届学术会议交流1990年,四川宜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