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前日本的军事实力强于苏联 – 铁血网

 联合参谋学院 2016-04-15

在二战中各国的军事力量如何,一直都是讨论点,中日军力对比差距到底有多大?其实在二战中,日本与苏联的军事实力也是存在差距的!

二战前苏联和日本有几次军事冲突,二战结束前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击败驻中国和朝鲜的日本军队并攻占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南部。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印象:苏联军队强于日本军队。

事实并非如此。不可否认拥有人口和资源优势的苏联的战争潜力强于日本,但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其实在日本之下,陆军还可以和日本抗衡,但海空军和日本没法比,日本有世界一流的海军,苏联海军只是几条破船。日本的“零”式飞机在二战初期被视为最优秀的战斗机,让美英等国的飞行员闻风丧胆。曾在日苏冲突期间担任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库兹涅佐夫在回忆录《大战前夜的苏联海军》中有一章专门提到哈桑湖事件,他说,“1904年时日本只是用驱逐舰攻击我们,三十年代,他们不但有强大的海军,还有强大的空军。”

日俄战争中日本能打败俄罗斯,至少说明当时的日本陆军不比俄国陆军差。后来的几十年,日本不断搞建设、造飞机、造军舰,海空军超英赶美,陆军也越来越强大。俄罗斯先是在一战中元气大伤,然后又是十月革命、内战、集体化、肃反等,都是在瞎折腾,没理由在日俄战争30多年后军事实力反而比日本强了。所以苏联能多次击败日本实际上并非苏联军事实力比日本强,而是日本一直没能集中全力对苏作战。

这里先梳理一下两国在二战前的几次冲突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

苏联十月革命后,中国和日本曾经联合出兵苏联远东地区,后各自撤回。上世纪20年代东北的实权人物张作霖一直顽固反苏,还曾经查抄在北京的苏联大使馆,后被苏联特工炸死。蒋中正领导的北伐军原本亲苏(黄埔军校为苏联援建),但在张学良接班后,蒋、张合流,蒋公开反苏,1929年在南京政府支持下,张学良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和苏联开战,东北军惨败,苏军给日本人的印象是“服装整齐、秩序井然,即使从外表看也与列强军队无异”。中东路事件后,日本重新将苏联作为头号敌人,南京政府也把苏联当头号敌人。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东北全境。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苏联对侵入自己势力范围的日本军队根本就没还击,反而将中东路廉价卖给了日本,甚至还支持“满州国”的建立。当时蒋介石政府还主动向因中东路事件交恶的苏联示好,既丧权又辱国。次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又在上海和中国军队打了一仗。之后中国对日本步步退让,而苏联则想方设法挑拨中日继续大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中日战争战略和历次战役》一书就提到苏联为确保远东边境安全,鼓励中日开战。

1937年6月,日本和满州国军队在瑷珲县境内的干岔子岛和苏军交火,击沉苏炮艇一艘。此事苏联认了输,也没报复。我认为当时苏联正在挑拨中日开战,所以尽量不刺激日本。如果当时苏联发起狠来报复,日本就会选择对华讲和,集中力量对付苏联。

苏联本来向蒋介石承诺战争爆发后出兵夹击日本,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又失信,只是给了一些武器。日本军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一批职业军人也担心对华战争会消耗掉用来对苏作战的兵力,一直主张不扩大与中方冲突。中方主和的也很多,如何应钦、胡适等,还有当时的司法院院长甚至对蒋说,我愿意当历史罪人,和日方签字。

1938年,日军准备进攻武汉时,苏联主动在海参威附近的哈桑湖(张鼓峰和沙草峰一带)挑起冲突,出动两万人,还动用了飞机、坦克和大量远射程重炮,日本方面由于深陷对华战争泥潭,没有扩大事端,也没出动空军,只是出动第19师团的7000人还击。虽然苏联最后靠人力和武器优势获胜,但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也让日本觉得不堪一击,为后来哈勒欣河一带主动发动对苏作战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斯大林本来想在哈桑湖试探一下日本的实力,再决定是否继续对华援助,没想到却给了日本人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苏联军队战斗力不强。

1939年夏季,日本主动对驻在蒙古的苏联军队发起进攻,也就是著名的诺门罕战役,朱可夫指挥下的苏联军队取胜,也让日本打消了北进的念头。有学者认为,当时日本大量兵力用在中国内陆,而苏联和其他国家并无战争,这是苏联胜利的主要原因。苏军在哈勒欣河战役中主要就是靠兵力优势、武器优势、后勤优势取胜。要是当时苏联要同时应付两场战争,就没那么多的兵力、坦克、大炮、弹药和油料了。虽然苏联军队取得了胜利,但是综合日本陆军省公布数字、靖国神社公布数字、俄罗斯克里沃舍夫上将在《20世纪苏联在战争中的损失》一书中提供的数据,苏军人员损失大于日军。哈勒欣河战役中苏联共损失25655人,而日本损失19714人,这还是在苏联方面的兵力、后勤都胜于日军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再把和苏联军队并肩作战的蒙古人民革命军的伤亡也算在内,苏联军队的战斗力要大打折扣。

《大战前夜的苏联海军》一书称1939年8月苏联政府急急忙忙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日本在哈勒欣河挑起了冲突 ”,这说明苏联是害怕和日本打仗的。要是当时德国从西面攻来,苏军就不可能再在蒙古打下去。

1939年9月,德国军队进入波兰,苏联也出兵侵占了波兰东部。当时诺门坎战役已经接近尾声,苏联军队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战役结束后,日本军队向长沙发动了进攻。

1939年底,苏联发动侵略芬兰的战争,想扶持库西宁傀儡政府,但没成功,苏军伤亡惨重。当时日军正在昆仑关和中国军队血战。

1940年,苏联除全力准备对德作战外,还支持新疆的盛世才搞分裂,当时蒋政权对新疆处于不能插手的状态。1940年日本在南京扶植了汪兆铭政权,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新四军发动了“黄桥决战”。

1941年4月,苏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签约后,一向傲慢的斯大林亲自把松冈洋右送到火车站。6月,德国军队进入苏联,盛世才倒戈投蒋,苏联势力从新疆撤出,中苏关系恶化。同年,安徽发生“皖南事变”。

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美开战。据《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一书记载,日本对美开战当天,在苏联边境的日军就看到对面的苏联士兵急急忙忙地修筑防御工事。此外,苏联间谍佐尔格密报苏联称日本无对苏作战计划,苏联紧急从远东调集大量兵力到西线参加作战,其中既包括从海参崴调到莫斯科的两个精锐步兵师(装备宽履带的T-34坦克),也包括蒙古人民军的两个骑兵团(共一万人,装备马刀和冲锋枪)。

1942年到1943年,苏日边境处于平静状态。在杜立特率领一批飞机轰炸东京后,有少量飞机迫降在海参崴。据《轰炸东京》一书记载,飞行员被苏联扣留后一直软禁到战争结束。《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一书还称苏联将远东当作新兵训练营地,保证该地的兵力与日本关东军兵力大致相等。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就是1942年到1944年间,蒋介石政权和苏联当局的关系一直很冷淡。

1945年,苏联发动打死老虎的“八月风暴”行动,出动150万大军,在蒙古、中共军队支援下进犯中国东北、北朝鲜、千岛群岛和南桦太岛。当时日本已经被美国打残,而苏联挟卫国战争胜利之余威,又有美国、英国、中国、蒙古等盟国支持(蒙古国内所有青壮年男性都入伍到东北参与对日作战,所有军校生都提前毕业带兵打仗),还有大量苏德战争中剩余的坦克、大炮和弹药,非常顺利地打垮了已经成一个空壳的关东军,并加入了对日作战的战胜国行列,大捞了一笔。当时苏军的对手其实都是一些老弱残兵甚至平民,并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继续进攻,甚至枪杀前来洽降的日本军使。日本被迫向麦克阿瑟求助,在美方干涉下,苏联才停止进攻,并下令已经攻到汉城的苏军立即撤回三八线以北,这说明当时苏联是怕美国的。

把零碎的史料放在一起,就像刑事侦查一样,会产生新的发现。结论就是:苏联在二战前的军事实力不如日本,为了维护其在远东边界线的安全,在中日关系紧张时对日示弱并唆使中日开战,而在日本能抽出少部分兵力对苏作战时又集中全力迎头痛击。在日本被美中英三国联合打残后,又立即出兵摘取胜利果实。苏联对日的胜利,不是军事实力的胜利,而是外交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