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析伤寒论第131至140条——李国栋

 乐山有大佛 2016-04-15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病发于表阳证,而反下之,表热入内,因作结胸。结胸是邪热入内,结于胸膈,正邪分争,表现为膈内拒痛。表热入内为什么会结于胸膈呢?这是因为表阳证病人胃气足,若下之则胃气抗拒表邪入里,故结于胸膈成结胸。
病发于表阴证,而反下之,胃气不足,拒邪无力,故邪气不能结于胸膈,而是陷于心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表热未尽,下之太早,表热入内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柔痉是“身体强,几几然”,不象刚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那样严重。痉病是热盛津亏。结胸者如柔痓状,是表部津液不和,阳强阴弱,故如柔痉状项亦强。柔痉状反应了阴气不足,故虽然已成结胸,也不宜用大陷胸汤峻攻,而宜用大陷胸丸缓攻。如柔痉状,乃为水结胸膈,阻遏气血运行,津液疏布不利,而致项亦强,故曰“下之则和”。似与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同理。28条为胃气弱而水停心下,本条为胃气强而水结胸膈,两条都有项强,可见水邪停聚,妨碍津液疏布,也是项强的病理原因。
大陷胸丸方:大黄72  葶苈子30(熬)  芒硝30  杏仁30(去皮尖,熬黑)
用法: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3g),别捣甘遂末一钱匕(1.5g)、白蜜二合(60g)、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是邪热入内,脉当沉紧,若其脉浮大者,浮为阳气在外,大为阴气亏虚,虽然已成结胸,但是外热未解,阴气已虚,故不可下。若下之,则外热复入内,结胸更甚,下之复虚其阴气,正气更衰,邪盛正衰者,攻补两难,故曰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为邪气内盛。烦躁者,烦为阴气虚,躁为阳气虚,阴阳气俱虚,正衰邪盛,正不胜邪,预后不良。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是表热入内;浮则为风,是阳浮之风;数则为热,是阴弱之热;动则为痛,是里热上冲之头痛;数则为虚,是热伤阴血之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是邪在少阳,盗汗者属于目合则汗;盗汗是邪热入内,而反恶寒者,是表邪未解。此本二阳并病,医误用下法,误下虚里,胃中空虚,则动数变迟,表热乘虚入里,邪气动膈,正邪在膈内分争,故膈内拒痛;邪迫胸膈则短气,热伤气血则躁烦,伤气则躁,伤血则烦,邪热伤正,故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是表部血液内陷,阳气内陷,则太阳之邪乘虚入内,结于胸膈,聚于心下,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此为热与水结于胸膈,聚于心下。或有不结胸者,是热在下焦,邪结血分,津液不足,必小便不利。里热熏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这是邪热不得从汗外越,也不得从小便下泄,则热迫胆汁外溢,身必发黄,变为茵陈蒿汤证。
大陷胸汤方:大黄27g、芒硝15g、甘遂0.75g
用法:上三味,每二副药以水1200毫升,先煮大黄,取400毫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2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太阳经尽,表热不解而传入于里,故脉沉而紧,脉沉主里,脉紧主实,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此为结胸热实,大陷胸汤主之。此条论述结胸证也有不因误下而由表热传里发展成结胸者。其证为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则无外证。复往来寒热者,为阳明少阳并病,可与大柴胡汤。此条可见邪热入里者,可以复有外证,复往来寒热如疟状之恶寒就是外证。但结胸,无大热者,应为无太阳阳明之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水结在胸胁,阳气亦被遏阻于胸胁,阳气不能外越则不能祛邪退表,而无外证恶寒,邪热不能入里则无里证恶热。邪热与水结在胸胁,外不得越,下不得泄,则上熏于头,故但头微汗出,不能复往来寒热,此为但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为阳热证,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表证不解者,仍应解表,不解表而复下之,则徒伤里阴,并引表热入里。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此为里阴被伤。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此为热与水结在胸腹腔内,内热不得外越,故表现为日晡所小有潮热;由于是胸腹腔都有积水,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
    取名小结胸病,是与结胸病相鉴别。结胸病心下满而硬痛,不按也痛,邪结较深,故其脉沉紧,或寸脉浮、关脉沉。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邪结较浅,故其脉浮滑,与结胸病水与热互结较深,其脉沉而紧者不同。脉浮滑是热结未深,浮主阳热,滑主痰结,脉浮滑主上焦痰热相结,故与瓜蒌开胸涤痰,而不与甘遂峻下逐水。瓜蒌用量宜大,通常不小于40克。
小陷胸汤方:黄连3  半夏9(洗)  栝蒌实40(大者一枚3服)
用法:上三味,每三副药以水1200毫升,先煮栝蒌,取600毫升,去滓;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是表邪欲传里之日,不能卧,但欲起,必为心下有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是说由脉微弱而出现的心下结,是由于本有寒分的原因。心下结者,是水结合于心下,也就是水停心下。如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证之心下有水气,就是水结心下,如《金匮要略》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是水停结于心下,卧则心下之水上逆迫胸,必暴喘满,故咳逆倚息不得卧。所以,此本有寒分,是本有水气之意。如48条曰:“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短气但坐就是不能卧。其人躁烦是邪热入内。邪热入内,表部的水气亦跟着入内,水气犯胸,停结心下,故短气但坐。所以此条“不能卧,但欲起”,应该是本有水气停于心下。而“脉微弱者”,应是洪大之脉变的稍微弱了,这是表热入内的脉证。如第27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之脉微弱是表热入内的脉证,故经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再如365条“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365条之脉微弱者就是和脉大相对比,脉微弱是说脉不大了,有点弱了。“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就是本有水气结于心下,而太阳病二三日,脉微弱者,是表热入内了,故此脉证可与小青龙加石膏汤清解内热,并除心下之水结。如《金匮要略》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脉浮,不是脉微弱,脉浮者为病在外,怎么会是邪气入内呢?这是因为有烦躁而喘,烦躁是里有邪气的反应。热证烦躁是里有热结,寒证烦躁是里有寒结。总之,张仲景说“此本有寒分也”,这个寒分之意,应是水气之意。“本有寒分”,应是本有水气。本有水气者其人若卧,则水凌胸肺,喘满益甚,咳逆益甚,故不能卧,但欲起。此当以清宣为法。而反下之,若利止,必是太阳之热内陷与心下之水互结而作结胸。下利未止者,四日复下之,医家多解释为四日复下利,理由是“没有医家见下利不止者,还与攻下药的”,这样解释似通。但是大论“复下之”一词出现有九条,除去此条,还有八条,均为攻下的意思,且158条就有下利不止,而复下之的。理由是“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是为了攻痞。那么139条有没有可能复下之也是为了攻心下结呢?因为病人“不能卧,但欲起”,反应了心下结,所以四日复下之,应是医者复下之,而不是病人复下利。因为下利未止者,已经说明下利没有止,下利没有止,那么就是四日下利未止,四日下利未止又怎么能说是四日复下利呢?只能是“太阳病二三日,反下之”,下之后,下利停止者,四日又出现下利,才能说是四日复下利。而此条下利未止者,“四日复下之”,应是医者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这是符合病理因素的。因为“脉浮而动数”身反恶寒者,下之必作结胸。脉动为实,胃气不弱,若下之则胃气必能上冲抗邪,拒邪入里,故下之必作结胸。脉微弱者,是胃气有点弱了,表热才能入里,且本有寒分,故下之,则胃气不敌邪气,出现下利。也有可能利止,利止是胃气来复,与邪分争,拒邪入里故利止。利止则邪气无从出,留结于胸中必作结胸。若利未止,这是胃气不复,胃弱不受攻,则表热下陷,利下不止。四日复下之,此作表里不解的协热利也,变为桂枝人参汤证。如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误下,可有多端变证。“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脉促是气上冲,气上冲而不结胸者,这是胸中气血平和,胸中气血运行通畅,则胸腔内就没有邪气停留的空间,这种情况表明邪气已被正气代谢出去,故为欲解。第34条曰“脉促者,表未解也”,是因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出现了脉促并有喘而汗出的情况,故曰表未解。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也是太阳病下之,出现了脉促并有胸满的情况,故为病未解。此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是既没有热壅胸肺的喘而汗出,也没有水气犯胸的胸满,更没有心下硬痛的结胸,唯独有气上冲的脉促,这是正胜邪却的表现,故曰“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浮为热邪在上,太阳病下之,热陷入内,与水相结,正邪分争,邪热不能入里而外浮,其脉则浮,这个脉浮不是表热,而是胸中之热外浮于脉,故脉浮者必结胸,如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小陷胸汤证的脉浮,就是胸中之热外浮,而不是表热脉浮,这个脉浮并不伴有表证。再如第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8、132两条说明,结胸证并不都是脉沉而紧,也有脉浮的。“脉紧者,必咽痛”,脉紧者亦为气血郁滞,太阳病下之后,邪气壅滞于内而气上冲于咽,必致咽部气血郁滞而咽痛,如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弦为邪郁肝脾,太阳病下之后,邪郁肝脾者,必两胁拘急,如《金匮要略》曰:“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细数者,细为血虚,数为热,血虚发热,必虚火攻冲上头,故太阳病下之后,脉细数者,头痛未止,如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紧主内有水气,故太阳病下之后,水气上逆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沉滑主里有湿热,若太阳病下之后,邪热入里,热扰脾络,热与湿抟,必作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脉浮滑者,为阳热过盛,必伤血络,故太阳病下之后,脉浮滑者,必下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