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没有一种快乐,完全没有副作用?

 cat1208 2016-04-15


可爱的打码


一周前挖了个坑,问大家有没有一种快乐是不存在副作用的。并没有遇到特别满意的回答,倒是很多人表示同问,还都是“在线等,挺急的”。然后腾讯为了鼓励懒癌我继续写公众号,给我开了个赞赏功能,我以后都会好好写的,因为没人赞赏我会很尴尬。

填坑的答案未必正确,反正我作为一个焦虑症患者从来就没有找到过正确,但是如果你跟我有着相同的尿性,也许会buy我的回答——

答案你已经看到了:

纯理想主义者,只有自杀一条路。

(戳[自杀]可以查看攻略)


是不是很偷懒?我也觉得这样很没意思。其实还有一条出路。

最近在复习宗教考试,根本混不过去的外教课,几百页的课本闭卷考,上课走神的间隙耳朵里偶尔溜进来几个“终极意义”“涅槃重生”“存在本源”之类的词语。

无代价的快乐,似乎仅仅存在于 全然的内心平静、消除蒙蔽心灵的小我(ego)、肃清欲望、恢复与神的连接……

宗教的慰藉极有可能是有效的,因为思考意义这件事本身就不属于日常任务,就像之前提到的,科学的奥康姆剃刀,指导的是具规律性的最简单解,然而世界上还有很多问题是以感知代替实证的。(科学:我还能说什么?

说释迦牟尼在苦行中试图突破思想的边界,也确实做到了,但是还是没有达到神的境界,他就坐在一棵大树低下冥想,期间喜欢的姑娘变成幻觉引诱他。

画外音:“欲望即死亡;死亡即欲望。”

最终,他达到了内心的平静,创立了佛教开始普度众生,可是面对喜欢的姑娘也变成性冷淡了。

——不不不等会儿,我想要的不是这种快乐。我们还是从唯物的角度谈起吧。



我要是这样,吴彦祖会不开心的


关于快乐的问题,后台的答案有说sex drug internet的,也有说健身学习努力工作的,因此感觉设问有点模糊,这要看你怎么理解快乐了。

有次去都柏林玩,一个男同学带我们三个女生去见他室(酒)友,其中一个比较话唠比利时的,两个法国的英语烂不太开口,几个人在河边低成本predrink。我们围成一圈,其中一个女生就说不喝酒,因为体质容易过敏,海鲜牛肉辣都不能吃。比利时男很诧异,那你怎么have fun啊?

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气氛有点尴尬。

“我觉得你应该飞叶子。”小哥真的是话唠。

我们走了以后那个女生仿佛想了很久一样跟我说,我觉得我们中国人have fun就是吃好吃的吧。


稍微感受一下国学的语气,其实就跟宗教一样充满了压迫和克己。高调地说出我要追求某种涉及欲望的快乐(have fun)是不合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要违背道德,为党同伐异的千夫所指。

木子美是中大哲学系的,知道的时候还蛮惊讶,她写性爱日记红的时候我还被动地感觉她特别low,印象最深是她撅着屁股回头看的一张照片。今天看她公众号写道:我打一炮换一个男人写一篇日记,别人说不出我哪里不对,就是厌恶我高调。这说法像我的直男朋友批评他的基佬室友,“我支持同性恋,但是你不要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反正就是,你可以追求你的自由快乐,但是你不能高调。

因为凡欲望,都是有毒的。



我有一个朋友,自我定位就是“昼读书,夜跑步”,三观固执而稳定,一直保持高质量的输入输出,简单来说就是现充。她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要认为痛苦过后的快乐比一般的快乐更高级。”

我一度也非常相信这个苦后回甘的道理,那是在我尚年轻有冲劲儿的时候,眼下越痛苦,就迷信未来越灿烂。这有点像非得徒步西藏的人,哄自己“身体在地狱,心灵在天堂”什么的。

我们人类啊真的很可怜,因为太渺小。远古时期可能动不动就被吃掉了,饿死了,冻死了,骨子里都是悲观的。好不容易捱到了今天,发现活着还是很辛苦,像晃晃悠悠端着一碗水,一不留神就洒了,连幸福的时候都要留个心眼,怕脚下绊着石头。遇到快乐不敢大大方方去享受,总觉得背后有诈,唯有努力过后的快乐才心安理得。

这种想法的可悲之处在于,如果快乐是可以量化的,那些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人是不是比你过的更好?

理想的人生,就是在一蔬一饭的克制中收获快感。但绝大多数人是在和欲望的拉扯中囫囵度过俗人的一生。和解?我不要和解!失去了这至关重要的博弈,生活还有什么内容可言?




不止一次被说是理想主义者,无论是在和直男聊民主还是和闺蜜聊婚恋的时候,只要我有所追求,就会掉入一个怪圈:相应的现实总是永久地处于某种“初级阶段”。我不能有太多要求,否则对方就开始用我是一匹在天上飞的马的眼神打量我。

为什么强调实际操作性的人就比妄谈方法论的人更高级一些呢?明明我们都是在打嘴炮啊!

理想主义者形态各异,共同点之一大概是容易生气。之前重看乔治奥威尔(重看是因为看不懂现在这个世界了),不明白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都会变成极权社会主义,是人性有bug吗?

后来在和人撕逼中被指出,我太强势了。我把火气掖了掖,稍微想了一下,我只是希望大家都做正确的事啊。什么?你说我也不一定对。来来来你过来我们聊聊。

开头那个打码图的故事,或者说事故,我觉得是教训大于启发的。为什么良好的初衷会在实践中变得暴戾扭曲起来?大概是因为,实在是太相信自己手里的“主义”了。我倾向于相信人性本善,就像相信腐败是热血的延伸,而妄自尊大是太具思想力的结果。


在生活的实践里,我一直都希望寻找到一劳永逸的钥匙,解开一切困惑的锁;希望寻找可以反复沉溺的快乐,还不用担惊受怕于未知的代价;希望听说乌托邦也可行,不用背现实局限性的锅……

刚上大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谈论人脉和作品,一入学就开始学怎么写简历,我慌了一阵,决定“停下来思考一下我要往哪走。”

其后的一年多,我由着性子去接触了很多领域,目的都是实现上述种种希望,一停就是好久,酒量越来越好,记性越来越差。没有人给我传授一点人生经验,可能都在闷声发大财,我就这么傻逼了两年多,最近才明白,一切都是想太多。

活着就是无解的,且行且懵逼。

所以特烦豆瓣的文章标题,“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没能成为想成为的人该怎么办”,几年前好多那种用“我有一个朋友”开头猛灌鸡汤,实则三观危险的文章(大写的功利),最近集体发现鸡汤没用,开始给活着找别的借口。

现实主义者想太多容易抑郁,理想主义者想太多可能容易自杀吧。



写了这么多简直都是废话,我一向指的都是死路。

其实思考这件事也能获得快乐,只不过对象有限,能攫取多少乐趣全凭个人造化。关于思想的快乐王小波说过: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不过话说回来,快乐本来就不是唯一目标,不然听起来太像某个邪教。



  安妮薇,想太多没有意义,但可以撩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