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田勘 一夫一妻:人类认识自己的困惑

 tiema 2016-04-15

张田勘 

一个由加拿大和德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信》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性传播疾病可能是促成人类向一夫一妻制演化的强大驱动因素,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关于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和现实,历来有诸多探讨。尽管世界上大约有83%的文化允许多配偶制,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实践一夫一妻制,而且在多配偶制文化中也是如此。显然,一夫一妻已经是人类主流的生活和婚姻模式,但还是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并非完全有理和适合于人类,看看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第三者和性工作者,就足以透露,实行一夫一妻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有些无奈。

不过,按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来看,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当然是人类对待性和繁衍的最不坏的选择,就像人类社会的政治和公共治理一样,民主是最不赖的选择。因此,大量的研究转向探索为何人类会演化为一夫一妻。其实,如同人们屡屡提及希腊的德尔斐神庙中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一样,探索人类一夫一妻的起源和形成与禅宗有相似的神秘性,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在一夫一妻的形成上面,人们都还没有弄清楚。

可喜的是,关于人类一夫一妻的形成已经有了多种机理的解释,但是,要从中选择一种,又让人茫然。现在出现的这个答案——防止性传播疾病,只能算是多选项的D,此前已经有过几个公认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圆其说的答案,可以称为ABC。

答案A是,雄性必须厮守一个雌性,以免雌性在同类雄性的竞争和引诱下红杏出墙,通俗地说,就是保护爱情;答案B是,为了更好和更有效地繁殖后代,延续香火;答案C是为了保护后代不被其他雄性杀死。

通过比较这几个答案的解释,人们产生了趋向性,即根据事实、原理和逻辑关系进行判断时,有了侧重。多数人认为,在三个选项中,答案B分量较轻,其次是A,最能自圆其说的是C。

就答案B而言,无论是多配偶还是单配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繁衍,一夫一妻的共同培育后代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至于答案A与C,显然C的份量更重。在人类进化的早期由于还没有形成一夫一妻制,存在着一种比较野蛮的交配方式,一个雄性为了与一个雌性交配,会杀死这个雌性生出的孩子,此后,雌性才有交配的动力,愿意与雄性交配,以便再次生育后代。这一点在今天的狮群表现得特别充分。当然,如果说这只是哺乳动物的例子,不足为凭的话,灵长类动物的例子更为充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奥佩等人对230种灵长类动物的统计研究表明,灵长类的一夫一妻制高达25%,当然这其中就包括人类,但是其他哺乳动物只有9%是一夫一妻制。灵长类比其他哺乳动物的单配偶制的比例相当高也意味着,演化的程度越高,动物选择一夫一妻制的就越多。灵长类选择一夫一妻的主要原因是,一个雄性与一个雌性配对并养育后代才有利于保护后代,降低杀婴风险。所以,灵长类在约1600万年前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

但是,坚持答案A的人并没有放弃,认为如果实行多配偶制,则雄性无法有效保护雌性,但一夫一妻制则有利于一个雄性保护一个雌性,并确保成为该雌性所有后代的父亲。

现在,为了避免患性传播疾病而形成一夫一妻制的解释(答案D)则认为,自农耕文化开始后,社会强制性的一夫一妻现象变得越来越多。原因是,农耕文化之前,在一个由20到30个成年人组成的小社会中,成员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性传播疾病并不是主要威胁。但是,到了农耕社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群体如果感染性病就有可能导致疾病迅速扩散。为避免性传播疾病的存在、延续和扩大,较大的社会群体更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而且是通过对非一夫一妻者进行惩罚来强制实现。否则,在缺医少医的古代梅毒、淋病等性病的爆发是灾难性的,可能导致不孕不育或更严重的后果。

这种解释当然也只是一种假说。但是,如果仅从逻辑上推论就可以知道,相较于疾病而言,人的生存和繁衍更为重要。即便性病可能造成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和疾病史上,性病相较于其他夺人性命的瘟疫,如鼠疫、流感、天花等来说,只是次要的疾病,还威胁不到人的生存和繁衍。

所以,从首先是生存,然后是繁衍,再然后是发展来看,能让后代比较顺利成长的答案C才更有可能是人类演化为一夫一妻的主要驱动力,当然,其他几项答案也并非没有起到作用。人类形成一夫一妻的原因也许是多种原因的合力形成,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也许还会一直争论下去,但可能会离正确的答案越来越接近。所以,仅仅从一夫一妻的形成来看,人类认识自己也主要是靠渐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