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费'不一定可耻,'节俭'不一定是美德!------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7)

 小猪电子业 2016-04-15




2013年开始,在互联网上突然冒出一个词:“光盘行动”。这是公众自主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通过微博宣传、网上晒吃光后的餐具、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  引起众多媒体和网友的热烈反应。


根据活动组织者公布的一组数据:“。我国每年浪费约500亿公斤粮食,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而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全球平均每年因饥饿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如果我们每天的食物减少浪费5%,就可救活超过400万的饥民!”


然而,虽然这个公益活动的出发点很好,但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却是好心办了坏事!因为这种用道德制约人的正常消费行为,不但对那些挨饿人口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还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坏的结果。


我们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用纯数学方式去看待经济学的问题,好像我们把10%的粮食省下来,这些粮食就会自己跑到那些饥民身边似得。但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社会科学,把经济学的现象用这种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是缺乏逻辑的。


如果你经常看新闻节目的话会看到这种现象,经常会有一些地方的农民种的茄子、番茄等蔬菜经常会大量的滞销,很多都是几分钱一斤还是没人要,最后都烂在了地里。





那你说这种现象是不是浪费呢?公益机构为何买下来送给非洲呢?很显然这是非常不划算的,即使不要钱送给他们,需要的保鲜和运输费用也是极其昂贵的。所以用数学角度看经济学是有问题的。所以把倒掉的食物跟那些难民的饥饿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扯到一起本身就是耍流氓。


那如果大家现在开始不去“浪费”任何食物,省下10%的粮食最后会怎么样呢?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短期导致的结果是大量食品的滞销,而这种现象一直会传导到食品供应链的第一层,也就是农民那里,最后这些省下来的食品大部分还是被浪费掉了。


而长期下来,市场肯定会发挥作用,使得供需最终达到基本的平衡,食品消费下减少了10%,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也会跟着下降10%左右。至于非洲那些地区,该饿肚子的还是会继续饿肚子。


而且更关键的一点就是,如果某个行业整体需求和生产缩小了,那长期来看价格还会上涨,因为规模跟分工是有很大关系的,规模越大分工越细价格也会越便宜,食品行业的规模缩小就意味着分工也会缩小价格会上涨,最终可能会导致那些饥民更加吃不起饭。


很多人觉得食物是生存的必须品,浪费粮食就是浪费生命,这其实是老一辈人在食品匮乏的年代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如果你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你也会觉得在那个年代那种情景下浪费粮食确实就是在浪费生命,但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比较充裕的21世纪,过分的节约粮食反可能会变成坏事。


我上面说到了,食品最终需求的减少,最终会导致整个食品生产供应链的生产和库存减少,也就是说商店里和工厂里的食品都会按比例减少,一旦发生极端情况比如地震等情况,那就会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一个地方发生地震突然跟外界隔绝了,那商店里的那些原本被买去浪费掉的10%的食品,这时候就可以变成珍贵的资源。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平时不经意的“浪费”可以增加粮食的弹性空间,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那我们难道应该鼓励“浪费”粮食吗?当然不是!如果纯粹是毫无意义的去浪费,那确实是一种真正的浪费,而现实生活中那种看似“浪费”的消费,大部分情况下其实都是有“价值”的。


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先把“浪费”这个概念搞清楚。我对“浪费”这个词的理解是:“浪费”是每个人对“自我”消费行为的一种评估。但并不适合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这种评估,因为同样一件事物对每个人的价值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今天请朋友吃饭,我认为点的太少最后都吃的光光太没面子了,那我多点的菜最后倒掉对我自己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我非常喜欢吃鱼的肚子,一个人吃饭点了两条鱼都只吃掉了鱼肚子,那被我倒掉的鱼背鱼尾也是有价值的。虽然别人看到会觉得我明明可以只用吃一条鱼的却点了两条鱼都只吃了一半,但对我自己而言吃一整条鱼和吃两条鱼的肚子带给我的幸福感是差别很大的。


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每个人对自己的消费选择都是有极大的自由的,如果浪费会让你自己觉得痛苦,那下次你自然就不会去浪费了。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我们的消费行为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幸福感,如果“浪费”的食物和你多买几件衣服,或者去看一场电影一样,同样都能获取幸福感,那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其实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类型的消费,只要是完全自由的市场下的自由消费行为,就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而任何通过行政干涉和道德约束都会让这些价值大打折扣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获取更多的幸福感,而遵循内心的感受不被其他任何事物干涉,这种感受才会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