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边是医荒,另一边是8成医学生未来不从医

 万宝全书 2016-04-15

面对8成的医学生未来不从医的预警,让我们拭目以待。

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令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可作为医疗资源核心的医生,近年来在我国却呈逐渐流失的趋势。日前,某医学专业网站发布的《2015医生流失情况调查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医生流失现象愈演愈烈,未来可能只有20%的医学院学生会成为医生。25~35岁的“80后”医生是离职的主力军,比例高达65.5%,其中不少都是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64.62%的医生在转行后不想继续从事医疗领域的工作。“如果这些流失的医生彻底告别医疗行业,那将是国家医疗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有专家表示。

纸面上的医荒

在当下中国,医荒成为一个流行词。儿科医生荒就不说了,业内人士称,缺口高达20万之多。这个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成为焦点,不断有代表委员站出来,呼吁重视儿科医生短缺现状。

很快,又有报道称,中国麻醉科医生的缺口,比儿科医生更大。按照最新的调查数据计算,中国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的人数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麻醉医生短缺让现有一些大型医院的麻醉医生处于巨大的工作压力中,过去的两年间,国内有15名麻醉科医生猝死,麻醉科成了医院里“最不健康”的科室。

除此外,精神科、病理科、全科、急诊科也曾经频频传来荒的新闻。比如,有报道称中国目前的全科医师还缺18万。

问题在于,你相信这种医荒的存在吗?

如果它是真的,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这些最急缺的职业应该成为香饽饽,这些医生们有机会拿到高薪才对。但现实告诉我们,这一幕并没有发生。以最急需的儿科医生为例,更多的从业者在不断吐槽,薪资低,工资增速如蜗牛,但工作量却大增。

如果它是假的,怎么解释,这些年来,媒体不断在报道这样医荒的新闻?这个儿科医生20万缺口的数据描叙的是8年前的状态(2008年)。一直在卖力喊荒,但从未真的改善过。最近一年来儿科停诊通告的出现,以及卫计委一系列“救市”政策,足以支撑这个判断。

医荒是真的,但奇怪的一件事情是,哪怕缺口如此之大,也几乎没有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转。你看急诊医生荒多年,急诊科不是一样正常运营吗?很多医生陆续的离场抗议,他们本以为,医荒会造成医院伤筋动骨的地震,但现在看起来,世界少了一个个你,依旧正常运转。

这就构成了一种纸面上医荒的现象。从数据来看,的确医生缺口很大。但从现实生活来看,医生根本不缺,至少是没有出现像媒体描叙的那种痛感。有医院千金招聘那些最缺类型的医生了吗?答案是没有。

“荒而不急”只因标准缺席

纸面上的荒为什么不会造成现实的麻烦?因为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荒。

出现这种缺而不急的局面,一是因为医院内部挖掘的能力太强,经常把一个医生当成两个用,让在岗者承担了更大强度的劳动。本来一个儿科医生每天看20到30个病人,被视作为一种正常的负荷。而现在,一个医生超负荷工作,每天接诊人数达到100到200人,一个医生干了5个医生的工作。这种“能干”会降低这种缺医的痛苦和麻烦。二是滥竽充数。以急救医生为例,因为目前中国没有《急救法》,急救体系不完善,标准太低,究竟何种资质能从事院前急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一旦急诊缺人,医院就拉壮丁,每个科室的医生都可以到急诊科顶班,来填补这种空缺。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针对精神科医生荒,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医生是没有执业资质的,滥竽充数到了无底线的地步。

医院能够如此挖潜力,能够如此规避这种荒的种种麻烦,源自于标准缺席。

本来一个地区应该有多少儿科执业医师人数,有多少张儿科病床?有多少所儿童医院?才能满足辖区人口医疗所需,应该成为一种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标准。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意味着地方卫生建设的不达标。

再之,作为综合性的三甲医院,应该开设儿科,建设多少儿科病床?应该成为一种硬性的要求。但现在,一句集体性的“儿科医生荒”的口号,就让这种标准流于表面,无法得到强制的执行。

儿科是这样,急诊科、精神科、麻醉科也是一样,管理者一句“我们招不到人啊”,然后就草草划上了句号。

医荒没有转化为医改考核的压力,也没有转化为考核院长们的压力,所以才有这种敷衍和冷落,让这些科室一路被“放弃”下去,这才是荒的现实根源。

医荒还会扩大吗?

医改看起来很难很乱,是因为没有遵循规律,对医生给予足够的尊重。

这种尊重应该体现在对医生意见的重视上面。北京协和医学院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认为影响从业满意度排前三位的因素为:“薪酬待遇”(占48.6%),“执业环境安全性”(占24.1%),“社会信任与尊重”(占15.7%)。医护人员认为改善医疗服务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占23.6%),“改善就诊环境”(占22.1%),“加强医患沟通”(占15.2%)。

但现在,医改发力的地方和医护者关注的地方南辕北辙,说明了这种程序的缺席。容易导致医改专家意见太浓,不接地气,一旦施行起来令人不知所措,比如降低分数招揽儿科医生。

治医荒要挽留医心,应多在医生们感到最痛苦的地方多发力,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让更多的从业者看到希望。留得住心才能留得住人。

针对医荒,专家的警告是,这种发展势头如果不加以遏制,很可能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医疗人才,难以应对医院高速发展需要和民众健康需求的增长。人才的长期流失,现有医生的工作负担会越来越重,“医生少、病人多”环境下所衍生的职业倦怠、医疗事故等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这样更会加速医生的流失。

面对这种8成的医学生未来不从医的预警,管理者可以当它是一个玩笑,视作为一种杞人忧天。也可以对之予以重视,愿意面对这个矛盾,有前瞻性地解决这种危机。

不同的态度,会决定未来不一样的结局。医荒还会扩大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