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宗室系列·和硕和亲王

 郑公书馆298 2016-04-15

【始祖】

和硕和亲王为世宗宪皇帝脉下宗支,始祖为世宗宪皇帝第五子弘昼。弘昼,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未时生,生母为纯懿皇贵妃耿氏。雍正十一年正月,恩封和硕和亲王。雍正十三年十月,管理内务府事务。乾隆二年闰九月二十六日第成,高宗亲临看视,就藩。其后历任都统、管理雍和宫事务、管理奉宸苑事务等职,乾隆十八年与议政。乾隆三十五年七月患病,初九日,高宗临第视疾。十三日申时薨,年六十岁。高宗命皇八子永璇、皇十二子永璂穿孝,赏内库银一万两治丧,命諴亲王、皇六子永瑢、侍郎德成、副都御史志信经理丧事。十四日,高宗临第赐奠。二十八日,予祭葬如例,谥曰恭。

清宗室系列·和硕和亲王(此画像原被标为《和亲王弘昼常服像》,不过最近有信息认为其为弘昼之弟弘曕。)

【封号释义】

弘昼的封号“和”,满语为“hūwaliyaka”,意为“和睦的”、“友好的”。值得注意的是,世宗一共两位封爵之子,高宗原封宝亲王,满语为“boobai”,即“宝贝”,而弘昼的“和”字则与世宗年号“雍正”里的“雍”字同词根(“雍”字满语为“hūwaliyasun”)。可见世宗对这两个儿子的喜爱。

【支系】

弘昼生有八子,其中第一子永瑛、第三子、第五子均夭折,剩下的几个儿子中,只有第六子永瑍是侧室所出,其余均为嫡出,大宗由其第二子永璧一脉继承。永璧一门一直以门长传递大宗,到清末未变,是相当标准的传递体系。另外,弘昼第四子永瑸一脉在奕字辈之后绝嗣,第八子永璔一脉在绵字辈之后绝嗣,所以最终弘昼传下来的后代只有大宗永璧、第六子永瑍、第七子永琨三支。

【地位】

高宗与弘昼只有一岁之差,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民间以及和王府后裔的说法,认为高宗对弘昼十分提防,弘昼自己也十分害怕,经常做出荒诞之事以求自保。另一方面,在得知弘昼薨逝时,高宗在上谕说道:“朕弟和硕和亲王秉性纯诚,持躬端恪。髫年共学,友爱实深。自备位亲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庆,棣萼言欢。” 这样看来高宗跟弘昼的关系似乎是比较亲密的,和王又是世宗在宗法上唯一的宗支,所以后来对待弘昼后裔也算不错。不过弘昼的大宗有数代均是袭爵后一两年便故去,到后期才稳定下来,清末的大宗为镇国公毓璋,因其女嫁与冯国璋之孙,所以在民初时境况尚且不错,民国中期之后大宗才没落。

【旗籍】

和王府一支入旗之后,被分配在左翼近支正蓝旗第二族,与圣祖脉下怡王府、廉王府、贝子允禟府、諴王府同族。

【承袭·大宗】

1.和恭亲王弘昼。雍正十一年恩封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去世,谥曰恭。

2.和勤亲王永璧。弘昼第二子。乾隆二十一年恩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乾隆三十五年袭封和亲王,乾隆三十七年去世,谥曰勤。予故和硕和亲王永璧、祭葬如例。谥曰勤

3.和谨郡王绵伦。永璧第一子。乾隆三十七年袭封和郡王,乾隆三十九年去世,谥曰谨。

4.和恪郡王绵循。永璧第四子。乾隆四十年袭封和郡王,嘉庆二十二年去世,谥曰恪。

5.贝勒奕亨。绵循第三子。嘉庆七年考封一等辅国将军,嘉庆二十二年袭封贝勒,道光十二年去世。

6.贝勒衔敏恪贝子载容。奕亨第四子。道光十二年袭封贝子,同治七年因穆宗大婚加贝勒衔,光绪七年去世,谥曰敏恪。

7.镇国公溥廉。载容第一子。光绪三年考封二等辅国将军,光绪七年袭封镇国公,光绪二十四年去世。

8.镇国公毓璋。溥廉第二子。光绪二十四年袭封镇国公,1937年去世。

【贡举】

和亲王一门内有两位文进士和一位翻译举人。两位文进士为父子,是第五代大宗奕亨的第五子载崇之第二子溥良,以及溥良之第一子毓隆。溥良是光绪六年进士,仕至尚书,毓隆是光绪二十年进士,仕至典礼院学士。翻译举人则是奕端,其实弘昼第四子永瑸第三子绵传的第一子,嘉庆二十一年考中翻译举人,未仕。

【名士】

和亲王一门之中,比较知名的即是第五代大宗奕亨的第五子载崇一支,数代高官,以文化知名。载崇考封一等辅国将军,以散秩大臣的身份进入仕途,历任副都统、总兵、内大臣,终于刑部右侍郎。其生有三子,第一子溥善,荫生出身,袭奉国将军,历任郎中、少卿,仕至吏部左侍郎。第二子溥良,字玉岑,号四止斋,进士出身,考封奉国将军,历任内阁学士、户部右侍郎、副都统,仕至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第三子溥兴,荫生出身,考封三等奉国将军,历任主事、员外郎、郎中,仕至刑部尚书、都统。所以其家有“一门四侍郎”、“三子侍郎”、“兄弟尚书”、“父子进士”等美誉。

【小宗后裔】

和亲王一门递降承袭,每一代几乎都有小宗分出去,有些小宗传承数代之后即成为闲散宗室,也有一些小宗到清末依然有爵位。有趣的是,清末时和王府一共有五支小宗还有爵位,这五支中,有三支后裔均为现代著名的书法家,故特作介绍。

1.启功。

启功的祖先是第五代大宗贝勒奕亨的第五子辅国将军载崇。载崇生有四子,其中第二子奉国将军溥良生有五子,其中第一子学士毓隆生有三子,其中第一子恒同所生独子即是启功。溥良和毓隆父子进士,其一脉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

2.启源、焘健父子。

启源的祖先也是第五代大宗贝勒奕亨的第五子辅国将军载崇,他们是载崇第一子奉国将军溥善的后裔。从宗法上来讲,他们是载崇一支的门长。溥善独子为毓厚,毓厚生三子,其中第一子为奉恩将军恒荫,恒荫即启源之父。

3.启骧。

启骧的祖先是第六代大宗敏恪贝子载容的第三子辅国将军溥绶。溥绶生有四子,其第一子为奉国将军毓逖。毓逖生有五子,其第一子为恒昶,启骧即为恒昶之子。毓逖,字琴孙,曾任护军统领,对书画颇有心得。

清宗室系列·和硕和亲王(图为和王府大宗和重要小宗简谱)

【考证】

启功先生曾有一本《启功口述历史》出版,其中的内容颇有值得考证的地方。这里仅考证一下他所提到的溥良爵位的问题。

根据启功先生口述中提到:“我的曾祖叫溥良,到他那一辈,因爵位累降,只封了个奉国将军,俸禄也剩得微乎其微,连养家糊口都困难……生活逼迫他必须另谋生路。按清制:有爵位的人是不能下科场求功名的。我的曾祖便毅然决然地辞去封爵,决心走科举考试这条路。”

根据1937年《爱新觉罗宗谱》的记录,溥良的履历为:“咸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时生……光绪元年乙亥科中式举人,光绪六年庚辰科中式文进士,九年五月授翰林院编修,十一月授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十二年十一月考封奉国将军。”换句话说,溥良22岁时考中举人,27岁考中进士,33岁参加考封得到了奉国将军的爵位。可以认为溥良是到了年龄没有去参加考封,而是先参加科举,科举成功之后,又去参加了考封,启功先生将二者颠倒了。

而且,根据清代的规定,高等爵位是不方便参加科举的,而奉国将军不属于高等爵位,清代以低等爵位进行科举的人并不是个例。而且,奉国将军一年的俸禄光俸银便有180两上下,跟一品大员的基础俸银基本持平,说奉国将军俸禄少而要参加科举,似乎并不怎么说得通。

另一方面,“放弃爵位参加科举”的情况似乎更符合启功的祖父毓隆。毓隆的履历为:“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辰时生,光绪十五年八月中式己丑科文举人,二十年中式甲午恩科文进士。”毓隆作为奉国将军溥良的嫡子,是可以参加考封获得奉恩将军爵位的,但是毓隆终其一生也并未考封,所以似乎毓隆的生平更加符合描述。

【府邸】

和王府位于东城铁狮子胡同东口,南为铁狮子胡同和嘎嘎胡同,北为府学胡同,西邻贝勒裴苏府,东为东四北大街。此府乾隆二年闰九月二十六日建成。府分为东西两路,西路为一长条,由数组小院落组成,东路则分为南北两部分。东南为主体建筑,正门五间,正殿五间,后殿三间,寝殿五间,后罩房五间。东北则有三、四进院落,应为生活区。光绪三十二年,此府被征用为陆军贵胄学堂,宣统年又改为海军部。民国时曾为临时大总统府、段祺瑞执政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清宗室系列·和硕和亲王(图为和王府)

【园寝】

和王府始祖弘昼的园寝在密云卸甲山乡,俗称“北宫”,1937年被国民党某部盗发。第三代大宗绵伦的园寝在东直门外西八间房,1937年被宋哲元部盗发。其余历代大宗均葬于顺义县庄子营,1933年被盗,1966年地面建筑基本被拆除,现存和硕和勤亲王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