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军的一种。刀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蜀中所作有环的刀。《汉书·酷吏传·杨仆》:“欲请蜀刀,问君贾几何,对曰:‘率数百。’武库日出兵而阳不知。挟伪干君,是五过也。”《魏书·高允传》:“特赐允蜀牛一头,四望蜀车一乘,素几杖各一,蜀刀一口。”《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六年》:“蜀刀。”胡三省注:“蜀刀,蜀中所作刀。师古曰:‘蜀刀,有环者也。’” 铁兵器方面,“蜀刀”是巴蜀的品牌产品。“蜀刀”首先是指兵器中的长刀、大刀、环首柄铁刀等。这些在秦、西汉时期,差不多都是新出现的兵器。蜀刀至迟在汉武帝时已颇富盛名。《汉书》卷九十《酷吏传》:“‘欲请蜀刀,问君贾几何。’对曰:‘率数百。’”孟康曰:“仆尝为将,请官蜀刀,诏问贾,答言:‘此率数百也。’师古曰:‘贾读曰价。’”武帝时,一柄蜀刀便值数百钱,应是极贵重的。 陶弘景《刀剑录》曰:“关侯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侯败,旹刀没于水。张益德初受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刃曰’。 湖北鄂州博物馆之三国时期吴国环首刀↑↑↑ 【吴蜀自古刀剑闻名,由三国吴国环首刀可以想见“蜀刀”的风采。 新亭侯,蜀帝大将也。后范、张偷以入吴。又曰黄忠从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于汉中击夏侯渊军,一日之中,手刃数百。”三国时期,成都地区还产生了一位具有神话色彩的冶铁技术专家,“蜀刀”的杰出代表人物,即临邛人蒲元。 据《诸葛忠武书》卷九、《北堂书钞》卷六十八等记载,蒲元为诸葛亮西曹掾。诸葛亮北伐时,蒲元于斜谷为孔明铸刀三千口,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水至,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云:“杂八升。”取水者方叩头伏云:“实于涪津渡覆,遂以涪水八升益之。”咸共惊服。刀成,以竹筒纳铁珠满中,取刀断之,应手虚落,称絶当世,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环者,是其遗范也。另外,陶弘景《刀剑录》载:“蜀主备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湅,柄中通之,兼有二字矣”。“湅”者“炼”也,折叠锻打的意思,百炼钢技术汉代已有,从东汉开始我国一些宝刀、宝剑上就标有“炼”数,这是刀剑反复加热折叠缎打的的记录,用来表明加工质量的标准。这些刀剑之所以成为宝刀、宝剑,是因为经过多次“炼”这种钢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作为时之宝刀,属刀当亦采用百炼钢技术。 1974年,山东苍山县收集到一柄“三十湅 ”钢刀,到全长111.5cm,刀背上有18字错金铭文:“永初六年吴越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 1961年,日本奈良县栎本东大寺山古墓出土“百炼”钢刀一柄,全长103厘米,背部有34字错金铭:”中平口口五月丙上造作〔支刀)百炼清刚上应星宿(下)辟(不详)”。【“中平”是东汉灵帝的年号。时间为184——189年】 秦汉三国时期,“蜀刀”另一大类是铁菜刀、柴刀、剪刀等专门用于日常生活的刀类。青铜时代不是没有这类小刀。但它一是普及率低,大概主要是贵族层面的人群使用;二是造型与以后的菜刀、柴刀、剪刀差别大,严格地说还属于附带、兼用职能,尚未从其它刀类分化出来。铁器普及后,菜刀等日常生活用刀的分化工作,才正式开始,才正式从别的刀类中分化、独立出来。汉代的剪刀,是用一根两端具有锋刃的铁条弯曲而成,利用钢铁的弹性操作。铁菜刀、柴刀、剪刀等,比铜菜刀、柴刀、剪刀等锋利、耐用、且至少便宜约十倍,有利于普及。当全社会普遍使用了这些新刀类后,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必然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铁工具的普及,有利于打制各类石磨。秦汉三国,正是巴蜀石磨普及的第一高锋。它极大地提高了谷物等粮食的加工效率,对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善也意义重大。又如小小的钓鱼钩,它的普及也主要在铁器普及后。它对“民食稻鱼”的巴蜀人民,影响也很深远。
在文化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蜀刀”的另一大类——书刀,也是蜀地的拳头产品,也是全国的著名品牌。当时书写简牍,书刀与笔一样,是最常用的工具。铁书刀的普及,为制作简牍及简牍的刮削改错,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史载文翁从郡县小吏中选取聪明有能力的张叔等十余人,送到京师从博士学习经典等,他曾“买刀、布,蜀物”等土特产,每年由上计吏带到京师赠送博士。这里的刀就指书刀。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中出土一柄金错铁刀,环柄、直身、环部鎏金、刀身一面用金丝嵌着铭文,为:“光和七年,广汉工官,服者尊,长保子孙,宜侯王,宜。”另一面是金丝嵌的群凤图案。此可谓蜀书刀的极品。 → 欢迎对刀剑等冷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加龙泉宝剑师傅私人微信:15857860836 →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识的朋友,关注微信冷兵器自媒体公众号:龙泉宝剑(ID:longquanbj) |
|
来自: 激扬文字 > 《冷兵器:十八般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