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灵微言-汉字阐微「愛与恨」】

 无为忘我 2016-04-16


        爱字,家字头下一个心字,爱建立在心上是也。心字下面一个友字底,爱需要彼此交互去成全。家字头下之爱乃是伦常根本之爱,家字头上撇三点,天性赋予真善美,乃是伦常基本之爱的升华,大爱是也。故爱字是伦常小爱为基,大爱天性真善美,小爱及大爱,大爱统小爱,此为爱的全息演绎。为人之道需拿出一颗真心去交互和帮助,进而超出人伦之爱,最终复返天性本来之真善美。


恨字是左边心右边艮。心是恨之源,起于心之一念所发,艮在广意上是阻挡止步的意思,类物上是积土成山。心生之一念因阻挡而止步,心与事物在于相通,通则无碍,阻则闭塞积土成山,绝路难耐。事物在于穷变,知其源便知其化。恨之由来是以物为体以心为用,恨之去是以心为体以物为用。以物为体以心为用者,物积土成山于心,以心为体物为用者,物止步于心也,此是恨字之发源和穷变的演绎。




问情


 爱情涉及到彼此间的互通了解,怎么才算是了解一个人呢,我所认知意义上的了解是对于人的思想灵魂和思维理念,而不是一个人琐碎繁杂的爱好习惯及其他。而了解一个人的程度又作何以言呢,了解一个人甚至超过被了解者本人对自己的了解算得上是至上了,下则深浅不等因人万千。了解若是建立在爱情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所喜欢的人,这也是无可避免的。这样的人能倾心给予对方生命的付出乃至自己的全部,但给予不了对方所需要的思维理念的交融,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人都是有感情的,何况这样伟大的付出,必然会有所打动有所收获,而他收获的只是填充了自己的初衷,却没有空间收获来自另外一个人的全部。那是因为初始定位就是不同的,他们的思想和思维理念不同步,这样的爱在电影电视剧上经常上演,这样的爱情已经非常震撼和惊心动魄,但只有一类人却不会涉足,并不是不能把他打动,那是他的思维理念在至高点,他可能喜欢和他思维理念一样的人,也不可能喜欢和他思维理念不一样的人。若是思维理念和他同步这无疑是知音和爱情的合一,堪称最佳完美,这类存在的可能性无需言,若是一个智者我想这仅是闲暇时的一个念头而已。爱情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人们对爱情的评价传语已经堆积如山,我就姑且把它理理而已。


爱情的产生方式:


第一类:日久生情,默默契合,身在其中或尚不自知觉甚至怀疑,因为某些的变动才会牵引出彼此的交织及后续的种种。。。

第二类:一见钟情,怎样描述这四字作用于彼此的心力和外在就不多言了。

第三类:爱与被爱,感动与被感动的,单方面开始的注入到彼此间相互的成全。


爱情的经历者:


第一类:有崇高的信念和对爱情价值观的诠释,及至自己本身就是经历和实践者。他们的内心纯粹,初衷元始,更接近事物的本身甚至真理于实物的化身。

第二类:不具备信念思维的赋予,但通过对方的外在或显露的特性及自己本身认可需求的标准去经营。犹如寻宝者遇到财宝,必然身心付入而追寻自己认知层面的事物。

第三类:不具备崇高的思维理念,也不具备特有对事物钟情的执着。思维若是不高,下则生发诸多万类,性情若是不专下则生发诸多变数。世人虽然多却尽在第三类,因人而异各取几分多寡而自成个己的品性。


爱情的土壤:


第一类:时间,空间

第二类:社会,工作

第三类:家庭,背景


爱情的成就结果:


爱情的产生方式可比拟天时,主掌的是爱情的切入点;爱情的经历者可比拟人和,主掌的是彼此间的契合度;爱情的土壤可比拟地利,主掌爱情的延续和生存变数。世人爱情的经历虽然繁多,但都不外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的交织演变出万万千千。第一类人也是最有可能懂得真爱的人,也是最有可能经历爱情的人,最有可能是因为比较于那些不懂爱情更何谈经历爱情的大众。而真真收获此则甚难,这类人也就最容易伤害。这类人尤其是遇到第一类方式,再遇到对方的信念和自己不对等的第三类人伤害再所难免。人的生命激情量是相差无几的,若是把燃烧赋予最初专一,那么一旦熄灭,再难恢复生机,灰暗人生。而第三类人,其天性就是最开始感情也注定不会以自己的生命去然绕付出,他没那么高的心量就燃烧牺牲不了自己的激情,那么一段感情结束他仍然有大量的余热激情分担其后的诸多,且乐此不疲。人人说爱情美好,但很多人却难逃爱情的魔怔。很多人都说爱情是无私的给予,是否如此呢,我觉得在战术层次是对的但在战略层次就不是了。爱情的经历者一旦泡灭后又怎会伤心欲绝,人生灰暗作何解释。那是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在阴阳的范畴内,以自己对她的无私换取她对自己的无私,这一点是不在人心思维的意识范围内,自然造物法则使然。针对于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无私的,针对于两个一体的爱情而言则是相互给予就是平衡的,既然是平衡就是付出得到了回报,当然这个回报是自然的合成,不能假于半点思维计较求诸。这些论述是在世人所言的爱情范畴内的论述。当然我所意义认知的却还需要补充,说起来虽然繁杂,试着而言吧。有的人一朝入梦终生难醒,明知自己不该却难以改变,明明不是留恋过去,却因故去的事物影响不能出,所以就有“不会得也就不会失”的格言以证,“不得不失”但从四字的思想角度,宗教角度而言好似都站在了最高点上。但实则不然,无论是学佛的还是修道的其见地论述大部分还是难以启及根本的。不得不失没错,但有些事物本该担当,仍若抱有“不得不失”就不成立;有些事物因为曾经的付出而未得,以至于促成“不得不失”则更不可取。因为有些事物不是因人喜好的一件物品,而是造物法则、人伦法则、天性法则共同遵守的一个定律,只是要拿一份本来面目去经历,得与失在其内,得与失不可预知,去经历是自然的成就得失而非求得失。该去经历担当的过程收获得失与求得失是截然不同的思维理念。当爱情的观念化为甘露铺撒在人生征程上和把爱情付诸锁定于一个人或标准是不一样的。爱情的理念铺撒在人生征程上则我们永远积极阳光就可能收获爱情,就是收获不了爱情你也无需担心被爱情所伤害,而把爱情付诸于实体一个人则会有所失望甚至伤害,甚至则因此不再前行,反而会会错过真真在前面等你的那个人。改变这种情况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是因为改变此没有捉摸的具体方法,简单是因为就是一个引子而已,就是自我良能心态的暗示而已。一旦突破则不再纠结于爱情的认识观念,我今天虽然长篇大论诠释爱情,但本身很少轻易言及爱情,也没有把爱情的标准放在心里,若是一个人遇到和他对等的人则几无多少爱情可讲,但若是遇到思维理念不对等或不熟知的人不说的明了或反而不好,就是心到了也不能通达其意,若是因为纠结于“凡事都注重内心和自己付出就够了”而不注重形式则因此而产生的变数也未免可惜。正如有些人喜好承诺,有些人只乐见承诺;有些人不好承诺,有些人也不需要承诺,有些人承诺是为了说的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总之一切无法统有法,彼此间需要的是包容和信赖。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慈悲 黄思婷 - 情缘

       中华儿女,神仙后裔。自古志士仁人辈出,为道业而生,终其一生,为道立身,为德立言。今之道德沦丧,邪说横行,希望志士仁人献言献策,为道德立身正名。欢迎广大读者朋友能够支持传统文化事业,以身作则,传续道德

    每个人都是众生海中的一滴水,一滴水是很容易干枯,只有汇聚成海才能永不枯竭,关注紫灵微言,复兴国学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