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考| 高考临近,化学和生物的相关复习及解题攻略有哪些?看看学科专家分享的教学建议吧

 昵称32490173 2016-04-16


高考有机化学:
题数多分值大,“四策略”为复习增效

有机化学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分布在“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三个模块中。从知识呈现方式看,三个模块所依据的线索各不相同,且独立性较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适应这种“跳跃”性思维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新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从浙江高考的题数看,有机化学题数多分值大,怎样统筹兼顾,有效整合各模块内容,达到复习增效的目的?看看陈心忠老师分享的四条策略吧。


策略1 
重视结构决定性质


有机化学复习应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想主线。如在“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的复习中,在学生掌握了“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有机物组成、结构和反应”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其处理好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用结构理论指导性质,用性质帮助理解结构,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将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同系物中去。并以此推出同系物之间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逐步形成“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碳原子成键方式,再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进而推测有机物的性质”的学科素养。“官能团”在有机物复习教学中承载的功能是“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别和性质”的落脚点,把握官能团性质,既可以强化“结构类别”的复习效果,还可以打破高中阶段一般常规有机物分类复习的“定势”思维,使学生在复习中思路更加开阔。如:甲酸、甲酸酯、葡萄糖不属于醛类,但结构中均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甲酸(H-COOH)从结构看既有-COOH,又有-CHO,故具有酸和醛的双重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源于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复习中要利用好这个法宝,以便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是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类别与官能团”思想最终外显考查的主要形式。复习中要“以反应类型为抓手”,它“包含类别、官能团”知识的内容,同时横向跨度更大,能起到学生自主“整合”提高能力的作用。如:书写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学生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会有些茫然。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形成反应类型与结构的对应关系,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均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在反应类型复习中笔者主要归纳为两点:①某一类有机物不同反应类型复习,例如乙醇不同化学反应的断键规律。②不同类别物质同一反应类型归纳,如水解反应:卤代烃水解、酯类物质水解、糖类水解、油脂水解、蛋白质水解;消去反应:醇类消去、卤代烃消去等。这样可以增强复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反应机理,进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策略2  
梳理知识脉络


除了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用途外,更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有机知识网络(概念图、思维导图)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可视学情而定,对象可大可小。注意“导”“引”之术,注重创设“定向性”、“半定向性”、“开放性”的有效问题,作为知识网络化的“支点”。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理解上下功夫,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出入,应用自如,由此及彼,迁移顺畅。下面是学生作的两幅有机化学的网络图:


经过这样一个自主构建过程,学生不仅熟悉了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还掌握了转化过程的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更理解了转化过程与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的关系。


由个别推导一般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提,又是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针对有机化学的复习,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又要注意统筹分解到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如“乙酸,羧酸”的复习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复习教学设计以乙酸这种常见物质为起点,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这样的复习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教学设计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多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主题,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介入到探究活动中去,在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对复习内容的不断深化。


策略3 
加强实验技能,提升解题能力


在复习有机化学时,要强化有机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复习。对乙烯制法及性质实验,乙醇、乙醛和苯酚的性质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等实验,应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反应仪器、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等进行全面分析并予以掌握。


要能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简单有机实验,从而巩固相关有机实验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同时在实验复习中形成制备、分离提纯、性质等实验“思维模式”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形成一般实验分析的步骤思路,养成在回答实验问题时的一般习惯: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描述——定性、定量结论。培养学生以常模对应比较实验考查题的变式思维能力,提升其及时转换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从近几年浙江高考情况来看,有机实验高考考查变化情况较大,延续性也不一。但从考查内容分析来看,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实验是主导方向。实验技能方面包括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认识、实验装置连接、实验改进型等均有涉及。在复习有机实验时,结合化学实验中一般物质制备、分离、提纯、性质的特点,把握有机实验与无机实验可能存在的异同,进行有机实验复习及有效整合。同时,可以在实验专题复习中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实验室了解常见仪器设备的构造和功能,以及一般常见实验操作的装置连接。这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实验,消除见到陌生改进型实验的恐惧感,提高应试能力均有一定帮助。


策略4 
“问题化”教学及失误诊断


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问题化教学的方式可以改变这种沉闷现象,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章节基本知识的复习中采用将“知识问题化”的方式,教师多问、让学生多说能激发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然后师生“纠正、补充、归纳”,弥补学生认知中存在的不足。这样可以调动复习的积极性,保证有效性。习题教学是高三复习的重头戏,精选习题训练学生,控制数量,讲求质量是主导思想。“习题问题化”可使习题教学更加有效。教师选择具有启发性、代表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有机习题,采用“多问”方式将“多变、多析、多解”训练组织其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讲课时要重视解题的失误诊断,分析到底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还是能力不够,是审题不准还是思维有误。要讲清解题思路和方法,对学生作业中发现错误较多的试题,一定要抓住错误订正、错题再测的工作,提高有机化学复习的实际效果。


       总之,在高中有机化学复习时,应以“有机化学基础”内容为复习核心,将必修内容以常见典型有机化合物纳入到有机物性质复习体系之中。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中的有机化学内容以“情景”、“生活应用”、“工业合成”、“实验制取”等方式整合到各类别典型有机化合物性质、结构、应用知识的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使有机复习体系更加丰满,克服复习“枯燥感”,避免内容“重复感”,节约复习时间,同时对学生在高考中“信息有效提取和整合,问题分析视角多元化”等综合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意义,与新课程“生活化应用,工业化生产结合”的理念接轨。

高考生物:

分三步求解四类选择题



      高考生物科目的选择题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多年来一直是考试的主干题型。了解生物选择题的常见类型,可以帮助考生们掌握答题思路,轻松解题。下面就跟随任布君、方鑫栋两位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2011—2015年高考生物选择题类型梳理


分步求解四类题

答好生物选择题,要先理清解题三步骤,即审题、析题、答题。接下来,笔者将根据常见的四种选择题类型,分别予以阐释。


1
文字信息类 

解题思路:


题例1(2015浙江理综1)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分析:本题设问“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项”,明确艾滋病的致病源是HIV病毒,初步浏览四个选项,确定本题考查的是HIV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免疫预防等相关内容。


  HIV病毒是教材中重点要求掌握的微生物类型。从其生活史的类型考虑,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寄生于人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借助逆转录酶将其遗传物质RNA逆转录成DNA,并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潜伏起来。从传播途径考虑,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体液接触,途径有三条: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从免疫预防考虑,HIV寄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既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患者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相应的免疫功能均会减退。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除增强自身免疫能力外,药物治疗可以考虑切断HIV的生活史,如利用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治疗艾滋病,而预防手段则是切断其传播途径。因此选A。



2
坐标图解类

  坐标图解类分为坐标图和直方图两种。
  坐标图解题思路:

直方图解题思路:


题例2 (2012浙江理综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分析:坐标图中横坐标为生长素浓度,纵坐标为植物乙烯浓度和叶片脱落率。联系题干内容可知,坐标图正是反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联系教材中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乙烯在某些条件下具有对抗生长素的作用,而具体效果可从叶片脱落率体现。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乙烯等激素作用的效果。考查的是对曲线的信息转化能力,明确曲线中特殊点的生物学意义。本题中的特殊点即脱落率曲线中的转折点。转折点前,脱落率逐渐升高;转折点后,脱落率逐渐降低。由坐标曲线的走势可知,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增加逐渐增加,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其对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同;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其对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由曲线趋势可知,生产上可通过增加生长素的浓度来降低该植物的脱落率。综合上述分析,选项D正确。



3
表格分析类

解题思路:


题例3 (2015浙江理综3)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 

B.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 

C.若对完整植株施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不相互对抗的
  

分析:本题题干信息就是一张表格,此表是对一项实验结果的记录,表中列出对某植物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对应的实验处理结果,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实验分析能力。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需要通过单因子实验分析某种处理的影响结果。为分析简便,自上而下处理编号为1、2、3、4、5。分析1和2处理结果,根产生某种物质会促进雌株分化,再比较2和3,则表明该物质即细胞分裂素能促进雌株分化。分析1和4处理结果,叶产生某种物质会促进雄株分化,再比较4和5,则表明该物质即赤霉素促进雄株分化。


教材中描述植物激素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平衡协调的结果。因此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叶片产生的赤霉素含量降低,雄株数量将减少,雌株数量将增多。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该种植物性别分化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据此分析表格中实验内容,联系教材基础知识,得出选项C正确。



4
图示图解类

  解题思路:


题例4 (2015浙江理综6)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分析:本题通过遗传系谱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判断、遗传概率的计算和变异原因的推断。本题考查甲、乙两类遗传,因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可考虑系谱图分成两个遗传系谱,单独研究每种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推断过程应根据各种单基因遗传发病特点,寻找突破口。


甲病突破口:甲病Ⅲ7患者父亲母亲均不患病,则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中给予的信息,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可确定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突破口:乙病Ⅲ1女性患者父母均不患病,可以推断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结合遗传系谱及分析结果,用A、a表示甲病基因,B、b表示乙病基因,则Ⅱ1基因型为BbXAXa,Ⅱ3基因型为BbXAXa,Ⅱ4基因型为bbXAY,Ⅲ5的基因型B_XAX-,与Ⅱ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Ⅱ3和Ⅱ4的后代理论上基因有8种,表现型有6种。若Ⅲ7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基因型应为XaXaY,而其亲本有关的染色体组成为XAXa和XAY,因此最可能是母亲的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异常。故正确选项为D。



        因此,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提高试卷讲评的效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