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敏德坊—我们共同的回忆

 xdcd 2016-04-16
我们是一群江湾路一小62届的学生,六十年前从敏德坊、黄渡路背着小书包走进校门。班主任龚老师(前二排左五)也住在敏德坊,她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1956—1962)。如今互联网又使我们从世界各地聚集一起,共同回忆过去年代的酸甜苦辣,怀念老师,谈论敏德坊周边的变迁…
敏德坊,新式里弄,地处上海市政府划定的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弄堂建于1936年,以联排带小院的三层楼房子为主,红砖墙,红瓦顶,砖木结构。
老照片—鸟瞰虹口四川北路底,左边绿色屋顶是海乐游泳池,后面是海军411医院;右边是复兴中学操场一角;中间横卧的庞大建筑是原日本侵华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简称 “司令部”,后面的红色屋顶建筑群就是敏德坊 。
敏德坊原来的地址是四川北路2208弄,九十年代初,四川北路规划“改道”通往虹口公园,敏德坊前面的马路改为东江湾路,通往虹口足球场,弄堂地址随之改为东江湾路70弄。
敏德坊正门前的东江湾路,车水马龙,交通繁忙,宝山路、同心路、天通庵路在此处交会。
沿街一排二层楼房子,五十年代时,底层店铺有水果店,大饼店,酱油店,食品店、照相馆,煤球店,自行车修理铺等,靠黄渡路转弯角还有个“王国英诊所”。六十年代以后,小店一个个关门歇业了,只有服务站和居委会,那时我们很怀念那些店铺。八十年代开始,店面又兴旺起来,逐渐形成了以服装为主的商业特色,周边商店更是琳琅满目。
门卫室前身曾是个木结构烟纸店,里面的各色小糖果留下我们甜蜜的记忆。那时,小店可是全弄堂的信息中心,传呼电话号码660698家喻户晓 。排队打电话是常事,大家都很自觉,讲话必须语言精炼,更不能聊天。弄堂里常漂来大嗓门阿姨“**号***电话”的呼喊声, 谁家儿女谈朋友,阿姨都清楚,阿姨来叫还有点难为情呢。
弄堂北面墙外有个大花园,隔墙看见日式联排小洋房,弄内有小门与此相通。每年六一儿童节,敏德坊里“六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端着小椅子到大花园里开庆祝会。七十年代,大花园中间挤进了一栋四层楼水泥公房,大煞风景。
弄堂篤底曾经有口水井,每逢星期四弄堂里大扫除,居民们都来打井水,滿井的水用到見底,到第二天井水又滿了。夏天这里更是活动中心。井旁边的人家用井水来冲地面降温,远些的提桶水回家冰西瓜,有的干脆把西瓜丢在井里,网袋拴在井邊的鐵鉤上,傍晚來取,從來沒有人冒領。那時風氣很好,家家後門敞開,出出進進很方便。 傍晚,老人们坐在竹椅子上摇着扇子乘风凉聊天, 小朋友们围在井旁玩逃江山白相,到前后弄堂穿进穿出捉迷藏,还记得井边曾经支起银幕,放过电影呢!
班主任龚老师曾经住在右边房子底楼。记得有次大考后,不知哪个同学发现老师在院子里批卷子,于是几个男同学爬到院墙上,大家围着院墙伸长脖子等消息,考试成绩即刻外传啦! 那时小朋友们在这里进出自如,老师像慈母般关爱每一个学生,童年生活无忧无虑。
回忆小時候的弄堂生活真的很丰富,有段时间教室不够用,学校半日制,上午上学,下午开家庭小组,没有家长督促辅导,五六个同学自觉围在一起做功课,龚老师偶尔会来探访。做完功課后就到弄堂里玩,一起踢皮球,踢毽子,打弹珠,跳绳,跳橡皮筋,'造房子'……。有时候后弄堂冲出一辆儿童开篷车,其結構是一部小腳踏車,不過外部车身和電影中的敞篷吉普車一样。一大群小孩起勁地跟着小吉普瘋跑......
“除四害”运动时,我们结伴爬上三层楼屋顶,拿着破脸盆敲打,不知有没有吓跑麻雀,其实兴奋点是第一次站在屋顶上居高临下、高瞻远瞩。屋顶后面紧贴敏德坊的高楼是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建起的,居民们的呼吁无法阻挡。
敏德坊里面朝东有三条支弄,通往黄渡路,正对着“司令部”;朝西有四条支弄,通往东江湾路,正对着轨道交通3号线,也称轻轨。
轻轨下方,曾经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从轻轨下看敏德坊西侧面外景。
有位同学的家门正对着天通庵火车站,摘录她写的回忆:青磚紅瓦的火車站高出路面幾步台階,面積連起來有兩個教室那麼大,左邊是售票處,右邊是候車室,通過右邊的門剪完票走到月台上車。下車的乘客從站台邊另一扇木欄門出來,也有幾步石階的。那時的火車篤篤定定地跑,我們一聽到由遠而近的召喚聲'喔~',就打開前門沖出去,那時馬路上的车也少,奔到對馬路只需兩秒鐘,等我們爬上木柵欄,火車剛'酷癡酷癡'地微微喘着氣進站,客上客下幾分鐘,穿着鐵路制服的工作人員口含哨子一吹,同時揚一揚手中小紅旗,火車聽話地回一聲:'喔…'又'酷癡酷癡'地開走了。我們還戀戀不捨地趴在木柵欄上,剪票員過來把剪完票的票頭遞給我們,我把這些票頭收集在一只鉛筆盒子里,這是我和小火車站之间的紀念品。
此处曾经有个小小的“天通庵火车站”,却很有纪念意义。
敏德坊东面,隔着黄渡路,就是曾经的日本侵华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无比,远而观之如横卧海上的航空母舰,顶端还有了望塔与旗杆,可见当时日本侵略者之狂妄。淞沪战役时国军用重炮未拿下。现列入国家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历史照片:侵华日军铁甲车开出司令部。电影“战上海”曾在此处拍摄。记忆中,司令部整座房子沿马路曾筑有一人多高的工事,那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大约在六七十年代拆除了。司令部属部队管辖,我们感觉很神秘的,个别调皮的男生还进去看过电影,据说只能在大院,房子里是不能进去的。
这是司令部的前身,建于1924年。128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军事势力不断扩张,1935年又在原址重建更加厚重的司令部。敏德坊也在同一时期相继建成。当时这一带集居日本人,敏德坊对面的教会医院也成为日军医院,现为海军411医院,小时候我们看到的弄堂对面两层病房楼等都踪影全无。抗战胜利后,国民陆续入住,敏德坊房屋内留有日本人使用过的榻榻米、泡澡深桶等,信谊药厂也购入一些住宅,小朋友中信谊子弟有好几位。
现今的'司令部”,某部队驻地,建筑物已加层涂色,马路对面海乐游泳池原址竖起了繁华的商厦。
原日本侵华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海乐游泳池外景(日本旅游明信片)海乐游泳池,1906年由工部局建造,是上海首个公共泳池,曾被日本海军陆战队占用,解放后由海军部队接管,也曾对社会开放。八十年代拆除。
目前尚未找到海乐游泳池的全景照片。一位敏德坊老居民根据图片及回忆画了一幅钢笔淡彩画《海乐游泳池》,发表在“老民工_新浪博客'。中学时代他曾经是虹口区青少体校游泳队的成员,在海乐游泳池参加过训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小朋友们对游泳池有好奇,经常爬上八角亭边上的围墙,往高高的窗户里瞧一瞧…
1922年,工部局投资在虹口公园的西北角又建了一个更大的露天游泳池(open—air swimming pool),这就是虹口游泳池。 敏德坊的小朋友们常来这里学游泳戏水。
这所上海市重点中学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复兴”含“复兮旦兮,兴我中华”之意,现高中部移址江湾。敏德坊有很多居民是复兴校友。小学毕业后,班上有十位同学考取了复兴中学,一时在江湾路一小传为佳话。
江湾路一小就在复兴中学北面,中间隔着“解放军大操场”。小学校园里绿树成荫,校舍都是平房。照片中围墙门的位置曾是小学入口处,仿佛看到老校工的身影,他从传达室匆匆走向高挂着的铜铃,拉动绳子,当,当当…上课了!快下课时,偷眼看到窗外老校工身影晃过,兴奋不已,马上又可以白相啦!七十年代平房拆除,建起教学楼—鲁迅中学,现为商品住宅区。
多么熟悉的黄渡路,连接着敏德坊与江湾路一小,当年我们三五成群,蹦蹦跳跳走在这条小路上,龚老师经常陪伴着我们去学校。
黄渡路上的亚细亚里,李白烈士“永不消失的电波”就是从这里面发出来的。
黄渡路口,亚细亚里旁边,现嘉蘭大厦原址,我们称之为“大房子”,有同学在里面上过幼儿园,大跃进时还开起了里弄加工厂、民办小学等。
黄渡路口另一栋洋房,现天鹅宾馆原址。这房子属于部队管辖,围墙里面咋样的不很清楚。从照片上看,这洋房与对面的大房子建筑风格相似,应该是姐妹楼。
走出黄渡路,对面就是虹口公园。这座英国式公园有一百多年历史了,1905年在一个靶子场基础上初建的。五十年代鲁迅墓迁于此,建起鲁迅纪念馆,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我们习惯叫老名字,江湾路一小就在虹口公园旁边。
当年我们在儿童乐园玩得满头大汗时,就到此处来畅饮沙滤水。
虹口公园建造初期,以运动场和草坪为主。上世纪初,曾在这里举行过远东运动会,后来逐渐建造了各类球场以及虹口游泳池,解放后又建造了虹口体育场。虹口是中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啊!记忆中,体育场除了正面中间有一小段称做“司令台”的看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它都是透空的木结构看台。调皮的孩子常钻进体育场,在木看台跳上跳下乐此不疲。
1998年在体育场原址重建虹口足球场,这是中国第一座标准化的专业足球场。上海人的印象中,虹口是与足球相连的。
足球场对面,近年建成的龙之梦商厦,与轨道3号线8号线相通。
1路有轨电车,曾经是敏德坊居民出行的主要公交,我们对它情有独钟啊!当当当,电车开到四川路桥邮电大楼、外滩、南京路、直到静安寺。记得先前终点站在复兴中学,后来延伸到虹口公园,铁轨围绕马路中心绿地一圈,文革后期拆除了。近年为追寻往日情调,有轨电车复出的呼声不断,兴许四川北路上又将重现此人文景观!
二三十年代的1路电车终点站,旁边是北川公寓,优秀历史建筑,对面是复兴中学原址。当时这一带公园学校医院已经一应齐全,电车直达南京路,是宜居好地段呀!鲁迅先生曾在北川公寓居住(1930至1933年),以后又移居山阴路大陆新村。
第四人民医院的前身福民医院, 坐落在四川北路多伦路口,日本顿宫寬先生创建于1921年。当时住在附近的鲁迅先生常来此看病,其妻许广平在这里生下儿子周海婴。
四川北路山阴路口,照片左侧新华书店的旧址就是鲁迅先生常去的内山书店,在我们青少年时代,这里是“读者书店”。
复兴中学旁的甜爱路,被誉为上海最浪漫的道路。
多伦路口,西班牙、伊斯兰风格建筑,原孔祥熙在上海占有的寓所之一,俗称孔公馆,优秀历史建筑。
多伦路鸿德堂,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作的基督教堂,列入国家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幽静的溧阳路,老洋房风貌。
虹口公园对面的老洋房风韵依旧。
同学们相约来的到虹口公园,谈论敏德坊周边的变迁,回忆难忘的童年生活。
六十年老同学深深的情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