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会穴

 负鹏载舟 2016-04-16

交会穴

_中医药_中国医药网
    交会穴是指位于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经气相交会合之处的穴法,简称“会”。早在《内经《中已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述,如《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针灸甲乙经》较为全面地记载了全身交会穴94。以后《素问》王冰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奇经八脉考》等书又有所补充。其中认识比较一致的,头部交会穴39穴,胸腹部交会穴33穴,背部交会穴17穴,四肢部交会穴9穴,计有98穴。

    四肢部各穴,除三阴交指明是交会之外,其他称“郄”、“所生”、“别属”等,实际上与交会意义不同。 

    经脉“根”于四肢,“结”于头身,所以交会穴大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89穴)。交会经脉数最多(7条)的大椎穴,也位于背部。头部腧穴邻近五官七窍而通于脑,各经交会穴最为集中(39穴)。从交会穴的联系方面来看,阴经多与阴经交会,阳经多与阳经交会;而阴经又通于任脉,阳经又通于督脉。因而说,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此外,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都交会于十四经中,它们没有本经脉的专属腧穴,其所属腧穴皆为交会穴。计冲脉14穴,带脉3穴,阴维脉8穴,阳维脉15穴,阴跷脉3穴,阳跷脉12穴。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皆不别行,很少与它经交会,所以交会穴不多,仅手太阴和手厥阴在胸部各有一穴分别与足太阴、足少阳交会。足三阴除在小腿内侧部三阴交处交会外,多与任脉在腹部交会,足厥阴还在头顶部与督脉交会(百会)。手三阳经多在头部与足三阳和督脉交会,在腹部与任脉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路线长,别行多,所以交会穴颇多。 

    经脉交会,说明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穴同属数经。结合到腧穴主治方面来看,则可解释腧穴治疗作用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如:下腹部的关元、中极,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泌尿、生殖方面的病症。下肢足三阴经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这方面的病症,就是由于它们与任脉有交会关系。下肢的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主治脾、肾、肝三经的病症,这又可说明足三阴经穴在治疗作用上存在着一致性。从经脉在躯干部的不同走向和交会,还可分析各经脉在功能和穴位治疗作用上的不同特点。如:足太阴脾经交会于下脘(任脉)、日月(胆经)、期门(肝经)、中府(肺经),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脾胃,小腹及胸胁部病症;足少阴肾经交会于长强并上达廉泉,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肾、膀胱、腰脊、肺、喉部病症;足厥阴肝经交会于曲骨、冲门、府舍及上达头顶,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肝胆、阴部、胁肋及头部病症。
 
 
 
 
 
交会穴

_百度百科

经穴分类名。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出《针灸甲乙经》。这类穴位大多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使脉气互通,故交叉穴的治疗作用较广,为临床所常选用,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能治疗脾经、肝经和肾经的病证。
中文名交会穴外文名jiaohuixue来    源经穴分类名出    处出《针灸甲乙经》
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
公孙冲脉胃心胸,
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
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 指的就是 奇经八脉;
八脉交会穴 就是以上八个穴位:公孙穴、内关穴、临泣穴、外关穴、后溪穴、申脉穴、列缺穴、照海穴。
 
 
 
 
 
八脉交会穴
_百度百科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名八脉交会穴又    称窦氏八穴类    属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    处《针经指南》

目录
1主要内容
2相关歌诀
3基本分类
 

八脉交会穴主要内容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八脉交会穴相关歌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八脉交会穴基本分类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阳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