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在悟 悟在人生

 闻古博今 2016-04-16

泰戈尔说“使鹅卵石至臻至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同样,使人生曼妙别致的,不是他人的修饰,而是书香的滋养丰润。“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以书香滋养人生,结合人生来读书,在书中悟情、悟理、悟趣,别有一番天地。

关于读书的精辟论断有很多,“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然而,不论秉持何种读书观,倘若只止步于浏览速读,满足于阅读数量,也就谈不上体悟文字真谛、采撷智慧精华、充盈妙丽人生了。“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终归来讲还是慢功细活,不是一日之功,书中的道理,有些看似简单,但要想真正悟懂、悟通、悟透,往往需要终生去体味,去感悟,去践行。

一本好书,看完之后,你可能深受启发,茅塞顿开;但也许你因书中的描述形成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感悟,从而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阅读是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延续,它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有好的书籍相伴,才会有好的态度相生、好的思考相随,才能拣到“纯净的宝石”。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不管以后人生坐标如何切换,周围环境如何复杂,坚持在读中悟,通过阅读滋养人生、涵养心态、益智增德,为个人成长补钙充电,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定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德无杂质,行不乱章,做人气定神闲、处事游刃有余,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有价值的人。

学会“反刍”,在回味中感悟。读有所悟才会有所得、有所成,然而悟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要想“大彻大悟”,还要学会“反刍”,像“老牛吃草”一样。“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要慢,讲究反复读,有空的时候,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在成长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书中营养就可以真正融入进骨子里,悟出的成果就可以真正运用到做人干事上,得其精要。

保持定力。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那人们为什么还是不愿阅读呢,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中,在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下,人们失去了一种安静阅读的定力,“有书无心”。古人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读书正是如此,要想在读书中刻录精神长相,悟出人生真谛,实现人生追求,窥见非常之观,需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向往,一种工作方式,摒弃心浮气躁,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以闪转腾挪的挤劲,心无旁骛的钻劲,愚公移山的笨劲,锲而不舍的韧劲,慢慢读,细细品,深深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更上一个阶梯,精神提升一个层次,真正学有所悟,悟有所得,以巩固立身之本、夯实从政之基,成为人生赢家。

注重心灵感悟。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著名评论家雷达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书是心灵的香水,是生命的“雕刻刀”,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人一生中无论何业、无论老少、无论寒暑、无论何时都宜读书。但现在有的人却把读书当作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工具,只满足于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还有的读书忽冷忽热、一曝十寒,“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看见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书就“爱不释手”,但之后就束之高阁,终无所获。有阅读人不倒,有阅读人不老,阅读让人精神丰盈、人格充实,在各种思潮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细读深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可或缺。摒弃目的性、功利性,阳光下,放一张安静的书桌,细细品味书中的喜怒哀乐,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心善良、审美情韵,从中获得涤荡尘埃、洁净心灵的力量,获得智慧启发,悟出道理,并将道理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到从政行为中,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书本是“甜”的,有一颗惜时好学的心,无人不可读书。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点化我们、激励我们,培育我们、成就我们,结合人生去读书,在读书中心有所悟,在有所悟中“心境如花”,遇到更好的自己,走向更明媚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和县委组织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