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两个男建筑师将植物“玩坏”后,会……

 Mix杨林 2016-04-17
前言

前言: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大厦里,行色匆匆,这是很多都市人的生活常态,忘了人其实和植物一样也是生活在自然中,有着对神奇大自然向往的本能。

当这种冰冷的建筑却隔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感知关系时,建筑师孙大勇和他的搭档Chris Precht,一直试图将植物作为建筑的材质,让人真正感知自然的魅力,感知自身的存在。这两位80后年轻建筑师让设计和植物邂逅后,他们设计的酒店、装置、咖啡厅……瞬间变得盎然生机。


游走米兰的感性盒子

项目类型 :公共装置、景观设计

项目地点:米兰

设计时间 : 2016

设计之都米兰在这个夏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设计盛会——米兰家具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汇集于此,分享着对设计的热情和快乐。今年的展览中明显的感受到了中国设计力量的蓬勃崛起。既有老炮们的集团军作战,也有年轻人的游击式布局。充分的展示了中国设计的能力与能量。

由京东集团和欧洲设计中心联合中意20名设计师组织策划的“Walking Box”项目就位于Via Tortona37。由中意设计师联合打造的10个游走的盒子散落在高大上的创意园区中。期待着人们的参观和互动。其中不乏十分熟悉的面孔。80后新锐设计师penda创始合伙人孙大勇的作品就令人十分好奇。

这件作品是由中国设计师孙大勇和意大利设计师Giuliano Andrea Dell'Uva合作完成的。在三米乘三米的盒子中对角线摆放着一个Penda标志性的绿色格架,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格架上的植物是我们听说但不常见的含羞草,参观的人们用手触碰植物时,含羞草的的叶片会自动的张合。瞬间点燃了小伙伴的好奇心。


像素景观 一个灵活的展示和售卖景观装置

项目类型 :公共装置、景观设计

项目位置 :中国北京

设计时间 :2015 / 2016

项目规模 :200㎡

这是建筑师孙大勇和搭档受邀为“爪蛙”品牌设计一家针对新兴的手机游戏和衍生品的临时商店。因为店铺的售卖产品琳琅满目,对于展位的布置与摆放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设计师采用灵活性和可变性的设计的原则来应对这一个微观的数码世界。今天的世界都是通过像素化呈现在画面上的。槃达建筑通过一个标准的木盒像素单元的多功能组合与复制,创造出一个灵活的展示和售卖的景观装置——“像素景观”。像素木盒中除了展示手机和衍生的数码产品外,还融入了丰富的绿植景观,既可以缓解信号的辐射同时也创造了一处虚拟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空间。场所中的手游互动区也更增加了二者的粘性。


总计2000个木盒通过简易的方式灵活组装拼接,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的店铺尺寸和功能的需要。因为第一家店铺落户于天津大悦城内,将仅仅作为六个月的临时展示存在,稍后爪蛙店会在北京及全国开更多家连锁,所以全部的像素木盒都可以拆卸、搬运并重新搭建使用。实现一种经济、生态、节约的绿色设计理念。






“与鸟为伴”——AIM 野奢传奇帐篷酒店竞赛方案

项目类型 :酒店建筑设计

针对帐篷酒店竞赛方案,基于三个核心理念:第一,一个生态可持续的项目。

设计选用当地的自然材料——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竹子的速生性也使其成为一种价廉、环保的高性能建筑材料。设计的焦点在于建筑如何与基地连接但又不破坏基地,同时也不破坏材料本身。保证帐篷酒店在一个地方拆除后,不会给基地留下任何痕迹,另外还可以利用所有材料在其它位置重复建造。


第二,灵活性结构。帐篷酒店结构灵感来源于印第安土著帐篷结构,原始帐篷对基地和材料都没有任何破坏,因为帐篷的结构是由绳索联系起来的。所以帐篷非常易于建造、拆除和搬运,是一个真正自由系统。

对于鸟居的结构系统,首先利用两根倾斜的竹子架起横梁,这样保证结构可以在竖向上延展。当层高和跨度加大时,结构可以加倍叠加起来增加强度。然后用绳子把竹子绑扎起来,不需要一颗螺丝,竹子结构维持原始的状态,可以被多次循环利用。同样的连接方式可以在多个纬度上延长,同样的节点保证整个结构系统的统一和稳定。横向的楼板系统连接起所有横梁,创造了供人们使用的空间。轴网的宽度4.7米,高度4米。结构的底层被架高起来,使结构可以在任何地形基础上搭建。在由竹子通过交叉搭接而构建的三角形结构基础上,我们创造了三角形的居住单元可以组装到主体结构上。居住单元分为不同的规格:独立居住单元、家庭居住单元、公共功能单元如酒店大堂和餐厅、还有独立的淋浴间和卫生间。我们并不想在基地上生硬地插入一个建筑,而是希望在帐篷结构落成后,自然的植物可以在结构上生长,最后使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个整体。



第三、舒适而独特的体验,是希望为旅客创造一次独特的体验。当人们远离城市喧嚣而来到大自然的山林中徒步旅行时,被参天的大树包围。当我们还都是孩童时,我们对环境的体验总是不同的,我们总是喜欢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接触自然,喜欢爬到树顶去享受那独特的视角和一个人静静的思考。所以在我们的鸟居中,人们可以找回童年的那个最单纯的梦想。使得一次旅行成为一次追忆童年的体验,像鸟一样在露台上看夕阳西下……这种感受让我们忘掉城市的喧嚣,而身心并置的投入自然的怀抱,这也是我们的建筑理想——人、建筑和自然三者有机共生为一个整体。

“节节攀升”生态未来建筑实验装置

项目类型  建筑设计研究

项目展示位置 北京 751 火车头广场

设计时间  2014-2015

项目规模 49 ㎡

在当前不计后果的城市规划、环境污染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建筑领域更迫切和有责任去重新思考设计进程和可持续材料的应用。在亚洲及中国南部以竹子为建筑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设计师在过去的一年里,针对竹子结构研发了一套空间结构体系。通过竹子与智能的施工方式相结合,使其具有更广的社会应用价值。

竹子以每天生长135厘米的生长速度快过其它任何自然建筑材料,并具备优良的结构性能。孙大勇和Chris的设计通过巧妙和创新的利用竹子来创建一个模块建筑结构,根据建筑尺度与荷载的不同,竹子的结构单元可以增加或者减少。从而使之可以根据功能和场地的不同进行多方向延展,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实验建筑的选址紧邻竹子产地,我们在城市周边种植竹子作为开发基地。鉴于竹子具备很快的生长速度,竹子将在短期内便可用于建筑。

每砍伐一根竹子用于建筑,将有两棵竹子替代它被种植于竹林,以此来保证建筑竹材的长期需求,并在开发区周边创建一个美丽的竹林。所以开发利用竹子作为新型的生态建筑材料具有着长远的生态价值和市场前景。“一栋真正的生态建筑应该是对环境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和破坏的,同时建筑与环境能够和谐共生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经济、工业和社会三者高效统一并且真正实现零浪费的新型建造生态链条。这是一场从“源点回归源点”的生态运动,是针对今天的城市的一次宣言和挑战。

“节节攀升”生态未来建筑实验装置是孙大勇和Chris团队在2015年北京设计周期间组建一个由四个模块结合的小建筑,在此可主持演讲、讨论、展览,同时也作为一个城市花园存在。本结构从小到应急避难所、村庄住宅、垂直种植、桥梁或城市结构,全部是竹子材料,我们希望能探索竹子生态建筑在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空间中发展的可能性,建造一个生态可持续的建筑系统。

△“节节攀升”生态未来建筑实验装置未来演绎的设想


HOME CAF鸿咖啡

项目类型    室内设计

项目位置    中国河北涿州

设计时间    2014

项目规模    250,00㎡

咖啡馆内部由建筑钢筋搭建起来的栅格结构分隔内部空间,同时在栅格中融入盆栽、书柜及灯饰等多种功能,营造了一处温室花园的氛围。在这里品尝一个下午茶,不仅舒缓了都市的紧张节奏,同时也获得了回归田园的生活体验。

通常建筑用的钢筋被转换为室内的分隔材料。

钢筋通常隐藏于建筑结构墙体中不被人所见,然而在重新涂成黑色并交叉搭建成网格系统后在鸿咖啡里却成为室内的焦点。使家具结构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个整体。塑造了空间整体性同时也让有限的空间变得更加深邃。

模块化的系统提高了咖啡馆灵活性。

基于模数化的钢筋框架成为空间的主要分隔结构构架。单元化定制的木盒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构架上可以放置深度不一的书架、绿植及灯饰。这个结构为空间提供充分的灵活性,来适应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结构和举办不同的活动的功能需要。

绿植让咖啡馆成为了一处室内氧吧

构架里种植了丰富的绿色植物来营造一个田园的氛围,其中的植物选择如吊兰、绿萝和剑蕨等都易打理、同时带有空气净化功能,还有一些箱子里种植了调味用的香草。这些植物与新鲜调制的咖啡一起为鸿咖啡创造香气芬芳的舒适环境。粗糙的混凝土墙面、皮制的沙发和木质桌椅还有新鲜调制的咖啡为顾客带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官体验,使鸿咖啡成为城市中的一片小绿洲,不仅能吸引顾客前来品尝咖啡,并能在舒适健康的环境中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

咖啡馆随着植物的生长带给常客们持续变化的视觉享受

攀岩类的植物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沿着钢筋构架生长,逐渐地覆盖部分钢筋并成为咖啡馆里又一焦点。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界限打破,客人每次惠顾都会拥有新的感受,并留下新的回忆。室内的环境中同样可以体味四季的变换。咖啡馆记录着来到这里的人们生活中的点滴,同时也成为人们生命中一部分。

PENDA(槃达建筑)创始合伙人

孙大勇& Chris Precht(克里斯 · 普)

孙大勇


2012年与合伙人Chris Precht 共同创立了Penda 设计工作室。200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于Graft北京办公室和柏林办公室。2010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研究生。2012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2届优秀研究生毕业设计一等奖。同时受邀赴意大利参加德国AIT杂志举办的国际青年设计师创作交流活动。毕业后就职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3年底至今,与合伙人ChrisPrecht共同创立槃达建筑,开始进行创作实践。2015年,被金堂奖评选为“年度新锐设计师”。

 Chris Precht(克里斯 · 普)


2010 年独立创建了 Prechteck 设计品牌,2012 年与合伙人孙大勇共同创立了槃达建筑事务所。克里斯·普赢得过建筑和设计领域众多国际设计奖项,包括Isover 摩天楼竞赛第一名,曼哈顿高层概念设计竞赛第一名和Tile-Award 2013 年竞赛第一名。克里斯 · 普的设计作品被多家国际著名的建筑及设计杂志关注,包括Frame, Mark, Dezeen 和Archdaily,并被杂志推举为2013 最值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克里斯 ·普毕业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在校期间作为Patrik Schumacher(扎哈事务所合伙人)的实验建筑教学助理。2013 年获得维也纳科技大学建筑硕士毕业。作品曾参加了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1 年参加了萨尔茨堡的“建筑情感”国际交流作品展,和因斯布鲁克“Best of 2009”优秀学生作品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