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陰符經》

 墨君浮生 2016-04-17
陰符經
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黄帝陰符經》或《軒轅黄帝陰符經》,也稱《黄帝天機經》,總共隻有300多字,舊題黄帝撰,當爲假托。其作者與成書年代,曆來學者看法不一。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今中國河南省境内的洛陽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唐代蹇昌仁根據《黄帝間玄女兵法》、《玄女法》寫有《陰符經事蹟》,說“……西王母再遣九天玄女授帝祕訣一十九條,《陰符經》三百餘言。至於金丹玉篆之文,寶符飛崖之術,入火履水之法無不備焉。”朱熹在《陰符經考異序》中說:“伊川程子(即程頤)曰:‘《陰符經》何時書,非商未即周未。邵子(邵雍)曰:‘《陰符經》,七國時(即戰國時代)書也。’”明代呂坤曾經說:“《陰符經》…其言洞察精微,極天人之蘊奧,黄帝得之以禦世,老氏得之以養生,兵家釋之以制理,術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横家得之以股掌人群,低昂時變。”他又說:“自有《陰符經》以來,注者不啻百家,要不出三見:曰儒、曰道、曰撣(佛也),倚其一,則三見皆邊也。夫玄金在熔,萬物可鑄;謂稱鎚是鐵則可,謂鐵是稱鎚則不可。是書也,譬之江河之水,惟人所挹;其捐也,惟人所用。”梁啟超說:《陰符經》“置之戰國之未,與《易·系辭》、《老子》同時可耳,蓋其思想與二書相近也。”今人餘嘉錫認爲是 楊羲許謐所作;今人王明認爲成書年代的上限爲公元531年之後,下限爲唐初,作者大抵是北朝一位久經世變的隱者。

  原經本意,大抵言天地陰陽運行變化,與人事之間有相生相盜之辯證關係。聖人當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機,使行爲擧動皆合乎天道,不違自然,則治國養生皆得其宜,可以長久矣。曆代道流儒士,多因此經言簡意賅,深有理致而重視之,往往與老莊之書並列。此經注解甚多,各家注文或以《陰符經》爲兵家權謀之書,或解以道家之說,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釋經,文人學者則以儒家性理之說注解。皆各隨己意,未必合於經旨。

名稱解析

起居郎臣諸遂良奉敕書
起居郎臣諸遂良奉敕書
  《陰符經》之名根據陶宏景給《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作注說:“陰符者,私志於内,物應於外,若合符契,故曰陰符。”唐朝李荃《黄帝陰符經疏》稱:陰者 暗也,符者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稱陰符。東晉王菱之曾書寫《陰符經》,並爲之石刻。貞觀六年(632年),褚遂良奉敕書寫《陰符經》五十卷,以草書撰成,自題爲,“起居郎臣諸遂良奉敕書”。永徽五年(654年),褚遂良又奉旨書一百二十本,這次以小楷撰成。

  《陰符經》之名,據李筌任照一在《陰符經》的注解中也認 爲:明天道與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謂之陰符。蓋皆謂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 道。這是此書所闡述的中心思想。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黄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爲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爲自然規律,人心則顺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後,闡明人後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鍊自身。

  《陰符經》本無章次,李筌本將其分爲《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人演法章》 《強兵戰勝演術章》三章。上章主要講天道陰陽之理,讓人握其機宜,修身鍊行以成聖 人。強調“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按自然規律處理人事。又把傳統的五行說成“五贼”, 突出了五行相克的一面,指出“五贼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進 一步證明按天道行事的必要性。中章主要說明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存在相“盜”的關係, 隻有三盜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所謂“盜”指竊取,人依靠竊取萬物以資身, 必須知其機宜,合乎自然之理,才能安身立命。下章從用兵之道說起,批評“愚人以天 地文理聖”,讚賞“我以時物文理哲”,最終仍歸結到顺應天道,隨時應物,天人合一。 《陰符經》具有比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首先,它比較充分地說明天道(即自然之 道)的客觀性。指出天道“無恩”(即“無情”),必定要按自身的規律發展,人的意 志無法加以改變。因而強調人在天道面前,隻能“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即隻能認識 它、掌握它,而不能違背它。指出:“天人合發,萬變定基。”即人的認識和行動必須 與之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發揮人的主觀能 動作用的重要性,說:“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即在認識自然之道的基 礎上,學會掌握、駕馭它的本領。又說:“五贼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 乎身。”這雖然過於誇大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鼓勵人們努力去掌握、駕馭自然規律 的精神卻是可取的。此外,又以較大篇幅,論述相生相克的道理,強調隻有相克才能相 生。這些思想,不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此書對後世道教有很大的影響。大約在唐宋以後,一般道教内、外丹家,皆將它和 《老子》一起看作鍊丹之祖經,用它的思想指導丹術修鍊。它對社會的影響也較大,許 多儒家學者皆爲之作注,注家之多,除《老子》外,道教書中隻有《周易參同契》才能 與之相比。唐以後,各家注代有所出。宋《通志·藝文略》即著錄各家注三十九部,五 十四卷。今《正統道藏》留存注本二十餘種,其中李筌注有較大影響。不過據劉師培考 證,題名李筌的《黄帝陰符經疏》,隻有注文的作者是李筌,而“疏”則不是。

注序


  陰符經三百餘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濛,演造化之祕,闡性命之幽,爲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唐陸龜蒙謂黄帝所著,宋陳淵謂黄帝受於廣成子,朱文公亦謂黄帝著,邵堯夫謂戰國時書,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各述所知,究無定見。以予論之,世皆傳爲黄帝陰符經,丹經子書,俱謂陰符經系黄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黄帝,興於唐虞夏商,或者黄帝撰作,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後世成真仙侶,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就其世傳之說,丹經之載,謂黄帝著之,亦無不可,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紊亂聖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爲馬,大失真經妙旨。予於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於南台深處,取諸家注本,校正字句,細心斟酌,略釋數語,述其大意,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叙於自在窩中

原文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贼,見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富國安民演章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埋。動其機,萬物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愚,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顺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相關閱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