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探微]阴符经的翻译与理解

 古今中外集成 2013-08-28
  阴符经据说为黄帝所传。历代注解有:伊尹 太公望 范蠡 鬼谷子 诸葛亮 张良 李筌    这些注者都是享配阴德,辅佐帝王之才。如此多隆望之人来注释此书,绝无仅有。
    阴符经的思想极其古奥,可以说不懂天象地理人事,不懂阴阳八卦五行,要搞懂此文是不可能之事。
    以鄙人之浅陋而说阴符经,实则强而为之。本意在为当今之人介绍一种看待战争、政治、道德的“另类思想”。这种思想曾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首先,我题解阴符经这三字,阴有暗之意,也就是人治与天道暗符为真为正为圣。
  另外强调一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仅存在于儒家、道家连兵家、纵横家中都可以找到、
    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翻译:能察见天道,并执行天道之法则,就能远离毁败,达到尽善尽美。天有五贼,能察见五贼,并顺五贼而行者,必定昌隆。
  
    太公望曰:五贼者,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 其五贼神。
    
  ①贼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
  这三个字有命生消生味之因由关系。
  太公说:圣人所称道的五贼,就是天下人所说的五德。因此至道淡然,胎息无味。成为神仙的方法多种,要点在于抱一守中,治理国家的方法多种,但要点在于清净自化。用兵的方法多种,但是要点在于奇正权谋。这些奥妙,卷之藏于心,隐于神,等施行出来,则弥散于天,网络于地,宇宙瞬息变化,万物的枯荣可反映到人身上。黄帝得五贼,先固三宫(三宫乃道家修道的专业词汇),后治万国,鼎成而驾龙上升于天。
  老砍論:命――消――味。?
  这个消字,就是消长之消,若从生命角度来说,就是生死。得贼命可以长生不死,长生不死的定义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保留俗人欲望杂念的同时还保留那具皮囊。物质有生必有灭,这是佛也改变不了的。
  读古代经典,要从表面字意中寻得它们的隐喻,否则读一万年也不明白说什么。
  天下人耽于五味(这里五味是双关语,既表示食物之五味,也表示心灵之五味,比如贪欲等。人沉湎于五味,意味着从出生那天就开始等死。
  所以,得命者,生者掌控五味, 失命者,死者,被五味掌控。
   
  ②太公望曰: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这三个字有物生急生利之因由关系
    老砍論:物-----急----利,这三个字就把握了经济的本质。
  所以,得物者,成者,能把握形式之急缓,但是运用、表现出来的时候,天下人见到的只是利益。失物者,败者,被利益所驱使,看不到事物形式之急缓,为利疲于奔命。劳而无物。
  
    ③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
  这三个字有时生信生反之因由关系
    老砍论::时---信---反,这三个字又揭示了革命的规律:待天地反覆地时机,依靠信念来颠覆国家社会。
  用现代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历史哲学。大凡改朝换代之时,革命者都会借天地之反覆,提出一种革命观点,通过这种革命观点,去策动人民推 翻既有之社会状态。
  所以,得时者,成者,能把握时代之信念,但是运用、表现出来的时候,天下人见到的只是反抗。失物者,败者,被反抗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时代之趋势。不明了时代之信念。
  这是历史哲学之论,若从微小事件来考察“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
  则可理解为所谓时机,就是取得共同信任,在共同信任基础上,改变当前局面之时。
  
  ④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
    老砍论:功----恩----怨,这三个字有功生恩生怨之因由关系。万民暴怨,也就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到来,功成则民曰:泽恩于帝王将相。
  所以,得功者,成者,都是平定天下之怨恨,自然天下人报之以恩德。
  这是历史哲学之论,若从微小事件来考察“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准确与否,可以这样理解: 有功于别人,或者一个团体,那是因为此人解决了
  别人或者一个团体面临的不平。如此,则别人或者一个团体必然以为此人
  有恩于他(团体),从而推功于此人。
  故此,从《阴符经》思想角度来看,天下所谓功者,都是平别人之怨得别人之恩的结果
  
  ⑤贼神以一验,天下用之以大小。
  这三个字有神生验 生大小发生之事件 的因由关系
    老砍论::神非上帝之神,是冥冥运行的客观规律。此规律的显验有大有小,象文章后面所写的天发杀机就算神之大验。
    天人感应之说在董仲舒思想里边有强调。其实这种思想不是他一人发现的,而是有传统渊源。此种渊源也出现在阴符经。过去马毛唯物主义者耻之,但他们并没有很有力的理论来证伪天人感应,只是很无力地从政治角度给予批判。
    太公强调五贼见昌必须以一贯之。
    一在老子中之重要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天无一清,将恐裂),地得一以宁(地无以宁,将恐发),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谷得一以盈(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王侯无以贞,将恐蹶)
    可以想见,春秋诸子思想其实滥觞于周前文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试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矛盾辨证之中得统一。负-----抱----和
    
    鬼谷子曰:天之五贼,莫若贼神,此大而彼小,以小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沉于人乎!
    老砍论:明贼神为贵,贼神验用时大时小,非圣贤者不能察之。察神者能以小取大。
    天地无心,道冥冥乎运行其上,独立不会改变,周行不知道开始。,故无神无不神。
    《坛经》云: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
    天地无心,而人有心,人心关照天地,故神沉于人。
    李筌曰:昔者黄帝得贼命之机,修成道体而登仙,殷周得贼神之验,用人少的武装打败了势众的商朝。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我解释:五贼这样的规律承合天道由心所生。
    如果说天有常性,那也是人从天认识到的常性。人心,要随天机触发,把握天道借事功来安定万民
    太公望说:圣人说的五贼其实就是天下人所称道的五德。
    我分析:为何圣人说五贼而天下人说五德?因为贼为阴为暗,德为阳为明。圣人阴行五德故为圣,天下人阳违五德故为民
    人都是吃五味生长,也是吃五味死亡,并没有人因此生气,认为这不正常。
    如果打个比喻,我们的心灵生长也依赖着另一种“五味”
    而圣人知道“五味”即五毒,人被其长期熏腐,直到灭亡乐且不改。故圣人只好阴行其德,所以说叫五贼。用佛家的例子来说,就是成佛的道理,轮回的因果都和普通人说了,可偏偏人还是色性贪欲不改,并反说佛是胡说八道。
    故圣人把一种道理用两个名称表达。并以阴贼表行道之人寡。
    太公曰:治理国家的方法由很多种,旨要在于清静自化。用兵的方法有很多,旨要在于奇正权谋。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太公曰:杀人过万,大风暴起。
    诸葛亮曰:楚杀汉兵数万,大风杳冥尽晦,若有天地翻覆。
    张良曰:执一信而万信生,故为万变定基
     李筌曰:大荒大乱,兵水旱蝗是天杀之机也,汉高祖本来是个小小的亭长,魏武帝也曾经做过乞丐,他们并不是生来为王者,只不过承天杀之机,起而称帝。君子 在野,小人在位,权臣擅威,百姓人心惶惶,这些是人发杀机的迹象,成汤放逐暴君桀,周武王讨伐纣王,项籍斩杀羸婴,魏武帝废黜刘阿斗,是乘人杀之机,覆贵 为贱,反贱为贵,就象天地翻覆。天人之机必须合发,成败的道理才能长久可依。至于施行的手段千变万化,圣人以此来定基业。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太公曰:三要者,耳口目也,耳可聪可塞,目可明可眩,口可利可讷,兴师动众万民没有不议论的。两片树叶,可以遮住双眼,让其望不见泰山,耳朵用棉花塞 起,就听不到雷声,舌舔个辣椒,就会辣得话都说不出来,耳目口,内通神心志。天机不发时,要静养阴德,谦和而深藏不露。到天机显露时,要用心来把握分析谋 划它,等到天机已发,想有所作为,就要态度果断,轰轰烈烈地干。
    李筌曰:木生火,火烧完,木也只剩灰烬。国家生奸臣,如果奸臣当道,那么国家也会完蛋。木中藏火,火的开始是没有固定形式,国家中藏有奸臣,奸臣的产生也没有固定形式。只有圣人才能严格修养的自己的德行智慧,表率万民,使奸火不燃。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张良曰:机出于心,人心所生杀,必遵循天之所生杀,这样才能谓生死者各得其所。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李筌曰:天地让万物生长,然后用死亡虢夺万物,万物提供人珍宝器皿,于是用骄奢虢夺人的德性。人欢喜万物,于是用毁败虢夺万物的存在。这些情况都是客观的了。只有三盗相互平衡,天,万物,人,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鬼谷子曰: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机在成败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操之过急或者应付迟滞都是大忌。因此,贤人能守时而动,不肖蠢笨的人守株待兔,随顺命运摆布。
    李筌说:人人都乐道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却不注意圣人的普通之处。人应该从他的圣明中看到他的普通,又能从他的普通中感受他的圣明。因此书经中说:专门应用聪明的人,难办大事。专用晦昧,则事情也会背道而辙。一明一晦才是成就事功的关键所在。
    古代的伊尹做过酒保,太公当过宰牛屠夫。百里奚买过粥,他们的行为在衰乱的世道中并没有突出之处,等到伊尹遭遇汤王,太公遭遇文王,百里奚遇见秦穆公,他们就能以道周济天下,万民都赞叹起他们的神明来。
    诸葛亮说:太公难道不比孙子吴起 韩非白起吗?这四个人因为勇敢,也不被其主所赏识,最终招来杀身之祸。霸王成就霸主之国会随时机而动,但要追究起他这个动机的源头是很杳远困难的。君子看 见机会,能恭敬地顺应天道人事。小人看见机会,就会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说起天人之机,很深奥。看见它们的显露容易,但要了解把握它们就很困难了。所以见近 知远为贵为神明。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人的耳目,通达于心,心只有专注地思考,才能穷究事物的幽微。古代的师旷公眼睛被薰瞎,但耳朵却更灵敏了,离朱的耳朵被堵塞,但眼睛更亮了。他们都把一 种功能开发到了极致,在音乐和绘画上达到极高的造诣。如果正常人能象他们那样,不受五官所限,让心灵专注思考,接应天机,那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太公说:人们眼睛看到东西,然后心起反应,见到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避开。(这是对“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的解释。这句话中[心生心死]的决定 改变在于眼见,生死不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而是指大脑的思考判断产生和消失,此话很有点佛家所说: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舌,亦不染着,心如虚空, 名为之大。故曰摩柯)
    李筌说:认识和辨察天机依靠心目,眼睛是看的硬件,而心灵掌管怎么看。秦始皇游会稽,项羽感觉到某种即将爆发的时机,就对项良说:秦始皇的位置可以让其他人来取代了。
    
    【天之无恩而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张良说:壮阔啊!
    太公说:人诚心怀畏才能带来福德
    李筌说:天无心,故天不知生养万物是恩,但万物有心,懂得这是天恩。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赞美那种施出不求其回 报,生产也不据为己功的大德。等到惊怖炸雷在天空响起,猛烈狂风卷过大地,万物都心怀恐惧。这时,天并非在万物面前表现什么威严。但心怀敬畏的万物却用无 上的威严来赞美上天。
    圣人的作为就是效法上天的,行赏,不是为了表示恩德。讨伐,也不是要树立王威。因此,圣人的赏自能激发人积极向上,伐让对方心怀敬畏。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
    李筌说:过分追求快乐满足,那么就会养成奢侈的脾性。培养清静心态,那么就会得到贞明廉洁的操行。奢侈了,思虑就浑浊。贞明廉洁,神智就清明。人不能在流水中照见自己的模样。只有神清意平之时,思虑才能象清澈水塘,客观映照万物。
     圣人不过分追求快乐,也不刻意清净,而是在清净和快乐中求得平衡,这种状态叫守中。在这种状态下,利益不能吸引他,声色不能诱惑他,游说的辩士也不能蛊 惑他,有智识的人不能动摇他,勇敢的人也不能威吓他,他把灾祸挡在了重重大门之外,内心对事物的认识悠远澄清。圣人啊!认识了天道,超然默行。象兵法这样 的诡道还难得了他吗?
    
    天道是曲折深远的,但它对万物的生养之恩毫无遗漏: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无论大小都各得所安。这是天道之私。等乌云凑起,大雨流注,雷电霜霓,天崩地裂,生杀无论人或者畜生。这就是天道之公。
     圣人就是效法天地,养育万民。只要在他管辖之内,哪怕最僻远的人民也无所漏遗地享受德泽。其私也!如果法令施行,哪怕最亲近的人也不可阻挡和逃循。孙武 说:我视自己的士卒如儿子(私),我才有资格令他们和我一同赴死(公)。我呵护自己的士卒如婴儿(私),我才有资格叫他们和我一块勇赴深渊(公)。如果一 味溺爱,而没有法令,就好比纵养娇子。因此以文章制定法令,用武备推行法令。
    
  【命之制在气。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
    命之制在气,这是道家的修炼法。接着李筌列举了一些不寻常的例子来说明:象玄龟食蟒,黄腰啖虎,雄黄变铁,燃烧不留灰烬的木头。等等,都是得其气的例子。要是有人得其气就能以小制大,成就非凡功业。当然这些东西古人证实,我们证伪。现在争也不可能有结果。
    还是继续说……
    
    古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开始,生命是死亡的开始。现代唯物主义者不讨论死亡的事情。他们只使用一些逻辑归纳等办法来认识世界,“不可知”在他们眼里都是荒谬的无稽之谈。  
    伊尹 太公望的注释都是从更为广泛的自然,人体生命,社会意义上来说,而李筌总是把《阴符经》具体到兵法。因为他是著名的兵法家。
    李筌说:如果想在争夺较量中保存自己,就必须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
    孙武说:把军队逼到绝路,他们就会奋勇冲杀,反而取得生的胜利,而想侥幸生还的,最后都命丧沙场。
    恩德,是祸害的根源。祸害,是恩德的根源。恩和害 生和死的关系都是相互关联的。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李筌说:1“景星现,黄龙下。翔凤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扬波。
     2“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错,昼冥宵光,山崩川枯,冬露夏霜。
    愚蠢的人凭此天文地理来判行理乱之机。
    1文思安安,光被四表,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六府三事,无相夺伦,百谷用成,兆民用康
    2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赋苛税,上下相蒙,懿戚贵臣,骄奢淫纵,酣酒嗜音,峻宇雕墙,百姓流亡,思乱怨上
    贤士以此时物文理来判行理乱之机。
    【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人们认为愚蠢的,我未必认为愚蠢,人们向往的圣明,我未必向往那种圣明。
    李筌说:圣哲的心灵,是深渺难测的,虽然普通人自以为能管中窥豹,但对于圣人的无穷应变中所显示出来的无穷智慧德行,他们是不可能理解的。
    用一些事迹去揣度圣人心灵,是愚蠢者所干的事情。[以迹度心,乃为愚者也]
  
   从这句话的启发,我把历史看作是最大最复杂的公案,对这桩公案的理解(历史的把握)不仅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量和智慧的体现。
  
   2003-03初稿 2006-03修改
楼主老砍 时间:2006-03-08 12:13:48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3-11-03 11:33:45
    内心有何等的气魄和胆略,当推演出当等卓识的文章。
    从这个角度说《阴符经》这样的文章,非大智者不能写之。
    天下有文章,文才不够,不能写之。
    文才够了,智慧不够,不能写之。
    文才智慧够了,胆略不够,不能写之,
    文才智慧胆略够了,道德不够,也不能写之。
    阴符经此书,正兼而有之,兼而成之。
楼主老砍 时间:2006-03-08 15:21:49
  无思好
  
  
  完整版《阴符经》還有以下内容: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阴符经》整體貫穿天人合一思想。在逆順中見死生 枯榮 敗成。
  
  
  本人讀此數百字,莫名起畏恐心理。常揣作者之狀態,感覺作者已經是一個洞察天地變化樞機的得道高人了。
  
  《周易》裏面說:神無方,易無体。
  《阴符经》表達也是無形無象的大道。無論修身 治國 処世 兵法等
  都可讀其文字,反觀自性,仁者見仁,知者見知。
  
楼主老砍 时间:2006-03-13 09:11:20
  j-sc 好!
  
  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①。
  
  读《陰符經》這是唯一讓我覺得道理不通的一句話。
  
  如果 按照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來理解,道理上要通順很多。
  
  普通人以自己的愚蠢度察聖智,我以“不愚”度察聖智,普通人總認為聖智充滿奇變,我不以為聖智是講究奇變的。
  
  多謝j-sc 提供善本。
楼主老砍 时间:2006-03-13 09:22:37
  
  聖智觀天之道,聖德執 天 之 行,聖人順五賊而行。庶人只見其德。並因感而化。故聖人能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講究奇變乃是诡道,兵道。纯講究奇變并不能避免败亡。
楼主老砍 时间:2006-03-13 11:52:39
   “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放轻”。
  
   这是清代名医徐大椿自述一生精勤研读医经的诗句。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他出生在书香之家。曾祖父好古博学,积书甚富。祖父举博学宏儒,官翰林院检诗,纂修明史,是位饶有隐逸风格的词章之士,平生工于诗古文辞,文苑中很有声名。父亲徐养浩,考授州司马不成功,也是位读书人。徐大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们寄以读书做官、承继祖业、克振家声的希望,那是自然的事。然而,徐大椿却淡功名利禄,不屑八股文;相反,对经学和医学却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就自选了一条学医济世的道路。
  
   徐大椿十四岁已对学时文感到厌烦。他老师启发说:“时文有止境,只有经学才是无止境的。”于是他就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经》,旁及诸子百家。专心致志地探求各种实用的学问,终于在诗、文、书、画、天文、历算,音律、击刺、算法、水利,尤其是医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大椿家人多病,三弟患痞病,父亲遍请名医诊治。徐大椿趁此机会天天与那些名医讲论,又亲自制药,医理稍通。接着四弟、五弟相继病死。父亲因此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他深深感到医学的重要,于是,他把家藏几十种医书拿来读,朝夕披览,日久通其义。
  
   从他开始学医的五十年中,经他批阅的书约千多卷,泛览的书约万余卷。据《苏州府志》记载,他穷经探《易经》,好读黄、老与阴符家言。既益泛滥,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刀剑、技击、勾卒、嬴越之法,没有不通究的,而对于医更是深研。
  
   徐大椿认为读书要从源到流,上追灵素根源,下治汉唐支派。首先熟读《内经》、《本草》、《伤寒》、《金匮》等古医典,继而博览《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下各书,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多行临证,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这才不会落入窠臼,步入偏见。
  
   徐大椿很强调“学古”,对“古法”推崇备至,有“宗经法古”的思想。但是,他并非“食古不化”,相反,还有“疑古”的精神,敢于批语前人的得失。他读古书坚持了“掇其精华,摘其谬误”的原则,往往把读过的书,重加整理注释,节其冗,取其要,补其缺,正其伪。他读《难经》,就将其原文与《内经》对照,经过校勘,发现了许多新义,并指出了它不少错误。《难经》中有“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一句,他指出这是错误的,并作出恰当的解释。当时医界中,盛行承袭明代以来“温补派”的治法,用药不考虑病人的体质,仅执一、二温补之方,通治万人不同之病,所谓“执一驭万”。他们的方里往往十有九味是参、附、姜、术、茸、熟地等竣补辛热品,结果药证相逆,杀人无数。面对这种情况,徐大椿郑重地指出:医家要实事求是地诊断病情,用药必须十分慎重,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温补。他在《医贯砭》中,语气有些过激地批语了明代医学家赵献可专以六味、八味为治,尽废古人经方的做法。他又在一篇《人参论》的文章里告诫人们,绝对不可以人参为起死回生之药而必服。在与错误偏见斗争中,他总结了如下经验,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要精思历试,不能为邪说所误,这是可取的。
  
   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写的《徐灵胎先生传》里提到的两个有趣病例就足以证明徐大椿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印证书本的知识,而且结合实际,把前人的经验加以整理提高,写出了十几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其中《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伤寒类方》等。据王孟英说,后学均奉为金科玉律。他的《兰台轨范》、《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尤为一般中医所喜爱。徐大椿写书与读书的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往往十年磨一书。在《难经经释》序中,他说,他研究医学十余年,乃注《难经》,又十余年才注《本草》,又十余年才作《医学源流论》,又五年才著《伤寒类方》。写《伤寒类方》,他已满六十七岁,完稿后又钻研了七年,五易其稿而成。
  
   徐大椿一生治好了不知多少病人,人们对他十分信赖。远近求治,使他一刻也不能宁静。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也多次召他上京治病。最后一次,是在他七十九岁,正当卧病不起时,推辞已属枉然,他只好叫儿子陪扶前往,并带一具棺材,准备途中随死随殓。果然到京第三天他就病死了。临终自拟墓门对联一副,说的是:“满园灵草仙人药,一径青松处土坟”。
  
  
  
  欽定四庫全書陰符經註
  吳江徐大椿撰 老砍斷句
  上經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盡矣 天有五賊 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 施行扵天 宇宙在乎手 萬化在乎身 天性 人也 人心 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 移星易宿】
  
  天道者 天之所宰 所以立乎形氣之先者也 觀者 推測而精察之 則天之體可明矣 天行 天道之轉運 所以鼓動萬物者也 執者操持而卷舒之 則天之用可握矣 宇宙之大 皆天之所包 天之體用在我 尚有何事出于天之外者乎?五賊 五行也 五行雖循環相生 然必互相尅賊 使凡物必滅絶而後復生 則其用不在生 而在尅 故謂之賊 我能灼見其理 則事功必能昌大矣 在心能知之明藏之 固與心為一也 施行 即易所謂裁成輔相之法 天下之事皆天所為 故不曰天下 而曰天也 宇宙包古今 而言在乎手 我得而操縱之 萬化 兼人物而言 生乎身 我得而長育之也 人者 天之所生 天性 無可見 生人而性 即存乎人 故人性乃天性之所見也 人有心 當其未動全無所見 一有感觸 而心即扵此見端 所謂機也 葢心既發之後 反有利害嗜慾以擾之 而本心或渝 惟方發之一念為最真耳 人與天皆一氣之所生 本無二體 必能通乎天道守之勿失 乃所以全乎人之所以為人 而安固不揺。 機 不獨在人 天地皆有之 而機之中又有殺機焉 天之殺機動 則一定之星宿亦將紊亂失次。而反其常位
  
  【地發殺機 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 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 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 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 在乎三要 可以動靜 火生扵木 禍發必尅 奸生扵國 時至必潰 知之修鍊 謂之聖人】
  
  
  地之殺機動 則伏處之龍蛇亦將飛騰蛻化 而不安其窟 人之殺機動 則欲建功立業 必旋乾轉坤 而宇宙為之震蕩矣 天人各發而不相應 則事勢不齊 或隨發隨息 或息而復發 紛紜擾攘而所底止 若天人同時而發 則必動極思静 亂極思治 萬事萬物各還其初 而根基從此定矣 凡人之性 各有偏長 有巧處 必有拙處 雖聖人不能齊一 人當善用其性 或巧或握 皆藏匿不露 使人不能窺則機深 而我可獨用其長矣 眼耳口鼻二便 謂之九竅。 其最要者:眼耳能見聞 口能議論 皆神明之所存 餘者不過血肉形氣出入之司而已 三者動則靈機四達 静則精神内藏 欲動欲静 可以自為之主 木中必有火 當其未發 火無由見也 至木滋已槁而火性無制 則其禍必起 而木焚矣 國中必有奸 當其未露奸 無從知也 至國運將危而權謀得待 則其時已至 而國亡矣 若能窺其理之必然 察其機之未動 以智防之 以法制之 使不及于喪敗 此真能立天之道以定人 非聖人不能也 萬物皆天之所生 故曰天生 又有生必有死 其死亦天之所為故曰天殺 生之殺之 此之為道 而生必有殺 殺必復生 乃自然之事 是乃所謂理也 能取而害之 之謂盜 天地生萬物而旋殺之 豈非萬物之盜乎 萬物之中有人與物之分焉。
  
  
  
  中篇
  
  【天生天殺 道之理也 天地 萬物之盜 萬物 人之盜。人 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 三才既安 故曰 食其時 百骸理 動其機 萬安化 人知其神之神 不知其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 大小有定 聖功生焉 神明出焉。 其盜 機也 天下莫能見 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 小人得之輕命。】
  
  人非萬物 無以資其飲食器用 然因之以長其嗜欲 而沉溺喪生 豈非人之盜乎 萬物 非人無以遂其生育長茂 然供人之資取 則不免扵戕害 豈非萬物之盜乎 三者之盜 無過時不及乖戾錯誤之患 而各得其宜 則相尅之中即寓相生之理 循環無端 各安其位而無不適之事 所謂天地位而萬物育也 此二句古語也 引之以証上文之義 言飲食若得其時 則人之精神和粹 而百體舒泰動作若合乎機 則事理順序而萬物康寜 所謂三才既安者也 天下之人但見體道者之功効以為神妙 而不知其所由致神妙之術 全在知三盜生殺之理而能錯置得宜 故無往而不安也。日月之行必有常數 所以月之大小一定而不爽 而朔望可齊 聖人推而測之 觀其道而執其行 動不違時而事功易立 更神而明之智無不周也 三盜之用皆在將動未動之間 若一發之後則不可復制矣 但此時形迹未露 孰能見之 孰能知之者乎 機雖不易知 而求知者各有其人。 如其人而君子歟 修身俟命待時而動 即明哲保身之術也 如其人而小人與 則恃才妄作 違時而逞。適足以喪其身而已 是則君子之得 乃為真得 小人之得 自以為得 而與道正相反也。 喪其一官 則一官反能勝人。
  
  下篇
  【瞽者善聴 聾者善視 絶利一源 用師十倍 三反晝夜 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 死於物 機在於目。天之無恩 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 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 至静性亷 天之至私 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 死之根 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 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 我以時物文理哲】
  
  絶利欲之一源 則心併扵一 而精明有加 其益勝扵 從師十倍 猶瞽者之精神并扵聴 聾者之精神并扵視也 若更能思之又思 再三反覆 至扵晝夜無間 則專純之至 勝扵從師萬倍矣 所謂能自得師者也 天下無物 則人無所用其心 老子所謂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是也 故心必因物而生 然欲動情勝事劇神勞 則心又因物而死 心不能與物接 必見物之形而後心隨之而動 故物與心交之際 惟目為最要也 天之生物 聴其自生自長未嘗有意加恩 然萬物莫不各戴一天而仰其徳 非恩之至大者乎 即如迅雷烈風 乃天地陽氣所發 振蕩奮疾豈欲加徳扵萬物而為之?乃萬物當之者 莫不恐懼動揺而生長茂達之 機更復蠢然而動 非大恩即在無恩中耶?一物有一物之性 凡人之至樂者 其性必寛裕優容 至静者 其性必縝宻峻潔 此自然之情 不容勉強者也 天之與萬物 栽培傾覆 萬有不齊 似乎各有私焉 其實栽培傾覆之故 皆萬物自取之 天不過因物付物而已 其實則至公也 而其統御之法則 惟一氣為之 如春生夏長秋歛冬藏,不外乎一氣之轉旋也 禽與擒通萬物 生必有死 則生乃死之根也 死必有生 則死乃生之根也 上句指一物言 下句統衆物言 葢生者 無有不死 死者 不可復生 所謂生之根者 謂此死而彼生也 人之相接 有恩必有害 有害必有恩 從未有一扵 恩害者 情勢然也 世之愚人以為能知天地之文理者 其人必聖人 我以為天地之文理 不可得而見 天地運行之時物顯然 可知能知之者即為哲人 哲即聖也 時物文理即上文“天之至私”以下數句之義。(老砍註:時物文理即“天之至私 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 死之根 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 害生於恩”)
  
  
  
  【人以愚虞聖 我以不愚虞聖 人以竒期聖 我以不竒期聖 故曰沉水入火 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静 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 故陰陽勝 陰陽相摧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道 律厯所不能契 爰有竒器 是生萬象 八卦甲子神機█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天下之人各逞其私 毫無成見 或以聖人為迂濶執滯 不免扵愚 或以聖人為神化機巧 不免扵竒 我以為聖人實能體察天地 成就萬物 不但不愚 并不竒也 聖人不愚不竒 人則非愚即竒。葢自恃其知 循利縱欲 以為謀生之良法 實則䘮身之禍根 猶之自投扵水火之中 其滅亡為可必也 萬物 為天地所生 而天地又為道之所生 其道即所謂自然之道也 道之為體 淵然莫測,寂然不動 乃至静而無為者也 惟其至静 所以無所不包 而凡屬有形有氣者 皆從此出盈 天地之間 皆道之所充塞也 生天地之後 道即寓乎天地 而其運乎天地之中者 不過陰陽二端而已 二端在天地之間無終嵗 兩平之理 必迭為消長而後嵗巧成 而其消長之法 又非驟盛驟衰者也 必由微至著漸次増積 至極盛而後向衰 如冬至一陽生 至四月而陽極 夏至一陰生 至十月而陰極 即此義也 陰極陽生 陽極隂生 所謂相摧也 由此四時行 萬物生 所謂變化順也。以上皆自然之道 聖人心通而神會之 知天下之事不能出其範圍 從而裁成輔相之 自然之道静 故又名至静之道 其體無形無象 雖至精至微如律厯之法 尚不離乎器數之迹 終不能與道契合而無間也。道不可契然 聖人必不肯不求契乎道 於是設為契道之竒器焉 其操甚約而萬物之象皆由此而生 其器維何所謂?八卦甲子是也 八卦立 而天地五行不能外 甲子定 而嵗時日月不能違 雖靈妙隱晦如神█變化 不測若隂陽 而八卦甲子之中無理不包 無數不該,其義昭然明晰 使人若有象之可循 然後律厯所不能契者已 無微之弗彰矣。
  
  
楼主老砍 时间:2006-03-18 10:06:13
  j-sc:有些问题是对古汉语有误解才引起的无端猜想。
  
  比如:“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你翻译(或者说理解为): 人以为圣人是一些很蠢的人,我以为他们是聪明绝顶的人。”
  虞是猜度之意。看看“人以愚度聖,我以不愚度聖。”翻译出来是不是你说的: “人以为圣人是一些很蠢的人,我以为他们是聪明绝顶的人。”
  
  另外,从义理上而言,你翻译的这句话我认为既不符合实际,如:人以为圣人是一些很蠢的人。也不正确:我以为他们是聪明绝顶的人。
  
  我以上曾经说过:
    聖智觀天之道,聖德執 天 之 行,聖人順五賊而行。庶人只見其德。並因感而化。故聖人能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講究奇變乃是诡道,兵道。纯講究奇變并不能避免败亡。
  
  那么这句话到底怎么说:
  【人以愚虞聖,故人以竒期聖。】【我以不愚虞聖,故我以不竒期聖】
  
  其实人愚不愚蠢,就在于人用技巧小聪明测度圣人。圣智是不思而得,不虑而中(孔子即这样的境界),看待和解决一个问题根本不用绞尽脑汁,刻意求之,多方雕凿。违背自然之道。
  喜欢用技巧小聪明自己私心杂念测度圣人者,其实是愚蠢的,因此在这样的人眼里,总觉得圣人似乎长三头六臂,总要做得和一般人不同(奇)才叫圣人。
  
  但是,不愚者不这样看待圣人,他们认识到圣人實能體察天地 成就萬物,即圣人不过执天道而行。一个认识到天道的人,自然不会对圣人的所做所为而奇怪。这样的人就是不愚者了。
  
  其实,我们读书都有个毛病,喜欢用自己的私意去测度圣人。这个测度出来的圣人还是原来的圣人吗?
  不是了,其实这个圣人已经变成了和我们一样有私虑和愚蠢的圣人了。
  
  
  
  圣人的智慧我是不能理解了,但是圣人的行迹摆在哪里,至少我还可以判断是非。老子说:大道至简。孔子说素隐行怪,吾不为也。做事不以礼节之,也不可行。
  
  不要那样评论秦桧,过去千年中,所有曾经活过的人,大多数人都不比你我愚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