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符经》笔记

 新用户38922816 2023-09-22

1、天地之间的人,父母给予独一无二的形体,天地阴阳之气使生命运转,万事万物通过感知而承载于心。

夫人生天地之間,稟形者父母,受炁者陰陽,載萬物者身也。

2、存在被感知,用心分析总结为普遍的规律,这种心领神会正好暗合天道。阴符,暗暗相符,巧合天机。

然身與道應於物,幽契乎人心者,唯《陰符》而已。 

3、观察天道,掌握其运行规律,于心中尽可得。夫圣人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皆观也;观天者,观天象也;察地者,察地理也。得之者,天文地理也。道者,变也,易也。圣人知天地幽明之理,做《易》以拟其形容,成八卦之象,弥纶其道。天地位设,以定尊卑而使民效之,故与天地相似而不违。此其不神而神者也。天之道,即天地之道、阴阳变化而互贼之道也。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4、观者,释氏以五眼之明而見五蕴之空,是为悟道;道者,自然而然,以无心之道,行无为之行,则心无其心,行无其行。儒者,则以格物致知为观,专心致志为执,则道在我矣。

 

5、天,气也。《列子》“杞人忧天”云:“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我们终日行走在地面之上,地面之上为天,所以天才是我们居住之所。据说,人无食可以活三周,无水可以活三天,而无空气活不过三分钟。足见古人以“天”名道之奥义。

6、执天之行,即执自然而行,既然执自然而行,也就无所“执”。自然是随时变化的,不“执”而随“机”,即与天道合。观天以心,心微能照,是谓阴;契之以机,是谓符;故曰阴符。

7、执天之行,即行天道。要行天道,必先得其道,才能默默顺应。天道自在吾身,心观之则存;执天之行,而须臾不可离。尽矣,则云:“我命在我不在天”。非不在天,天我一也。

知天之所為,默而應化,是執天之行爾

8、天有“五贼”者何?众说纷纭。然可否定者,即天所不存者。后有“五贼在心”之说,故为天地人“三才”所共有。姜太公之说为命物时功神,贼命以杀,飨味佳肴;贼物以盗,货利为用;时之四时,周行以信,万物盗之以春华秋实;功者恩也,如风雷激荡,龙蛇在陆,春回惊蛰也,不恩之恩,而天下以为杀而怨之。神者,阴阳不测也,天下以为鬼神者,实为“变”也,故圣人做《易》而验之。以上五者,天地有象,而人皆应之以反,故曰五贼。又云五贼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此五者亦三才共有,故也可通。贼者,相杀、互盗也,互贼之象有如八卦图中运动的阴阳小鱼,阴阳相推,相荡相浸,生生而为易。何者为昌?非以目视,以心反性而擒贼,使心役物,毋使物役心耳。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9、无论是五行,还是命物时功神,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天道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有何功何物何命何时何神之私?万物皆无意,人生有何意?又有什么值得贪功、嗜物、惜命、逆时或惧神(“五贼“于人而言,也可以理解为五种欲望)?原本出自天地与万物互生的人,不过是其他万物互生的意义,那么,以人心感应天地的施与,以人道效之天道,自是天人合一。天道无心,天行无为,以无心而行无为,岂不就是天道?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掌握真理,顺着真理的道走,心中无贼,人心就无羁绊。精神自由之人,还有什么身外贪欲?还留恋什么乐天之外的他愿?

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

10、我先读了《阴符经》,有很多概念费解,原因就是定义不明确,所以五花八门的解释都有。这里有个方法论,就是你理解的证据尽量要与本书的时代接近或更早,否则引经据典就如天马行空,莫是可衷。所以,孔孟、老庄、列子等著作里出现过的词义是可以借鉴的,而与《阴符经》最为相关的哲学著作《周易》更不能放过。翻了下周易《系辞》,每有“阴符”暗合,则必击案叫绝。我甚至有个理解,《系辞》是儒家的周易概述,而《阴符经》则是道家对周易的绪论,二者孰早孰晚虽不可考,但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则是显而易见。宇宙在乎手,即宇宙之象的《易经》握在手上;万化生乎身,《系辞》云:设卦以观象,天下之理得之于胸,刚柔推,以生万化,六爻动,而三极(三才)之道尽见矣。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11、天性者何?天地之性也,自然而然而已。天直动而静专,地辟动而静翕,无止无休,如恒如信,何有“五贼”、“五德”之念?圣人窥天之赜,而知贼,如秋肃冬寒,万物凋零,乃天之杀;于此时,秋收冬藏,自可颐养,以进天年,乃天之德。三才合一,以人心感天道而则天性,反性复本,故天性与人无二也。心者,感而应之动也,感天地之道而动于心神者,心机也。有以为天性德者,感之为良知,曰“致良知”;有以为无贼无德者,感之为无心无为,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12、天道自然,何须人立?圣人象天作《易》,设立阴阳以顺性命之理,故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何以定人?儒家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道家讲,道法自然,天道虚静而人道常寂。无论儒道,三才都是对应的,天性和人性是一致的,脱离人的天性毫无意义,所以人性的本体,也叫“人的天性”。其实很好理解,无论是静还是善,从天道到人道,要实现一致性,就要有理论有教化,这个理论叫立道,这个教化叫定人。《周易》本身非儒非道,只不过是对三才时变关系的模拟,因此,对于儒道皆有发挥空间,甚至有释家也可据此阐释佛理。此段八字皆与《周易》说卦内容阴符而巧合。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13、这句话从字面也容易理解。不过,作者的用笔还是不愧“阴符”二字,几乎字字有意,句句有典。所谓杀,仍然是五贼之说,而龙蛇起陆和天地反覆则是两个卦象。龙蛇起陆为春分惊蛰之象,卦为震,万物皆出乎震,春雷动而惊百蛰;天地即乾坤,顺位为乾上坤下,天地反覆而为坤上乾下,此卦为泰,人类经历闭蛰伏藏,积蓄能量,要迎接三阳开泰的春天。天杀为风雷之杀,约在二月,人杀则为盗取伏藏之杀,约在正月。天人合发即天人合一,如易卦之变,顺于天道时宜而已,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句话总体的感觉是,圣人根据天象制定历法、节气,而使耕种、狩猎、收藏因时而做,不违天时。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機

14、人与人之间性一而质殊,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既使同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巧,在另方面或许就拙,比如巧言令色的,品德会差点;比如讷于言的,行动力会强点。发还是藏,启还是闭,取决于时位,符合于道德。道家言,大巧若拙;道隐,则人顺道而隐;天道无私,无神无功,绝圣弃智,何用巧拙?以天为范,皆可伏藏,无出于心,何有巧拙?藏者非弃,可有可存,毋显也。儒家言,谦受益,满招损,谦亦藏也。罔谈彼短,靡恃己长,罔谈靡恃亦伏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15、九窍者头之七窍及前后阴也。三要者,目耳口也。目为神门,耳为精门,口为气门。邪者,三门开,外物侵而精气神为之泄,心失守而邪物役之,则人失其性。欲存本性,必守三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心正以避邪。心不妄动,邪念不生,则动静皆合乎道。子亦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岂可不慎?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16、火生而木毁,奸生而国亡,其理显浅。最后说到圣人修炼,可见这又不是字面的奸火。火与奸皆动于外而生于心,故心火盛则体焦,奸念旺则体衰。木与国皆身也。心无动则静,此反性之静,常清静则澄湛。祸发,邪火也,温火灸而祛寒,邪火炙而不治,位不当也;奸念动而败身,不得时也,适其时,则国亦可盗。奸火亦或人性之异端,道者以常清静而修正,闭门窒欲,使无奸火可发;而儒者以存良知而守正,发则必正,失时则行伏藏之道。

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17、天生,自然生成;天杀,自然消亡。天道自然,自然而然。天地之间,万物皆因环境互贼而生,互为环境,是为共生。五谷之死者,动物之生资也;动物之分解者,亦五谷之食粮;人生而尽食万物,亦常如风雨,似鸟禽撒播种子于大地,死而为土滋养万物。生生死死既是万物生命勃勃不懈之动,亦是万物生命永恒不灭之静。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死如秋叶之静美,如四季之轮回,如日夜之反覆。此生而彼亡,此消而彼长,故而生生者不息。道家曰,天道静而生万物,处静则安;儒家言,天之大德为生,生生为仁。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18、三才者,天地人也。三盗者,天地、万物与人互盗也。何谓盗?非其有而取之曰盗。万物盗天地之气而生,人盗万物之实以食,不言盗者,自然而然而以为必然矣。自古祭天,谢天恩也,亦祈天运顺遂,盼不误农时。所谓宜者,盗亦有道也,取之因时,用之以度,食其不时害己,采用过度伤天,各得其宜,天地人合谐相处。现代人以为有了科学就否定三盗之说,科学其实也是盗天之学,盗天之理以致人用耳。盗天之文以为天文,盗万物之理以为物理,盗万物之变以为化学;经济盗万物之利以经世济民,文学盗人文以怡情,音乐盗天籁之音以悦性;何可倏忽而离盗也?

本文所言“盗”者,与《列子》“国氏善盗”典同,读之,相得益彰。齐有国氏大富,宋有向氏大贫。于是向氏到齐国请教致富之道。国氏告诉他:“我擅长盗。始为盗,一年而自给,二年而自足,三年就大丰收了。自此以往,我的财富就可以施及乡里”。向氏大喜,回去后,遂翻垣凿室,手眼所及,无不盗也。未几,因赃获罪,自己积攒的财物亦被收没。向氏觉得国氏骗他,就去埋冤国氏。国氏笑着说:“嘻!你没有领会盗之道啊!我听说“天有时,地有利”。我盗的是天时地利,云雨之润,山泽之产,用来生养我的禾苗,栽植我的稼穑,修筑我的垣墙,建造我的房舍。陆上盗禽兽,水中盗鱼鳖,无一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我之所有?但我盗天却不会有灾殃。你盗的那些金玉珍宝,谷帛财货,是别人所积聚的,并不是上天所赠与,你盗而获罪,怨谁呢?”向氏以为国氏还在骗他,就去问东郭先生,东郭先生说:“你这个人就是盗来的啊!盗阴阳二气以成你的命,气就藏在你的肉形里,更何况那些外物难道非盗哉?连接以诚,天地万物不可分离也;天地万物至公,你却想据为己有,就太糊涂了。国氏之盗,公道也,故无殃;你之盗,私心也,故获罪。其实,区分公私者,是盗;不区分公私者,也是盗。说公为公,说私为私,只是表达领受天地恩德的心意。明白了天地恩德的说法,那什么是盗?什么又不是盗?不是很清楚了吗?

说实话,三才互盗之理,总体而言,基本是人盗天地万物,而反哺则微乎其微。人甚至不能参与生物链的一环,那么人在整个生物圈起的作用就十分费解。宇宙的意义我们无法猜测,但人确实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有意义,恐怕就是宇宙秩序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者吧。依照万物存亡之理,宇宙对于破坏者给予反破坏,也就终结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世界重新洗牌,万物重新开始,这也许符合宇宙规律。所以,人在宇宙中真正的角色是什么,才是人类值得关注的顶端问题。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19、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万物生长成熟皆有其理,故人盗万物以食,必食其当食之时。此时既有成熟之意,亦有个体物性随时差异之意。既应人之寒热,又遂物性之繁育。故古人食猎亦有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四时之差。百骸者,人骨而喻人体也。食其时,于万物则顺天理而永世可盗,于人则依“小宇宙”之天理而安天命。食为动,机为时,各适时机而不违,万物各得其安而无害。《系辞》云: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这个序就是天地万物与人的秩序。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20、《系辞》云:“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里利用的乾坤开阖之理就是天道规律。我们经常以事物变化莫测而称神奇,以作物工器巧妙而叹神工,此皆以表象为神,知其神而不知所以神。仰观苍穹以天文为神,俯察大地以地理为奇;知天地之文理,明五行之理化,知其所以神者,自然科学也。不神者,不测而可测也,易知易从也。圣人效天道而作《易》,哲学也。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知不神而神者,其不惟哲人乎?道家言虚静,虚静至道也,何神之有?然无为而无不为,不神而生阴阳,此不神又何其神!道学亦哲学,因其以无而始,故比儒学更加顶端。哲学为科学之顶端,如前所述,从现象的认知上升到科学,再由科学抽象成哲学。哲学思维也会给科学带来冲劲,甚至改变认知的方式和维度。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

21、日月,阴阳也。数者,象数也。故《系辞》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大小者,位之序也。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薄与尊,少与重,皆位不相当也。《系辞》曰:“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虽卦有大小之数,然亦有变化之势,因势利导正是卦辞之意。大小有定者,适其位而可定也,此定亦行进途中的暂定,是永恒变化中片刻的静止。《系辞》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八卦引申而成六十四卦,即可触类旁通、包罗万象,显现出规律应验的神奇和天地运行的恩德。所以运用《易》,既可以对天地作出回应,又可以对命运进行辅助。是故“《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赞其圣功神明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22、机者,合宜之时也,亦或枢。盗机,暗得隐藏之时宜或掣得万物机变之中枢。浅言之即天道规律也,圣人象之而为《易》者。道隐不可见,故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儒者,盜机而致天性,故君子得之养善而强身;小人以盗天物为得机,为不仁之盗而亡身。何谓小人?子曰:“小人不耻(于)不仁,不畏(于)不义,不见利不劝(自己行动),不威(得)不(到)惩。”道者,盗机以静为养,隐而无私,恩而无求;小人欲壑难饱,盗无可盗以填身欲,不择机宜,故轻命。命理与身欲,所求各异,过度贪物爱身而求长命,无异缘木求鱼,厚生而道丧。故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饮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己,好求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23、瞎子耳聪,聋子眼明。可见并不是同时获取和处理更多信息才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关键还需要顶层逻辑正确。有名言说:一个心中愿望如泉涌的人往往很难达到目标,因为一个目标抵消了另一个目标。耳聪目明得到的信息如果不走心,等于没有,应于物而动于心的才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有用?有利即有用。心乃“君主之官”而帅“百师”,应于物欲即为逐利之君。源者,外物也,绝利一源,在外物和感官之间树立防火墙。如此,对于心灵抵御诱惑可以起到十倍的功效。三返昼夜,“返性而明昼夜之道”,昼夜之道,阴阳之道也,亦犹善恶之道,此长而彼消。返性者,修心也,常修心则心自明而牖不启。于儒而言,牖内仁义礼智为君矣;道者,君虚静而无为也。牖不启,非礼莫入,纷扰不生。十倍万倍,虚数。不过亦可计算,十的四次方,万倍也。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24、心为人之机,目为心之机。心为物所动,动与不动,虽然内心修炼起决定作用,但是对于根基浅的人来说,不要随便开启那两扇心牖则更简单粗暴。不管心的本性是良知、是空无还是虚静,物欲都会使之蒙尘、陷泥、戴枷而失去光明、透亮、纯净和自由。佛儒道虽然修心的目标不同,对于“目接”的重视却是一致的。道曰:不可见欲,使心不乱。儒言:夫善恶之积乎心,而昏明之著乎目;善则从而行之,否则达而止之。佛氏则有离五蕴、出三界“慧目”之说。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25、同首句之五贼“贼功”之说。天道自然而然,故无功,万物贼四时之气而大恩生。故有云:天无心而恩于万物,万物有心而归恩于天。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26、迅雷烈风,时之变也,阴阳互推,寒来暑往,天道自然,然人无知而以为天杀之凶象。风雷震而惊蛰出,虫蛇蠢蠢欲动,万物复苏之兆也。扬雄《法言》云:“鼓舞万物者,其为风雷乎?”《周易说卦》亦云:“万物出乎震”。故迅雷烈风,岂曰无功?岂可无恩?

迅雷烈風,莫不蠢焉。

27、乐知天命而无忧,至静心澄而寡欲。亦如四时之自然,春物盛而欣然有余,冬物廉而藏之以静。人亦当如四季之替,来之即受,失之不忧。故至乐者,无心于乐,身自乐;至静者,无心于廉,而性自廉。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

28、天之至私,以其私道恒行,道几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而观天之道,天下人皆可执天之行,则又公之至矣。“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此不为用之大公?天地之施,万物莫不随量而受之,唯人不以其需而足,有甚者,不止于物盗,而贪天之功,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此其实乎?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29、禽之制即禽制,捉拿之意。非捉拿禽,捕捉气耳。此气,既是天地间生养万物的气,也是气之动和气之变,同时也是万物得天地之气而储之于中的精气。气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得之存养则万化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气亦天之私,万物皆可公用。出入人体,亦需以天道之心制气,故可乐而舒,静而廉。

禽之制在炁

30、生死一呼吸耳。入气而生,气散而亡,不惟人而己,万物同理。气之出入如门牖之启闭,出此门者而入于彼门,岂可据之为己?生死之根一也,故何曰生死?不死不生而已。人生的智慧是什么?知死而后生。知死如野草逢冬之当去,悟生如夏花绚烂之毋恋。生无可恋,物又何求?物既无求,夫复有不仁不义无礼之邪念?又或直面不仁不义,夫复有贪生怕死之畏惧?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31、亦阴阳互变之理。《素问》云:“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世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福祸相依皆同此理。万事万物于内二分为阴阳矛盾体,阴阳二体变量随动而此消彼长,表现在《易》里就是六十四卦的循环往复。恩者,身之惠也。惠者,欲也。欲者,害也。故道家言,欲去而天性全,恩莫大焉。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32、天地文理者,天文地理也。世人以通晓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之人为圣贤。六爻相杂唯其时物,时物者,时时之物也,六爻相杂以趣时变。时物亦生生之物也,生生者,生而又生,阴阳生互也,故生生之谓易,言其变化多端而生生不息也。文者,物相杂之纹理,犹道理也。哲者,智也。天地文理:观天之道,格物也;时物文理:执天之行,致知以用也,是为哲学。故以自然科学以基础而抽象出社会人文之道的才是智慧之学。这里赞哲人作《易》之德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