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认为中国的国学其实就是儒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原来是它!

 Wdjljjfj 2016-04-17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九期)

“国学”一词,大概起源于战乱频繁、但社会思想极具总结性和先见性的民国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先进思想大量涌入我国,国民眼界被开拓之后,便在比较之中产生了文化心理上的自我性,国学在学者们口中应运而生。不少人都认为国学其实就是儒学,事实上并非如此。前者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只要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为中国人广为接受的文化都在其范畴之内。不仅包含长时期处于封建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还包括道教文化,以及从印度传来的释教文化,以及书法、国画、琴艺、茶道、曲艺、围棋等。其并非一家之学,而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总和。所以那些声称儒学才是国学全部、是中华文化之根的看法未免太过狭隘,没有深入领会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根植于上古文化之中,从我们传说中的祖先们而来。我们的祖先,就是易学的源头。相传,八卦和太极图分别由伏羲和女娲所作。这两种文化符号跨越六千多年的距离,在现今社会依旧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可以说,越是原始的东西就越接近自然,也就越接近世界的本质所在。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这两幅图的玄奥之处,但这并不妨碍老祖宗文化带给我们诸多便利。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们将这两幅图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之中,不仅包含了社会学,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研究思路,这一点,外国学者们也是大加重视的。很难相信,在物质条件极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中国人竟能凝结出如此非凡的智慧结晶,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惊叹。

你认为中国的国学其实就是儒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原来是它!在物质条件还不是很发达的上古社会,一切资源的集中点基本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点。所以,上古文化的创造者基本都是各部族首领,平民们应该没有多少力量在历史的书册上划下哪怕是一道浅浅的印痕。话语权的掌握,就是后世王道的源泉。我国公认的第一位人间王者是伏羲,六千多年前,他在甘肃至河南的广大领域建立了第一个国家,被后人奉为先祖。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跃期,其间涌现了大批卓越的思想家,百家学说也广为后世继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建构部分。庄子认为,当时的百家学说其实都源自于同一种东西,那就是“道”。此字在六书之中属于象形范畴,左半部分的走之底代表了跑,右半部分的首代表了一个人的头脑,在大篆中,“首”的形状像是一个人头睁着一双大眼睛,头上还顶着三道杠。其意义是说,人的头脑可以产生无穷的智慧,这些智慧能够指引我们到达理想中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这个字本身所代表的含义。也有人说,人头顶着的那三道杠朝向天空,喻意着道能够使人与天相接。

你认为中国的国学其实就是儒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原来是它!道的源头就在伏羲等上古首领身上,经由他们传下来的文化都是道术。根据庄子的说法,远古时期的首领们之所以可以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是因为他们都修道成功,成了所在蒙昧群体中的圣人,所以才深受拥戴。他们修炼的,其实就是后世口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是说,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使自己的见识心智和思想道德都远超别人,这样才能取得统治别人的资格,才能以一个王者的身份带领大家走向一个更先进、更和谐的社会,他们在统治过程中施展的才华就是自己从修炼中所得的内容,也就是道。

道从上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经过了世代人们的精心阐释,已经有了中国人独特的理解方法。这种方法与西方世界不同,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以此认识存在着的这个世界,而我们的祖先们,是先从自身出发,再将之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所以,老祖宗们将道概括为“一阴一阳”,后来,这成了我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他们先从从自身的器官中找到了阴与阳两个代表,那就是两性生殖器,再将其抽象为符号,变成了八卦中的乾坤两挂。阴阳,代表着人和自然最本质、最普遍的规律,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万事万物。

你认为中国的国学其实就是儒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原来是它!这一概念出来后,我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也就基本定型了,那就是和谐。阴阳代表了不同属性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之间一直处于搏斗和激荡的态势,既有争斗,那在互动的过程中必会出现不协调的局面。道的出现,就是为了使这两中力量相互消解,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势头。阴阳和谐,体现在众多方面,无论是修身还是修心,亦或是治理天下,和谐才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阴阳之间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会带来整体上的倾斜和矛盾。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现代人才有了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阴阳方面,各家学说其实都有侧重点。儒家重视阳刚之气,总体给人的感觉是阳光向上的。他们追求个人的修身养性之余,也十分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或者更确切地说,个人的自强不息就是为了能够对社会做出最大程度的贡献。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历朝历代主流思想所大加提倡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后人,就是希望可以将这种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精神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你认为中国的国学其实就是儒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原来是它!而道家则相反,他们比较在意的是阴,崇尚阴柔的思考以及行为方式。阴是应该自守的东西,也能够被运用到生活的一切方面。最高等级的善就像水一样,以阴柔的怀抱容纳万物、克服万难。这两家文化虽然侧重不同,却都符合当权者的心意,所以都处于被推崇的地位。统治者们有一个万全之策,就是主张“外儒内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对百姓的教化上上,运用儒家学说,劝导人们完善自身、贡献社会;在自身的工作和管理中,则秉持着道家的清静无为,对人才的管理采取润物细无声的办法,用权谋因势利导。君主们表面上以儒家思想对百姓进行所谓的教化,背地里多用道家思维处理政事。

汉末释教传入之后,儒道两家此消彼长的局势最终被打破。中华文化涌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股血液后来与儒道成鼎立之势。中国的民间思想有百家之多,何以后来只剩儒释道这三个大头?这其中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残忍的斗争,而是时代的选择。有的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消失,有的则并入三家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初,这三家之间为了挤占生存空间有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南北朝后,随着各家的发展,这种斗争形势逐渐趋于平缓。

到了三教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唐宋时期,人们开始注重三家之间的和谐。特别是在宋代,学界综合三家说法,认为世间真理仅有一个,它是客观的、不可动摇的,儒释道三家求索真理的路径和方法不同,但目的地是一样的,算是殊途同归。各家圣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求索、体证之心都是一样的,这便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观点就是著名的三教归一理论,自宋明以来非常流行。

你认为中国的国学其实就是儒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原来是它!这一理论将心性问题看作是核心问题,而且对于心性的解释,这三家趋向于统一。性,按照字书上的说法就是指心中的阳气。这个字左边是个心,右边是个生,寓意着阳刚正直的一面是人生来就有的。《中庸》里还说,性是上天赐予的,是人的天命,是天赋中最根本的功能,未经尘世浊气的污染。所以,儒士们将性称作“道心”或者是“天心”,将人们后天接受的思想称之为“人心”,道家几乎也是这样。而佛教中的心性,是指心的本性,也叫做“自性”、“本来”等,是指心内具有的不可变的特性,也指心本来的尚未被各种消极思想蒙蔽的面目。

佛经中对于“性”的解释有三个,分别是不改、种类、实性,意思是说心性就像是竹子中的火性,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并不能说不存在。关于心性,佛经中的几个关键词是“真”、“根本”、“本性”、“实相”等,可见,在哲学意蕴上,释教对心性的理解与其他两教并无不同。并且由于传统文化上对心性的重视,汉传释教也十分注重心性的阐释。关于心性在三教中的统一这一观点,其在中下层知识分子中十分流行。但从更严格的学术角度上看,这种说法并不是很确切。据古人的比较与分析,这三家的心性论有共通之处,也有区别在,内容深度是从低到高的,恰好构成一个阶梯。

三家心性之论,不仅表明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还为众人的修身养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修身养性之道是三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身心兼修,逍遥无为。在释教中,修身养性的理论指导有一个专有名词,那就是瑜伽,目的是为调整自己的身心。相比较这两家,儒家在修身养性上花的功夫就不那么多了。统治者们需要儒士的帮衬,故很多人都专心于仕途经济,忙着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反而成了表面功夫。儒者在哲学思想的阐述上占据不少优势,但心性的发掘上,主要还得从释道两家入手啊。

文|江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