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之儒释道

 那片海0219 2015-11-24

201111月初,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培训期间,听了中国人大的宋志明教授讲的一课《国学要义》,深受启发。现将其高论及我个人理解阐述如下:

所谓国学,就是一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学问,它能够指导我们搭建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意义。

国学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是儒学。第二个构成要素是由道家和道教共同组成的道学。第三个构成要素是中国化的佛学。三教之中,儒学为主干,另外两教为两翼。

 

一、区别

儒家、释家、道家三家虽然同为国学的精神构成,但毕竟各有各自的理论特色,各有各自的精神趣旨。

(一)儒家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有为”;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张”。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立德、立功、立言。

例如古代中国画家笔下的梅、松、兰、竹。学梅——不畏严寒、冰清玉洁; 学松——傲然挺立、四季常青;学兰——幽香四溢、清爽宜人;学竹——不择水土、节节攀高。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语。就是对儒家精神趣旨的彰显。

杜甫之所以被誉为“诗圣”,是因为杜诗中充满着儒家精神。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聚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诗句,激励人们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儒学构成激励系统。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励人前进。

(二)道家和道教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也概括为三个字“想得开”。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鼻祖为老子“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和庄子“得失、是非、生死。”

道家的受众通常把菊花视为道家精神的象征物,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王羲之的书法师法自然,别具一格,可以说是道家精神的写照。

“诗仙”李白的诗中就洋溢着道家精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原本是一个人喝闷酒的情形,竟被他写得生意盎然、充满情趣。

道家和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恬淡寡欲”,鼓励人们“到山林里去修行”,在与自然的融合中体味精神上的逍遥。抛开我见,树立道见,不受世俗观念束缚。达观潇洒的人生态度。

道家和道教构成安慰系统。道家和道教好比是药店。只是这家药店售出的药,只有一味,可以叫做“宽心丸”。

(三)中国化佛教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也概括为三个字“放得下”。两个字来说,叫做“解脱”,一个字来说,则是“空”。

“放得下”,去掉对“小我”的执着,开启对“大我”的仰慕;去掉对“有限”的执着,开启对“无限”的仰慕,进入“涅槃寂静”“常乐我净”的精神境界,在人生中找到“永恒”。

“看破红尘。摆脱轮回。”“因缘和合,幻相方生。”佛教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怀素的草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诗句,都是佛教精神的写照。“诗佛”王维的诗句中就隐含着佛教精神—“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佛教的信徒通常把荷花当作佛教精神的象征物,借用莲花,表征高尚圣洁的精神境界,表征超越的佛国净土。

佛教构成构成精神寄托系统,好比是一个精品店。是独立的精神世界,它能化解决人生中的烦恼,引导人们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国学之儒释道

 

二、共识

1、三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关切。

儒家注重群体性原则,视心系天下的正人君子为理想人格。

道家注重个体性原则,赞美寄意山林、闲云野鹤般的得道真人

中国化的佛教不欣赏独善其身的罗汉,特别崇拜慈悲为怀的菩萨,尤其服膺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观世音。

2、都向往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

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延年益寿,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佛教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以进入“西方净土”为终极价值目标。

相对而言,在真善美当中,儒家比较重视善,道家比较重视美,佛教比较重视真。

3、都主张建设安定和谐的社会。

儒家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康之世”和“大同之世”。是积极的和谐。

道家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是消极的和谐。

法藏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描述乃是佛教式的和谐社会模式。

 

三、整合

1、儒释道三家大整合,已经拓展到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2、在国学系统中,儒释道三家对于中国人搭建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皆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儒释道三者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当一个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之时,一般都会推崇儒家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入世精神;一旦仕途或事业不顺利的时候,或者遭遇一系列的挫败、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会转向道家,从道家那里寻找出路,排遣失意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在前途黯淡,万念俱灰的时候,也可能皈依佛教,体味万事皆空的境界,寻找到精神安慰。

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

国学之儒释道

 

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就是,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国学中得到解决。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我们可以认真领会到三家学说的运行轨迹:

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

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

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

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儒道佛三家殊途而同归。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三家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