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三家共同强调一个“静”字,但何为“静”?

 蓝海空168 2018-12-02

先说我的观点:

静只是儒释道三家的入门基础,而并非它们的核心精髓!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体”和“用”两个方面来解释!所谓体,就是一个事物的本质内涵,“用”就是由“体”发“用”,比如水,以液体流动等为“体”,能滋润解渴为“用”!



下面就从“体”“用”两个方面,分别解释下儒释道:


一.儒家重视外用入世:


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间的“静安”就是儒家文化的“体”,这个体如何达到呢?就是通过知止有定的方式!那么静安之后呢,必须起用,否则就如一滩死水,毫无价值了!


因此儒家,就是在知止有定的能静之体上,发起为民请命的入世之用!儒家特别强调“入世务实”,才在以后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推广“仁义”的孟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太多的治世良才,它们无不以“为民请命”为职责,为我们展现了儒家关心世道人心的内圣外王之道!


这就是儒家,得体而重用的入世之学!


二.道家重视内圣之体:


儒家和道家本来是一体不分的,比如孔子七十读易经悟天道,孔子与老子坐而论道等!因此道家的体,也就是儒家的体,只是二者得体而后,起用不同,好比水都是一样的水,有人用来煮茶解渴,有人用来滋润大地万物!


那么道家的“体”,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道教的一些仪轨教义,非常明显的看出来:

比如道教重视打坐,重视炼丹,重视太极养生等等,道家门徒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极的理想!而对世间的国家社稷民生问题,避而不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道教并非一味的消极逃避,而是更加重视出世修道而已,这里没有鄙视批评的意思,历史上有很多道士,在乱世而能拨乱反正,功成身退者!


道家也有行善助道的修行规范,也可算是他们入世的一面,但他们的核心还是修道成仙


这就是道家,重视得体修道的出世之学!


三.佛家体用双彰:


这就不难理解了!比如佛家的戒定慧,出家受戒,佛教弟子更重视的是开悟成佛,普度众生!因此佛家不但出世,更主张的是入世!


有人可能会说了,佛家也是出家的,甚至隐居山林,隔绝人间!


这不假,但佛家僧人的隐居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入世人间的!

比如宋朝的济公活佛,近代伟大的禅师~虚云法师,台湾的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等!哪一个不是得道之后,浪迹人间,普度有缘人!


再比如,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弥勒佛等,都是人间菩萨入世的典型代表!


这就是佛教,一个入世与出世兼顾的慈悲智慧之学!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教将两者尽入囊中!


对此,你更喜欢哪一个呢?我是国学爱好者,分享者,如果您也有同感,欢迎下方留言评论,一起学习交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