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仰,给了92岁高龄的黄院士屹立讲坛的理由

 诗书六艺 2016-04-17

信仰,给了92岁高龄的黄院士屹立讲坛的理由

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并将这项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随之赋予由衷的信奉和尊重,最终奉行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这种力量与物质的多少无关、与环境的优劣无关、与身体的强弱无关、与地位的高低无关、与职业的贵贱无关,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力量,可以使人义无反顾的去完成自己内心的使命。

最近,我们有幸见证了这种信仰的力量。

4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120周年华诞校庆典礼上,92岁高龄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届造船工程系校友黄旭华,在发表演讲时,毅然推开为他准备的椅子,坚持站着向大家讲述心中的“交大精神”,其坚定屹立讲坛的形象,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92岁高龄仍坚持站着演讲,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可以看得出,黄院士此举是他一贯行为作风的体现和延续,也可以感受的到,黄院士胸怀的那颗无比强大的内心,那绝对是一颗充满着坚定信仰的心,给了他以如此的高龄仍屹立讲坛的理由,也给了他甘做一辈子无名英雄、为强大国防力量无私奉献的理由。

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必定是义无反顾。也许目标会有变化,但方向是明确的、笃定的。正如黄院士当初在抗战时期,希望继承父母的医学事业,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终生的志愿,想的是为战争中的同胞医病治伤,但后来,当他看到由于当时的国家因贫穷、羸弱,没有强大的国防,而受人宰割、欺凌的危状,他一改志向,放弃从医,学起了航空、造船,以保卫祖国的蓝天、抵御外敌的侵略。

为此,他在1958年参加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后,就开始了在惊涛骇浪的孤岛埋头苦干、甘做沉默抵柱的生活状态。技术的空白没有让他灰心、参考资料的缺乏没有击退他前进的步伐、外国专家的傲慢没有消耗他的意志、枯燥的研制工作没有耗减他的热情,因为他的内心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核潜艇、属于自己的尖端武器,并将这种信念奉行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种支撑自己前行的信仰。

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黄院士将无私奉献作为自己毕生的行为状态和追求,正如他所说:搞科研没有奉献精神那是很难实现的。

为了他的信仰,他甘于舍去许多东西、甘于过枯燥的生活、甘于千百次寂寞的搞研发、甘于隐姓埋名、甘于做一辈子无名英雄。这种信仰,给了他无惧无数次研发失败后的信心,给了他一定要成功的力量支撑,也最终给了他一生的荣誉,在为国防的强大筑牢根基的同时,也为世人树起一座榜样的丰碑。

其实,像黄院士的这种信仰是不应该只属于他自己的,应该是属于大众的。因为这种信仰是对自己心中的目标笃定的一种追求,只要将奉献做基础、将坚持做舟楫、将挫折做调剂、将寂寞做情志,瞄定自己心系国家、造福大众的正确方向,就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属于自己的骄傲、属于自己的人生。

真诚的为以92岁高龄仍坚持站立演讲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