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屋在南,个园在北

 高山仙人掌 2016-04-17

    书屋在南,个园在北

                       ——扬州东关街“街南书屋”与“个园”

朱有伟

    某日,翻看马年春节期间的《扬州晚报》,读到了扬州与“马”相关的各种故事、地名和人物。文中提到了清代儒商“扬州二马”,即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文中写道:“马氏兄弟在扬州建造了一处园林,名为‘街南书屋’”,即今扬州名园‘个园’。”这段话明显有误。

书屋在南,个园在北
书屋在南,个园在北书屋在南,个园在北

    首先,地点不对。个园在东关街北侧,街南书屋在街南面,两园根本不是新旧传承关系。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写道:马主政曰琯,字秋玉,号嶰谷,祁门诸生,居扬州新城东关街……于所居对门,筑别墅,曰“街南书屋”,又曰“小玲珑山馆”。从中可以得知,“街南书屋”位于扬州东关街南侧。

    其次,“街南书屋”和“个园”的建筑时间和功能不一样。“街南书屋”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马氏兄弟在东至薛家巷,北至东关街,南至韦家井,西临马坊巷的范围内建筑园林,有“街南十二景”之说,即: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石屋、清响阁、藤花庵、丛书楼、觅句廊、浇药井、七峰草堂、梅寮诸胜,其面积要比后来的个园大得多。再说个园,清人刘凤诰在其《个园记》中述及个园曰:“个园者,本寿芝园旧址,主人辟而新之。”说明个园是黄至筠当年买来明代“寿芝园”,并在其旧址上扩建而成。个园建于嘉庆二十三年,园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独具匠心。不同的石料堆叠成“春、夏、秋、冬”四景,园子南部为住宅,属于宅园合一的园林。它不像“街南书屋”为马氏兄弟接纳骚人墨客、举行诗文酒会,藏书印刻之所。

    再次,同样是《扬州晚报》,早在2006年11月25日B4版,蔡贵华就撰文《个园与街南书屋》,详细考据说明了两园的关系。文中指出,认为《扬州览胜录》所列举的街南书屋十二景,如今在个园大都可以找到,只是名字变化而已;或者认为黄至筠将街北园林命名为个园的是因为“黄氏的个园不但包括马氏的小玲珑山馆,还包括东面的安氏园,不宜统称‘小玲珑山馆’”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并提出例证加以反驳。

    一、街南书屋明明在街南,何以到了街北?且抱山楼竟至离东关街如此大的一段距离。

    二、如果抱山楼即看山楼,刘凤诰《个园记》为何不称:“个园者,本街南书屋旧址,主人辟而新之?”

    三、个园建于嘉庆二十三年,而道光间梁章钜的《浪迹丛谈》为什么仍说黄氏“渐复其旧”?

    四、为何任何典籍未曾提及街南书屋有黄石山?

    五、为何“七峰草亭”这一街南书屋旧物又在民国年间出现于街南?(事见《芜城怀旧录》卷二)

    六、如果说今个园内的丛书楼即当年马氏的丛书楼,其楼前(南方)的小玲珑山馆当在何处?

    七、街南书屋十二景中“透风透月两明轩”实为二轩,一曰透风,二曰透月,《小玲珑山馆图记》载之甚明,而今个园此景仅为悬一“透风漏月”匾额之厅,何以便是街南书屋的“透风透月两明轩”?

    蔡文最终得出结论,个园的前身不是街南书屋,这些类似街南书屋的景名、匾额、楹联乃是模仿街南或是从街南移进个园来的。切莫因一两块匾额、一两副楹联与街南书屋相同,即认定个园前身是街南书屋。同样,不能因为著名的玲珑石解放后在个园中出现了,就认为个园的前身即街南书屋。

    如此矛盾的说法出现在不同时间的同一家报纸上,想必是作者的无心之过,需要注意,以免误导读者。

 

 

附:园主马曰璐《南斋集·卷一》中《街南书屋十二咏》

    小玲珑山馆

  爱此一拳石,置之在庭角。如见天地初,游心到庐霍。

  注释:小玲珑山馆为玲珑剔透的假山石(太湖石)一组,假山石不在高、大,在于石材本身要灵动,周边有小山石围绕。该小玲珑山馆一假山石现存放在史可法纪念馆的一闲置角落处,石上有字“玉山高并”,有图章、有落款。

  看山楼

  隐隐江南山,遥隔几重树。山云知我闲,时来入窗户。

  注释:通过诗句,可以总结出该处建筑为一两层建筑,应处于整个园林布局的最南面,前无遮挡,且基础应略高于周边建筑,不远处应有不少树木围绕。现江苏石油勘探局设计院的总平面图中,定位基本准确。

  红药阶

  孤花间春馀,韶光亦暂勒。宁藉青油幕,徒夸好颜色。

  注释:红药系指红色的芍药花,红药阶指种植在一组略高于地面的花台上的芍药花。该诗句中的孤花也是指芍药,芍药花一般在春末夏初(4-5月)开放,主人在欣赏芍药花的时候,觉得美好的时光都暂时停止了。

  觅句廊

  诗情渺何许,有句在空际。寂寂无人声,林阴正摇曳。

  注释:觅句廊为文人独自在此构思作诗赋吟咏的地方,应在一稍靠北的位置,且与藤花庵、丛书楼这两建筑应相对靠近,周边种植有不少树木。 

  石屋

  嵌空藏阴崖,不知有三伏。苍松吟天风,静听疑飞瀑。

  注释:该处应为假山石堆叠所形成的山洞,且在背阴处,外有年代久远的松树立在假山石顶部的一角。

  透风透月两明轩

  好风来无时,明月亦东上。延玩夜将阑,披襟坐闲敞。

  注释:诗名表明为一建筑,应定位于整个园林景观的东南面,门朝东。

  藤花庵

  何来紫丝障,侵晓烟蒙蒙。忘言独立久,人在吹香中。

  注释:从诗名可以看出,该建筑前应有不少紫藤栽植,古人常将自己的书斋称为庵,如壶园内的“悔余庵”。

  浇药井

  井华清且甘,灵苗待洒沃。连筒及春葩,亦溉不材木。

  注释:诗名中的“药”即为芍药,浇药井则为灌溉、浇芍药花取水所用的井。目前该井已找到,今后可考虑在井栏周边刻上“浇药井”三字,红药阶的位置应靠近此处。

  梅竂

  瘦梅具高格,况与竹掩映。孤兴入寒香,人闲总清境。

  注释:从诗名中可以看出该建筑周边栽植有梅花,竂指小房子,体量不大的建筑。诗句中有梅花、竹在建筑周边,用竹子衬梅花,显出梅花的品格高尚,同时也表明了园主人喜好梅花的高尚品格。

  七峰草亭

  七峰七丈人,离立在竹外。有时入我梦,一一曳仙飘。

  注释:草亭指茅草亭,该草亭位于假山石上,周边栽植有竹子,可考虑在石屋拾阶而上至七峰草亭。

  丛书楼

  卷帙不厌多,所重先皇坟。惜哉饱白蟫,抚弄长欣欣。

  注释:该园主人喜好藏书,收藏书籍从不嫌多,有藏书百橱之说,被称为“藏书甲东南”,可见该建筑体量应较大,为二层建筑。可参考吴道台宅第的测海楼,但应注意测海楼为浙派(宁波)建筑风格。

  清响阁

  林间鸟不鸣,何处发清响。携琴石上弹,悠然动遐想。

  注释:阁为弹古琴的地方,阁内可供人在室内弹古琴,且古琴应放置于假山石做成的几案上,文人雅士常聚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