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间:2018.7 街南书屋,苏北行政公署旧址,长乐客栈 地址: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309号 三个地名放在一处,会让人有些费解。其实是一个地方。第一个地名——街南书屋,因为这里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安徽祁门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住宅园林遗址。街南书屋不仅是盐商遗迹,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年全国一流的民间图书馆,是招徕南北名流的文化俱乐部,因此为“书屋”。第二个地名——苏北行政公署旧址,是因为在1950年11月苏北行政公署由泰州移驻扬州,初定驻地在东关街309号尹家大院,后来才搬迁至原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办公。第三个地名——长乐客栈,是因为现在这座老宅焕发新功能。长乐客栈分别由民国初年钱业经纪人李鹤生的逸圃,清末民初的盐商华友梅的华氏园,清代名将李长乐的将军府翻建而成。这里是一座将历史风貌,传统特色,原生态与时尚休闲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式精品客栈。其实将老建筑与新功能完美的结合,赋予老建筑以新的生命力也是对老建筑的一种保护与传承。建筑虽老但一派生机。在这里仿古探幽,体验晚清时期富贾,盐商,官宦的生活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吧! 街南十二景的导览图 从东关街上的北门进入,八角形的门洞一个套着一个向园内延展。 回头望向东关街,门外东关街的喧嚣与市井与门内分别是两重天。 庭院门脸不算大,可是进入园内就是另一番别有滋味的大天地。盐埠富商的文人气息很重,他们喜欢在不大的空间营造出万千天地。古民宅,青石路,马头墙,花格窗,水榭亭阁,飞檐翘壁,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典雅宁静,透出扬州昔日和如今的繁华。 在园内行走,有着寻古探幽之感。但在这个角落,与这样衣着的服务员擦肩而过才被拉回到现实中,哦,这里已成为客栈。 园内郁郁葱葱的老树枝丫,新枝绿叶,满阶散绿,令这都市的一角充满静穆的氛围。 高墙深院,满目葱翠中一座两层楼的木质建筑就是丛书楼。雕花镂空的木扇格门窗,与若隐若现的幽幽书香相得益彰,见证了马氏兄弟家族上百年的繁华兴衰。 个园出来正对着的就是长乐客栈的大堂,在这里可以办理入住登记。整个门楼气派而张扬,门前一对俏皮可爱的石狮惹人喜爱。 金灿灿的木制照壁彰显出扬州的手工艺的精华。 其实要想直接看到街南十二景的话最好从个园南门对面的马坊巷进入。这是一位刚刚相识的扬州朋友再次陪我来东关街时领着我来到这条小巷。七月我和朋友来时我们只是从东关街上的北门进入的主要是客栈的客房区,并没有看全街南十二景。而从这条小巷,从西门进入街南书屋看到的又是另一幅天地。所以在一个城市有当地的朋友真是件幸事,能看到城市中不曾外漏给游客的那一部分。 马坊巷中段有一廊桥链接两个区域。 在马坊巷中段就是街南书屋的西门。 西门进入的右手边就是一座扬州图书馆的24小时书房。扬州真是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小城。除了扬州城西边硕大的扬州图书馆之外,城市的角落了还有很多24小时的书房。在这里设置24小时书房也是对街南书屋的一种尊重与传承吧! 街南书屋的门脸不大,可是里面的天地广阔。一条条青石板的小巷纵横交错。青石板因为夕阳的映射显出它不同的光泽度,有经验的人儿从这光泽度就可以辨别它的年月吧! 庭院深深,小巷深处是人家。 这里与东关街相聚数米但却是另一番天地,少有游人,一眼望不穿的巷子就只有这长巷,青石板,青砖墙。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闹中取静,静到你都不知自己身处哪个年代? 两侧的粉墙黛瓦,高墙深院,一组组错落有致的精致建筑。 玲珑馆。 国学馆 四书堂 名著园,这些都是整体格局相同但是差别在细微之处,门楼的用料,门楼上的精雕细琢各有千秋。每一座宅院给我们不同的感官享受。但现在他们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长乐客栈的餐厅部分。在这里用餐吃的可是文化? 在一群青砖灰瓦的建筑中一汪绿水为中心,太湖石叠成的假山环绕,一座俏丽生动的石舫静谧地停泊在池中。翠绿色的池水中红尾游弋,夏日的青翠将这里涂抹的美丽如画。 水中石舫是根据瘦西湖中西园曲水内的“翔凫”石舫建造。 水池一侧的楼阁现在也是一座现代化的餐厅了。 屋内透过花格窗的门望向园中 一道青砖围墙将这假山瀑水囊括在怀中,与外界隔断自成一派小天地。 石榴树上硕果累累。 小玲珑山也是街南书屋的十二景之一。小玲珑山馆大门前是一条石板路。走进小玲珑山馆的正门——西门,西下的夕阳给这里涂抹一层绚丽的霞光。 进门的右手边是两层的看山楼。 园中曲曲折折,四隅相通的觅句廊。廊边的一块卧石细看花纹如泼墨、如波涛、如乱云飞舞般带给人灵动之感。 觅句廊依自然的园中走势,亭廊石阶几乎围绕花园一周。 九曲的石桥搭建在池上,连起这边的亭与那边的楼阁。 无论哪个角落都能拍出一副不错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