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寂寞丛书楼

 风云际会2009 2013-05-27

韦明铧

  在扬州个园的东南角,有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小院的北面,是一座貌不惊人的小楼,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站在小院里看此楼,只见上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栏杆,古朴而冷清。这种安排,倒是完全符合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关于书斋的选址原则的:“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这座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小楼,其实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曾经有过它的辉煌。
  楼正面悬挂一匾,上写三个擘窠大字:“丛书楼”。凡是略微涉猎过清代文化史的人,也许都对这个名字不感到陌生,并对它当年丰富的藏书、养士的风气和在全国文人中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肃然起敬。
  楼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楹联把丛书楼里散发出来的清香,和个园中虚心的翠竹、喜人的池水、静默的假山联系在一起,也算是一副佳联。
  丛书楼的主人是清代扬州马氏兄弟,即马曰琯、马曰璐。马氏原籍安徽祁门,后因经营盐业,居住扬州,成为举世闻名的儒商。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嶰谷,著作有《沙河逸老小稿》。马曰璐(1697-1766),字佩兮,号半槎,著作有《南斋集》。兄弟俩勤敏好学,擅长诗词,广交朋友,爱好园林,时称“扬州二马”。马家园林的名称,本来叫做“街南书屋”,后以园中的小玲珑山馆闻名于世,大名鼎鼎的丛书楼就在其中。
  关于马氏街南书屋和小玲珑山馆,历来多有记载。如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写道:
  马主政曰琯,字秋玉,号嶰谷,祁门诸生,居扬州新城东关街……于所居对门,筑别墅,曰“街南书屋”,又曰“小玲珑山馆”。有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七峰草堂、清响阁、藤花书屋、丛书楼、觅句廊、浇药井、梅寮诸胜。玲珑山馆后丛书前后二楼,藏书百橱。
  但关于马氏住宅区和小玲珑山馆的具体位置,历来的记述一直相互牴牾。钱泳《履园丛话》说马氏“所居曰小玲珑山馆”,似乎住宅与园林都在一处。全祖望《鲒埼亭集》说马氏“其居之南有小玲珑山馆,园亭明瑟,而岿然高出者丛书楼也”,则以住宅为北而以园林为南,丛书楼就在园中。梁章钜《浪迹丛谈》说“然丛书楼转不在园,园之胜处为街南书屋”,好像丛书楼又不在园中而在他处。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说“小玲珑山馆故址在东关街薛家巷西,即今尹氏宅厅门内也”,但区区尹氏宅厅门内又怎能容纳得下“街南书屋十二景”?徐珂《清稗类钞》又说马氏“营屋天宁门街,土木丹青,备极美奂,世所谓小玲珑山馆是也”,竟连天宁门街和东关大街也分辨不清!
  马家的住宅、园林究竟位于何处呢?从最早的《扬州画舫录》可以得知,“街南书屋”位于扬州东关街南侧,并在马家“所居对门”。依此看来,马家的住宅自然是在扬州东关街北侧。换言之,扬州东关街南北两侧都应当有马氏的家园。马氏兄弟既然在“所居对门”建筑别墅,名为“街南书屋”,可见马家的主要宅第还在东关街北面,也即今个园所在地。
  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写道:
  扬州马主政,名曰琯,字秋玉,住东关街。好古博雅,考校文艺,评骘史传,旁及金石、书画、鼎彝、古玉、玩器诸物,与其弟曰璐俱能诗,好客,为东南坛坫。所居曰小玲珑山馆,有看山楼、红药阶、七峰草堂、清响阁、藤花书屋、丛书楼、觅句廊、浇药井、梅寮诸胜。今亭榭依然,惜非旧主人矣。
  由《履园丛话》可以得知,到《履园丛话》成书的道光年间,小玲珑山馆虽然“亭榭依然,惜非旧主人矣”。那么,在小玲珑山馆到个园之间,它的主人和景观都发生过哪些变化呢?
  我们从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二中得到了重要的信息:
  邗上旧迹,以小玲珑山馆为最著,余曾两度往探其胜,寻所谓玲珑石者,皆所见不逮所闻。地先属马氏,今归黄氏,即黄右原家,右原之兄绍园太守主之。余曾检扬州《郡志》及《画舫录》,皆不得其详,遂固向右原索颠末,右原为录示梗概云:“……小玲珑山馆,因吴门先有玲珑馆,故此以‘小’名。玲珑石即太湖石,不加追琢,备透、皱、瘦三字之奇。……园之胜处为街南书屋、觅句廊、透风漏月两明轩、藤花庵诸题额。……辗转十数年,园归汪氏雪礓。汪氏为康山门客,能诗善画,今园门石碣题“诗人旧径”者,雪礓笔也。……汪氏后人又不能守,归蒋氏,亦运司房科,又从而扩充之,朱栏碧甃,烂漫极矣,而转失其本色,且将马氏旧额悉易新名。今归黄氏,始渐复其旧云。”
  通过《浪迹丛谈》的记载,我们明白,小玲珑山馆从马氏手中卖出去以后,先为汪氏所有,不久为蒋氏所得,后来卖到黄氏手中。黄氏,也即个园的主人。
  马氏兄弟时期的小玲珑山馆,景物之美,文风之盛,闻名于天下。许多名士来往于小玲珑山馆,得益于丛书楼的丰富藏书,而成一家之言。例如文人厉鹗,在小玲珑山馆中居住多年,博览群书,专心著作,因而成名。《清史稿·文苑传》写道:
  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富藏书,鹗久客其所,多见宋人集,为《宋诗纪事》一百卷,又《南宋画苑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诸书,皆博洽详瞻。
  马氏兄弟时期的小玲珑山馆,是扬州八怪经常聚会的沙龙。例如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有一首诗,题为《乾隆癸亥暮春之初,马氏昆季宴友人于玲珑山馆……》,说:
  修褉玲珑馆七人,主人昆季宴嘉宾。
  豪吟堇浦须拈手,觅句句山笔点唇。
  樊榭抚琴神入定,板桥画竹目生瞋。
  他年此会仍如许,快杀稽山一老民。
  诗中的堇浦、句山、樊榭、板桥与稽山老民,分别指杭世骏、陈兆崙、厉鹗、郑燮和金农自己。其中,郑燮和金农都是扬州八怪。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也有一首诗,题为《试灯前一日,集小玲珑山馆,听高西唐诵〈雨中集字怀人〉诗》,说:
  细听子吟诵,浪浪山馆清。
  所怀多旧识,入耳是新声。
  春雨得奇句,东风寄远情。
  今宵作良会,花径已灯明。
  诗的作者汪士慎,和诗中写到的高西唐——高翔,同样也都是扬州八怪。徐珂《清稗类钞·师友类》也说:
  祁门马秋玉刺史曰琯,与弟佩兮上舍曰璐同居,皆好客……有园曰小玲珑山馆,全谢山祖望、符幼鲁曾、厉樊榭鹗、金寿门农、陶篁村沿藻、陈楞山撰诸名士,悉主其家。
  文中的金农、陈撰,都属于扬州八怪。可见,小玲珑山馆是扬州八怪常常聚会的地方。
  小玲珑山馆的得名,是因为园中本来有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在马氏做小玲珑山馆主人时,因园中的玲珑石高于屋檐,邻居受到风水先生的蛊惑而以为不吉利,但碍于马氏兄弟的盛名不敢提出异议。马氏兄弟一旦去世,邻居便以风水先生的说法为由,向马氏后人交涉,马氏后人无奈,遂将玲珑石埋入地下。后来汪氏得到此园,因原来的玲珑石已无迹可寻,只好用另外的太湖石代之。一日有友人金氏来园中,偶然从老园丁那里获知埋藏玲珑石的地址,汪氏就招集百馀工人从地下挖出原石,意在恢复旧观。不料工人在剔除石孔中的泥土时,将数丈高的玲珑石折断,从此以后玲珑石便永远不再能够重现当年风光。汪氏没落,小玲珑山馆归于蒋氏。蒋氏原来在两淮盐运司供职,他从汪氏手中得到小玲珑山馆以后,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建,并且一改原先园林的素雅风格,把梁柱栏杆、墙壁屋顶都施以彩绘,还把园中原有的景观都更换了名称。一时间,名闻海内的小玲珑山馆,竟被这个凡夫俗夫糟蹋得面目全非。待到园归黄氏,才又稍稍恢复文气,黄氏之子黄奭以藏书、辑书、刻书名于世,与马国翰并称“清代辑佚两大家”。
  小玲珑山馆从马氏后人易手给汪氏、蒋氏、黄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盐商的没落,扬州的没落,甚至大清帝国的没落。在某种意义上说,马氏小玲珑山馆的衰败,是扬州城从顶峰走向低谷的象征,也是清王朝从顶峰走向低谷的象征。
  康熙、乾隆年间,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商如日中天,以马氏兄弟为代表的两淮盐商不但是清朝政府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标志。马氏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万卷极负美名。《四库全书》编篡时,朝廷征求海内秘本,马曰璐之子马裕进献而被采用的书籍达七八百种之多!小玲珑山馆除了藏书,又以刻书出名,世称“马版”。谢国桢在《明清史谈丛》中感叹说:“我曾得到过清雍正己酉(1729)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仿宋雕刻的《韩柳年谱》,是一部雕刻精美的书籍。”这就是当代学者对“马版”的定评。同时,小玲珑山馆又是四方名流读书著书的地方,像全祖望、杭世骏和厉鹗等著名文人,都曾经馆于其中。而就是这座在清代经济史、文化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马氏小玲珑山馆,到后来却不得不转卖给他姓,充分说明了清代中叶的辉煌已经接近尾声。
  小玲珑山馆的园林建筑,素有“街南书屋十二景”之称。这“十二景”,即: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石屋、清响阁、藤花庵、丛书楼、觅句廊、浇药井、七峰草堂、梅寮诸胜,马氏兄弟分别有诗咏之。两百年之后,我们在个园里还可以找到大部分小玲珑山馆遗迹,让我们藉以神游那个消逝了的封建盛世。
  丛书楼的主人马氏兄弟,虽然是清代中叶的扬州盐商,偏偏对书情有独钟。在扬州这样的商业城市中,追求享乐和讲究浮华早已成为一种时尚,但马氏兄弟偏偏在这种恶浊的风气里,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藏书、校书,乐于同天下文士广交朋友,实在难能可贵。清代名士沈德潜在为丛书楼主人所作的《沙河逸老小稿序》里说,古人有各种各样的癖好,有的爱钱,有的爱马,有的好屐,有的好石,都是因为爱好太深而成为癖好。但是癖好是有雅俗之分的,马氏兄弟“独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无疑属于大雅之癖。
  马氏兄弟藏书的数量之多,校书的用功之勤,同唐宋以来的名家相比毫不逊色。这一点,几乎是世人公认的。如姚世钰在《丛书楼铭》里说,将丛书楼与明清藏书名家相比,“若近代所称天一阁、旷园、绛云楼、千顷斋,以暨倦圃、传是楼、曝书亭,正恐不及也”。又如全祖望在《丛书楼记》里说,“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几过之”。可见当时文人对扬州的丛书楼是非常推崇的。
  如今个园中的丛书楼,究竟是不是当年马氏的丛书楼呢?时光流转,人事变迁,可以揣度,丛书楼的位置和规模都可能非复当年。但是这已经并不重要,对于文化的传承而言,或许应该更注重于精神而不在于一砖一石。从丛书楼所在的基本地理环境来看,从丛书楼所蕴涵的扬州盐商文化来看,我们应当说,如今的丛书楼就是当年丛书楼的合理延续。
  丛书楼藏书的数量,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是“前后二楼,藏书百橱”。据全祖望《丛书楼记》说是“丛书楼也,迸叠十万馀卷”。这个数量是十分巨大的。难怪《丛书楼记》中说,凡有友人来访,马氏兄弟在寒暄之后必定要问:“近来见到什么罕见的书了?”“有没有听说过什么新书?”凡是友人提供的消息,马氏兄弟都认真记下书目,或者想办法买,或者想办法抄,总之是不遗馀力。
  丛书楼的藏书,除了数量多之外,还有几个特点:
  一是主人喜欢用各种不同的版本来校勘,以求得一字不错。马氏曾在丛书楼上两头,各放一张书桌,桌上放着红黑毛笔,专门用来在书上作标记。扬州是座不夜城,往往到半夜时分还听到舞女吹弹和戏子歌唱的声音,但这时候马氏仍在丛书楼上辛辛苦苦地校书,窗户里的灯光彻夜不灭。此情此景,甚至连家人从楼下经过时,都不免取笑他们太痴。也正由于如此,丛书楼才在历史上以没有“伪本”而著称于世。
  二是主人喜欢用藏书来广为交友,从不藏之深阁,秘不示人。过去的藏书家,极少向外人出示藏书,惟独马氏例外。袁枚在《隋园诗话》里说:“马氏玲珑山馆,一时名士如厉太鸿、陈授衣、汪玉枢、闵莲峰诸人,争为诗会。”这确是当时实况。当年许多文人如厉鹗之辈,都因借助于马家丛书楼的藏书,才得以完成他们的著述,丛书楼就这样成了文人的家园。厉鹗死后,马氏十分悲伤,马曰璐有《哭樊榭》诗云:“史收辽散佚,诗纪宋英灵;寂寞丛书畔,高楼剩坠萤。”诗中提到的,就是厉鹗在丛书楼里编纂《辽史补遗》、《宋诗纪事》的往事。
  三是主人不但喜欢藏书,还喜欢刻书,世称“马版”。马氏所刻之书,字体娟秀,首尾如一,版框整饬,墨色均匀,雕刻精美,装订考究。《扬州画舫录》中记载说,马氏“刻许氏《说文》、《玉篇》、《广韵》、《字鉴》等书,谓之‘马版’”。《清稗类钞·鉴赏类》引前人评论说:“小玲珑馆马氏重刻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气动墨中,精光四射,视西安原本,几几青出于蓝。”以一私家刻本而获此殊荣,也是丛书楼的一大光彩。
  丛书楼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清代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成为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乾隆皇帝有一篇《上谕》特别提到扬州马家,说:
  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弆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
  《上谕》中的马裕,是马曰琯的儿子。根据乾隆皇帝的圣旨,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凡马家进献之书,书题下面都注明“两淮马裕家藏本”字样,以示表彰。
  丛书楼是小玲珑山馆十二景之一,也是其灵魂所在。马曰琯《丛书楼》诗云:
  下规百弓地,上蓄千载文。
  他年亲散帙,惆怅岂无人。
  他生前似乎预见到,丛书楼中的藏书,总有一天会面临风流云散的厄运,果然他去世后不久丛书楼便书去楼空了。
  马曰璐《丛书楼》诗云:
  卷帙不厌多,所重先皇坟。
  惜哉饱白蟺,抚弄长欣欣。
  他不担心书的散失,倒是在对被虫蛀过的古书的爱抚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马氏兄弟去世后,许多文人怀念他们,怀念丛书楼中浓郁的文化气氛。袁枚有一首《扬州游马氏玲珑山馆,感吊秋玉主人》诗,深情地说:
  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客散兰亭碑尚在,草荒金谷鸟空鸣。
  我来难忍风前泪,曾识当年顾阿瑛!
  顾阿瑛是元代昆山豪富,一生轻财结客,筑园纳士,颇受历代文人佳评。所以袁枚用他来比喻丛书楼主人马氏兄弟,非常恰当。
  丛书楼里的藏书早已散失,如今是一本也不存了,这仿佛是古今藏书家无法逃避的宿命。阮元曾在《邗上集序》中叹道:“近年马氏玲珑山馆,材力非甚饶健也,徒以聚书好客,扶助风雅,迄今家贫书散,而故宅玲珑一石犹得歌于松岚观察诗集中,馀可知矣!”吴翌凤《逊志堂杂钞》也叹道:“玲珑山馆中四部略备,与天一阁、传是楼相埒,不四五十年,散如云烟,诸词人零落已尽,而商人亦无有知风雅及好事者矣!”丛书楼的颓败,教后人油然而生悲怆之情。尽管谢国桢在《瓜蒂庵文集》里向往“马氏玲珑山馆的邗江雅集”,黄裳在《榆下杂说》里称赞“扬州的马曰璐兄弟、天津的水西庄查氏都是有名的文化名人”,但丛书楼的风流已经永远成为历史。
  如今的丛书楼,楼下是小卖部,楼上是接待室,当年的藏书无影无踪。从个园秋山长满藓苔的石径,蜿蜒拾级而上,可登上丛书楼后楼。轻轻地踩在因年代久远而变得特别干燥的楼板上,我们听见的是自己脚步的空洞回声。静谧得像要凝固的氛围使人产生幻觉,仿佛当年的主人还在一个角落里伏案用功。举目环视,“百橱”和“万卷”都已不见,惟有绵绵不绝的书香从岁月的深处飘逸而来,沁人心脾,又让人惆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